-
〓 节气·物候·立秋——末伏夏尽凉风渐至
立秋时节按传统历法,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但按公历,立秋一般在8月7-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今年立秋交节时刻是8月8日4时01分。我们先看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
-
〓 光明论坛·温故:大邦者下流
编者按古代中国在国与国交往方面有着丰富的智慧。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大邦者下流”,来表达“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的态度。我们约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对《老子》中的这句话进行了阐释。“大邦者下流”出自《老子》。《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是......
-
〓 校园·毕业季: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编者按: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气质!本期《校园·毕业季》我们选编了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中国医科大学校长赵群在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两位校长对学生或激情四射或理性质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大学不同的底蕴与追求。人生出彩会有时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今天,我送给......
-
〓 艺林史话:郑樵和他的《草堂记》
说到草堂,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庐山的白居易草堂。这两位唐代大文豪的名气很大,瞻仰其草堂、拜读其诗文的人也很多。本文要说的草堂主人郑樵,知道他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 郑樵,字渔仲,宋代莆田人,原居仙游古邑霞溪之西。郑樵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却无意于科场,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读书做学问上,著述多达......
-
〓 开卷有学问
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那些诲淫诲盗、低......
-
〓 龚明俊:孝道教育何须“跪拜”
日前,上海某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磕头,引发热议。有家长认可这种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有学者表示如此推广孝道要慎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具体做法值得商榷。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已不再跪拜父母;即便在古代,跪拜也有特定条件或情境,一般作揖即可。无论古今,跪拜都并非孝......
-
〓 新闻随笔:小暑温暾心静则凉
20年来,笔者常常做一个关于因高考迟到而名落孙山的噩梦,每每醒来,一身冷汗。这大约与20年前的高考有关。那时,高考正值小暑节气。暑热难耐中,我们举行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隆重仪式。由于高度紧张,居然将准考证落在家里。经过数道关卡,当笔者满头大汗跑进考场时,一时间竟茫然无措,不知如何答题。这时,一位监考的女老师过来,没......
-
〓 以物寄情莫恋物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
-
〓 光明论坛·温故:语不惊人死不休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开头两句,意为自己生性喜欢寻觅佳句,整日沉湎其中,如果写不......
-
〓 塾师诗联趣话
传说郑板桥任知县时,当地一塾师前来申诉,说教书一年,才得到8吊钱酬金,还被东家辞退了。郑板桥为试试这位先生的学识,指着灯笼出了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亮东南西北”。先生稍一思索说:“一学年,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见该先生文思敏捷,就将其留在县衙做了个小吏。 某塾师遇到一个刻......
-
〓 告别布鞋院士难忘一颗初心
“布鞋院士”,68岁的李小文1月10日离世,消息来得很突然。尽管他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离去的当晚,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还是铺天盖地,一如他在去年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走红,成为网友口中“不起眼却身具盖世神功的扫地僧”,和大众眼中“有个性、有才华、有风骨”的科学家。李小文的“走红”,在于他身上折射出的......
-
〓 半日闲谭:总有“凉友”送清风
天气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时节。这个时候,自然是躲在空调房里最为舒适惬意。“甜”外思“苦”,难免生出“没有空调的时候人是怎么过的”这样的感慨来。其实没有空调,还有一位节能环保的“夏日之友”,至今日依然兢兢业业地在不少人手中服役,它就是——扇子。扇子,其名似乎有点通俗,宋人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恰是古人赠......
-
〓 文化评析:书法课怎可沦为“鸡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深入推动书法教育的声音特别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委员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范围和教育督导专项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也呼吁,要通过让孩子练毛笔字,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则指出,......
-
〓 名家看两会·牟钟鉴: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如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更新与昌盛,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
〓 大家手笔:在创新中传承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明确界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
〓 文史遗痕:感念当年的“书友”
自古至今,不少人有藏书的爱好。我虽有一定数量的存书,却还够不上真正意义的收藏;留给我珍贵记忆的倒是少年时期陆续购买和收集的30来本书。这些书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书店出版的,少量还是国统区书店所出版。这些书曾伴随我童少年难忘的时光,滋润我成长。说来有点好笑,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至解放战争的1948年......
-
〓 浅谈语言之于“意境”的重要作用
何谓“意境”(或者说“境界”)?古今文学大家对其做出了千姿百态的描述。不管持何种观点,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为人所推崇,研究者甚多。毫无疑问的被作为评价一般抒情性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近代意境说的集大成者王静安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第一则中就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
〓 记者来信:“古琴热”勿弹歪调
编辑部: 时值暑期,乐器培训又迎来新的热潮,而曾经濒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欢迎,不仅培训班多,各种琴馆和古琴培训班应运而生,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学费;而且古琴的价格也不断炒高,一把琴的价格被炒到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价。仅成都一地就有20多个古琴社、琴馆教学生学古琴,古琴雅集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已成为白领时尚生活......
-
〓 陈平原: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只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需求而言,实在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不同知识类型之间很难沟通、对世界及人生的理解支离破碎,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 阮直:现代化就是让多数人惰性化?
作了几十年的编辑,突然发现自己会写的字越来越少了。那天老婆发短信,问我“襄樊”的“襄’字怎么写,我怎么也想不起来,我说你转到拼音键不就完事了,可她又不习惯打拼音。便有了讽刺我:“你也算个编辑?”近些年由于我完全依赖键盘的字母书写汉字,别说复杂的字,就连一些常用的字不借助拼音输入法有时也想不起来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给人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