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北京城历史上最大、最高、最早建筑的“白塔”是“妙应寺白塔”。《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上介绍“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为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辽道宗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为供奉释迦佛舍利于此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后塔毁于兵火。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重建白塔,以‘资社稷之久长’,由尼泊尔工匠师阿尼哥主持建造。工程历时八年,白塔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竣工,后来又用十年时间,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因塔为白色,俗称白塔寺。这里后为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又是蒙汉佛经及其书籍的译印处。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大圣寿万安寺毁于雷火,唯白塔幸免。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寺重修,占地面积减至1.3万平方米,并改称妙应寺。寺有山门、钟鼓楼、殿堂(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宝殿和塔院)以及东西配殿、僧房等建筑,格局基本保留至今”。这样算来,现在这座“白塔寺白塔”,已经743年了。比“北海白塔”整整早了380年。
这座“白塔”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其中“相轮”共十三层,因此又称为“十三天”。“华盖”十分精美,直径达9.7米,四周悬挂36片铜制透雕的流苏,每片都悬有1个风铃。在塔的顶端,是“塔刹”,高5米,重达4吨。与一般佛塔的塔刹为仰月或宝珠形不同的是,“白塔寺白塔”的塔刹仍然是一座小型的鎏金铜制喇嘛塔,与洁白的塔身相呼应。“白塔寺白塔”通高51米。比“北海白塔”高出15.1米。名副其实地是“京城白塔之最”。1961年,国务院确定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妙应寺白塔”就名列其中。
“白塔寺白塔”是元代“元大都”最为重要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元朝建立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建设元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框架。妙应寺白塔是元建都时期唯一保留下来的大型城市景观。妙应寺白塔开建于1271年,这一年正逢元朝“大元”国号启用;建成于1279年,比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大陆早两个月。“白塔寺白塔”形制为覆钵藏式佛塔,是第一座在中原地区建立的藏式佛塔。“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壮观无以威天下”。精美绝伦、巍峨壮观的藏式“白塔”,高高耸立在“元大都”,向世界昭示着:西藏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西藏是祖国神圣的领土。它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和人们的重视,“白塔寺白塔”被视为国家统一标志物。
“白塔寺白塔”还是国际友好往来的标志物。主持建造“白塔寺白塔”的是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阿尼哥生于1244年,今年正逢他诞辰770周年。《元史》和《新元史》都为阿尼哥立传。
阿尼哥,尼波罗国人也……中统元年,命帝师八合斯巴建黄金塔于吐蕃,尼波罗国选匠百人往成之,得八十人,求部送之人未得。阿尼哥年十七,请行,众以其幼,难之。对曰:“年幼心不幼也。”乃遣之。帝师一见奇之,命监其役。明年,塔成,请归,帝师勉以入朝,乃祝发为弟子,从帝师入见。……帝命取明堂针灸铜像示之曰:“此抚王楫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无能修补者,汝能仿制之乎?”对曰:“臣虽未尝为此,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为七宝镔铁法轮,车驾行幸,用以前导。原庙列圣御容,织锦为之,图画弗及也。至元十年,始授人匠总管,银章虎符。十五年,有诏返初服,授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事,宠遇赏赐,无与为比。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敏慧。
阿尼哥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1年,尼泊尔马享德拉国王首次访问中国时,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修筑西藏通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公路。为纪念阿尼哥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这条修筑在喜马拉雅山、连接中尼两国的公路,即被命名为“阿尼哥公路”。“白塔寺白塔”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国际友谊”的见证。
在元代,“白塔寺”是“百官习仪之所”。所谓“习仪”,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彩排、演练”。那时,“白塔寺”的名字叫“大圣寿万安寺”。皇帝即位受朝、皇帝上尊号受朝、太皇太后上尊号受朝、皇太后上尊号受朝、太皇太后加上尊号受朝等重大正式受朝仪式的演练,都在这里进行。
明清时期,在“白塔寺”举行的重要活动,不仅仅限于“百官习仪”,还有“转塔”的习俗。在每年10月25日、“白塔寺白塔”建成之日,“喇嘛绕塔一周,诵经奏乐,众人围在外面观看,摩肩接踵,场面热闹。在老北京一首清代民谣‘正月正’中,曾用十二个月概括地形容了老北京每个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就非常形象地描写出在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清代妇女脱下在家穿的厚底盆鞋,穿上普同汉民穿的平底鞋(自由鞋)去走白塔之风情。而所以用‘八月八’之词,这是因为老北京时的百姓喜欢用叠字词语这种朗朗上口的通俗押韵的语句”。转“白塔”不只是在“白塔”建成纪念之日,京城百姓也有在春节时去“白塔寺”“转白塔”的习俗。那时,每到春节“正月初一”,人们就会举家出动去白塔寺,围绕着“白塔”进行“转塔”活动。“转塔”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描述:“岁元旦,士女绕塔,履屣相蹑,至灯市盛乃歇”。清代这个风俗依旧盛行,《光绪顺天府志》上记载,“旦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可见人们对“转白塔”的热衷。
历史上,“白塔寺”在京城出名的还有“庙会”,人们称之为“白塔寺庙会”。“白塔寺庙会”始于清末民初。每月“逢五逢六”设市,一个月里多达6天。当年,它与“土地庙庙会”“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一起并称京城里的“四大庙会”,热闹非凡。在如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等很多著名“京味儿文学”作品里,有“白塔寺庙会”景象的描写。德国女摄影家海达·莫里逊1933年—1946年间拍摄了数千张京城老照片。其中,有一组反映“白塔寺庙会”的照片,从照片上看,人群熙熙攘攘、吆喝杂耍、摆摊卖货、游人驻足围观,挤得水泄不通。新中国成立后,“白塔寺庙会”一度改为“逢三、四、五、六”开市,庙会也由每月6天增加到了12天,一直延续到1958年庙会停办。
“白塔寺白塔”屹立在京城几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始终蕴含着爱国情怀。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白塔寺白塔”进行修缮时,有一位叫罗德俊的京城市民,在“白塔寺”写下一篇“观塔感言”并藏于正在修缮的“白塔”之中。现全文刊录如下:“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农历)六月二十九日(8月5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事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抢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日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1937年11月5日)罗德俊。”
以上为记。
峨峨白塔,驻我京华;民族和睦,代代永嘉!(董化斌画 郑晓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