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用禁拍清单抑制文物拍卖乱象
非法文物拍卖的甄别、认定乃至叫停,仍有待于相关辅助性细则的制定,而执行环节也决定着新规能否真正落地。但无论如何,这一“禁拍清单”必将对以往畅行无忌的文物拍卖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文物拍卖管理办法》,规定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等几类物品,不得作为拍卖标的。中国文物历......
-
〓 肖复兴:立冬和万圣节
立冬前,从中国来到美国,正赶上这里要过万圣节。同样是冬天即将来临,同样是树上的叶子变红变黄,脚下的落叶一片瑟瑟之声。节气的共同性,让东西两半球如此相似,大自然的语言无须翻译即可人人懂得。我们的立冬,和他们的万圣节只相隔一个星期。心里便忍不住,将中西这两个节做一番比较。如今,立冬在中国已经算不上是一个节日了,而仅仅是一个......
-
〓 寻找失去的智慧
一个月前,偶然看到国学网上的征稿启示,本无意投稿,但抱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无比热爱,还是忍不住谈谈对国学的一些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又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这一次不像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的一股反中国文化之风,当时的文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被彻底否定。这股反中国文化之风消灭中国......
-
〓 光明论坛·温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
-
〓 光明时评:让政策惠及真正的寒门学子
政府每年统计的农村贫困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数据,有必要进行深入甄别。应该弄清楚这些学生究竟是来自农村的生源,还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从而将国家政策惠及真正的寒门学子。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这是此前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目标。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最近却对此表......
-
〓 新闻随笔·高考:不可或缺的社会景观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年。高考,实在是太特殊了。每逢这一节点,除了数百万考生,举国进入高考模式:工地停工、车辆禁鸣、交警护航,连广场舞也为之停跳几天;在各路媒体上,高考的消息铺天盖地,无处不是公众的追忆往昔与赶考学子的励志誓言,连广告营销也要蹭上高考;而只要高考语文考试作文题一公布,一年一度全民写作文的网络狂欢又要上......
-
〓 新闻随笔:恢复高考四十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
-
〓 温哥华来客和穿裙子的“士”—读听迦陵三十年,写于叶著六种出版之际
叶嘉莹 一、一九八六,《光明日报》上初读迦陵随笔一九八六年,对我是个特别的年份。那一年,我第一次来到大天津卫,天津从此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几乎决定了我也将是爱南开的;还有,不来南开,也许今生就不会认识迦陵先生;那一年,我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艺评论和杂文,这几乎决定了我此后几十年的所谓专业兴趣和谋生方式,就是与文学......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从曾国藩和霍光谈家教
曾国藩出生于湘中普通的耕读家庭,其祖父曾玉屏虽不是文化人,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位塾师秀才。曾国藩幼从父学,自小就深受两位先辈的道德教化。据曾国藩《大界墓表》载,曾玉屏年少时好游玩,性情懒惰,“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辈们讥讽他浮薄,将成为“败家子”。后来,曾玉屏幡然悔悟,“立起自责”,“终身未明而起”......
-
〓 我们的端午·寻访体验式民俗:让端午节俗嵌入百姓生活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逐渐形成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优良家风传递始于童蒙
故乡绍兴,文风鼎盛。举目所见,充满励志的话语。如望族家门的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孙贤唯读唯耕”,“诗书传家远,礼义日月长”。踏进学校,最醒目的横幅是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四壁有众多条幅:“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充满哲理的格言,闪耀着理性的光......
-
〓 戏曲批评应尊重戏曲美学
“戏曲化”的戏曲批评,应该以深厚的戏曲史论学养为根基,以较强的戏曲鉴赏能力为储备,以对戏曲创作及舞台规律的稔熟把握为保障,是在坚持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融艺术品鉴和理论提升于一体的审美判断。日前,文化部艺术司召集境内外专家,就2016年中国戏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和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当下的戏曲批评不能令......
-
〓 细检红楼:贾府节庆论·节日篇
贾府的法定假日,有两类,一类是节日,一类是生日。规格不同,路线不同,主角不同,气场不同。做贾府节庆论,必要分节日篇和生日篇,才好分解。八十回石头记,只有过年,过端午,过中秋,三大节庆。端午中秋只有一遭,年却过了两遍。第三十一回过端午,王夫人治席宴请薛家母女,纯是小宴,最高领袖贾母不曾与会,规格不高。适逢宝玉踢打袭人、王......
-
〓 社会时空:梦境中的槐树与花朵
几年前我在怀柔买了一套房子。房子所在的小区生长着一种很奇特的树,苍绿的叶子与纵深的树皮,有几分像是槐树,但又不完全像,有点似是而非的味道。最可怪异的是树枝的颜色,是那种金黄的色泽,仿佛与温度赛跑似的,天气越冷,颜色越深,金灿灿的仿佛要把冬季的蓝天点燃,为北京枯燥的寒冬增添了几分妖娆。后来知道了,它叫金枝槐,是槐......
-
〓 家风家教大家谈:家教应力倡孝与俭
家风,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上的体现和成果。无论是传统文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普通百姓向往的“五福”(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善终),反映的都是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而家训、家教则是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中国传统社会,因血缘......
-
〓 美玉成蝉声自远——玉雕中的“蝉意”
和田白玉蝉挂件和田青玉蝉挂件和田糖白玉俏色巧雕金蝉玉牌 盛夏炎暑,蝉声悠悠。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有“饱而不食者蝉也”之说。正因为这份脱俗,蝉在古人心中代表着高雅,是清高、廉洁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在玉器雕刻领域,蝉也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据考证,最早在新石......
-
〓 辣评:咋为孩子的作文“解套”
“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在我的一生当中,想过很多人,像珍珠一样多……”“在我的一生当中,经历过很多磨难,像石头一样多……”8岁小孩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就是“在我的一生当中”,“孩子,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这几天,成都某语文老师的感慨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类似的反思并不鲜见,近......
-
〓 一线视角:古村若不存,乡愁何处寻
保护传统村落,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古村落正在拨打120!”这并非危言耸听。前不久,记者到江西、福建、陕西等地探访10余个古村落,发现古村保护危机与生机并存:有的山水环抱、重焕活力,也有的门庭冷落、坍塌颓败;一些地方,村民自发性的抢救保护让人心生敬意,但一些“建设性破坏”“规划......
-
〓 漫话才女蔡文姬
金代张踽绘《文姬归汉图》 画家李振炎为蔡文姬《悲愤诗》所感,绘《文姬归汉图》相赠。赏画之余,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程砚秋曾首演《文姬归汉》,剧情非常简单,只演绎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赎文姬回归汉朝的故事。后来广东粤剧、上海越剧都排演过《文姬归汉》,但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郭沫若在1959年创作的话剧《蔡文姬》。郭沫若以......
-
〓 刘东: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复制
在如何看待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与中国人的认知越是相似,就证明对中国的理解越是深刻,就越是优秀的汉学家。我就曾经听到某位教授在演讲中发表了这样的论调:某某汉学家所发表的观点,是最靠近我们中国学者的观点的,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我从来都不这么看。正好相反,如果到美国亚洲学会的年会上开会,或者到哈佛广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