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
人物素描:郭红松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
-
〓 人民时评:新教材如何回答“吕叔湘之问”
期待翻开新课本的孩子们,能够在教学改革的新风中爱上中国文化、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临近开学,有关新教材的讨论格外引人注目。从9月1日起,全国数百万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现行的“人教版” “粤教版” “苏教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德育、历史和语文3个科目最终将实行统编......
-
〓 人民日报:教书治学不宜“龙虾三吃”
现在新出的各类学者讲义书中,往往是精益结成者少、仓促而成者多,前沿成果者少、陈词滥调者多,修订完善者少、照搬照挪者多每逛书店,总能看到讲堂录、讲稿、名师讲义之类的书,华丽地躺在推荐位置。有些确为学者讲稿,有些附以现场答问记录,还有些把学生作业收录在内。甚至,有些把发表过的文章或个人网文掐头去尾,汇编成册并冠以讲义之名出......
-
〓 文化评析:一部《黄金时代》无法展现真实的萧红
熟悉中国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国庆这样的长假,国外大片是不能进入院线的。喧嚣扰攘中,《黄金时代》以其题材的深邃澄幽、叙述的冗长克制在一众国产影片中显得格格不入,在这个国庆,它给人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思索。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去梳理民国文坛错综复杂的纠葛,于是乎,票房惨淡也属情理之中。 影片围绕着萧红的三段感......
-
〓 且说收藏:“活起来”勿忘本
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强化藏品的合理利用,让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今天的精神动力,既是博物馆人长期以来的实践,又是当今业界的新锐课题。让藏品“活起来”,在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即是充分展示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对今人生活和未来的启示,使观众能便捷、自然地获取信息,实现藏品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对话。在实现这一......
-
〓 人才史话:视人才为国宝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与秦昭王因为一块和氏璧差点发生了一场战争,尽管最后“完璧归赵”,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些君王把稀世珍宝看得比人的性命重要得多了! 珍视奇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物以稀为贵。但如果真把这些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东西当成了宝,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齐威王与魏惠王的对话: ......
-
〓 谈艺录:天籁的从容
《散氏盘》《散氏盘》拓文 小时候被逼着练字。午休时候,知了一阵阵叫着,我在大方块青砖上练习柳公权,下意识地,就想少写或是不写——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带上笼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管什么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应该有愉悦的成分。有多少孩子在人云亦云的教学方法中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对那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心存恨意——毫无疑问......
-
〓 且行且思:高考标语,多点平常心
高考就要开始了,挥汗如雨、埋头书堆的考生背后,往往悬挂着几条“催人奋进”的大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雷人乎?雷人也。如果说“没有高考,你能拼过富二代吗”之类的标语还能让人会心一笑,“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之流就让人心里起疙瘩了。为何雷人?究其原因,大致因为过分展现唯分数论的“......
-
〓 院士应重学术之“名”争国家之“利”
近日,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引起了各界广泛热议。其中,颇耐人寻味的是,在报道章程修订内容时,不少媒体不约而同使用了“明确院士退出机制”这样的标题,然而仔细对比两院章程修订前后的内容就会发现,在“退出机制”一项中,并没有原则性的改动。也就是......
-
〓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给历史学科带来的思考
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从1938年,胡适只身一人前往苏黎世参加第8届大会,到2015年,第22届会议在中国举办,中国学者1709人参会,其间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当然,除了会议本身,它所带来的思考和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会议之外,我们又该看到什么呢?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
-
〓 文化评析:G20推开文化中国一扇窗
西子湖畔的演出,与其说是中国文化秀,不如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合作。如果说经济上的“中国方案”是在促进经济复苏、合作共赢,那么文化上的“中国展现”则是在交流文明、沟通心灵。G20杭州峰会已圆满闭幕,而中国文化的新一轮全球性传播也许才刚刚开始。比如那台饱含浓郁中国味的演出《最忆是杭州》,就令人印象深刻、久......
-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体什么时间,无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在古代,重阳郊野游宴之风非常之盛,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屡见于诗人的吟唱。我少时读“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
-
〓 文学时空:虞美人
“虞美人”,草乎?花乎?药乎?一言难尽,中国古代林木花草,芳名无数。然如“虞美人”者,纤纤草茎、艳艳红花所承载的是楚汉争霸之历史,英雄美人之情怀,则它花无记。项羽被困垓下,已是英雄末路而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自刎,虞姬从之,血溅垓下荒土而生草,开红花,......
-
〓 胡平:我的收藏之路
敦本博物馆日前在上海松江正式开馆。这是一家陈列展出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私人博物馆,全部展品均来自我的私人收藏,意在推动高层次的收藏和鉴赏中国古陶瓷的风尚,促进中国及海外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开始收集瓷片算起,我的收藏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农村的田野里,在河岸的淤泥中,在老屋废墟的青砖上,一片一片瓷......
-
〓 金星:“掉书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边的其乐融融与浓郁雅兴是很使人神往的,但再好的文章,也总会有人数落出许多的不是来。比如最近就有人揶揄董桥的文章“何止是掉书袋,简直通篇尽是书袋”。 “掉书袋”自然是有出处的,据《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史书,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
-
〓 万佳:造就校长
大学校长该是什么样的人?调查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人们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大学校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神韵。一些美国高中生可能十分关心,他们将要报考的那所大学是否会有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而另一些美国学生则会认为,校长不妨是一位平庸的管理者,只要能为学校找......
-
〓 漫谈中式画框
清代紫檀雕边画框。绚丽、豪华与繁缛的富贵气取代了明代简明、清雅与古朴的书卷气。战国彩绘透雕座屏。以木为框,绘以图案。专家认为是屏风之始,也是中式画框的始祖。 画框与画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实用的角度看,书画若不装上画框,不久之后画作就会受到侵蚀或损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观摩、欣赏或保存......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精神
方光华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西北联大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西北联大聚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众多俊彦才杰,为战后中国西北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积蓄了宝贵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西北联大对大学精神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
-
〓 题壁涂鸦有好诗(二)
西园雅集图。张大千/绘连环画《钗头凤》封面说到古代题壁,有两点不可不知。其一,古代不但庙观楼阁,甚至连路亭驿馆、野林峡谷,一般都备有专供题写用的板壁、平石、诗牌等。往来客人苟有诗兴或者欲作提醒(譬如路途注意、启事等),皆可方便挥毫题写。此习俗远传海外,连日韩等国的旅游胜地至今仍有提供“专用题壁”的笔墨,即使板壁已经逐渐......
-
〓 品味古籍:如何才能中庸
《中庸》一书是根据《礼记》第三十一篇的内文写成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这一论点和苏格拉底的“中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的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意思是不走极端。《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教子》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