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弦歌不绝国土重光——“七七事变”八十周年重温文化抗战
一天会比一天美好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我是1921年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
-
〓 人才史话:“折节读书”尤可贵
资料图片 “好学才能上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好学才能上进”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化为自觉,学而不厌,持之以恒,治学终生,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说的好学,不同于通常说......
-
〓 大学,何时不再当“杨白劳”
中国大学负债运行早已不是秘密,近日关于广东50所省属高校借贷近百亿的报道就是最新佐证。截至2012年,广东50所省直公办高校贷款为98.69亿元,每年需向银行支付利息7亿元。很多省属高校各有3亿到5亿元不等的欠债。有的高校由于缺少资金,校区建设只完成了一部分就只好停工。债台高筑,已成为高校难以承受之重!曾几何时,中国高......
-
〓 书法:人类精神的心电图
江山如画西江月一枝花中国书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千年。第一个千年是从西周到两汉,是中国书法的产生期。在这个阶段,字体以甲骨、金文、篆书为主,主要是象形字,笔划的特点是粗细都一样。第二个千年是从汉到南北朝,或者到隋唐,实际不到一千年,是中国书法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字体出现了真草隶篆,笔划开始出现了横竖撇捺点,表明中国书......
-
〓 新语:护好岩石上的人类悲欢
没有任何意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第一项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在已有的上千处世界遗产名录中,岩画遗址有30余处。目前已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考证,这些遗留在岩石上洞穴内的画面至少已有三四万年的历史。在今天看来,它们更像是童画作品,散发着童年时代的人类所有烂漫的观察与思考,是人类在没......
-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有故事的老房子如何存续
杭州西湖边建于1931年的蒋经国旧居,历经多年大门紧闭、落叶堆积后,日前由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项目审批公示显示,或将由浙江麦当劳餐厅食品有限公司新建餐厅项目。围绕这则消息,专家观点和坊间舆论应属客观平和,并未一味指责“名人旧居开洋快餐”的“违和感”,或是排斥商业化运作,而是认同在履行审批手续、严格过程监管的前提......
-
〓 浅议筷子
世界上用筷子吃饭的人大约有12亿多。 筷子在古代叫“箸”,后因民间风俗忌讳“箸”音,尤其是当时水道运输多凭借人力或风力航行的木船,箸的语音与驻足不前的“驻”相同,船家在行船时愿听吉利话,爱说吉祥语,就叫“箸”为“快儿”,寄以一帆风顺之意。又因那时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制作的,就在“快”字上头添了个“竹”字......
-
〓 杨雪:葡萄苜蓿石榴红
又到了一年中葡萄和石榴成熟的好季节。这两种甘美无比的水果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诗词文化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它们也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中国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如果要在丝绸之路勾勒出一条绿色的植物之路,苜蓿和葡萄是这条通道最早的使者。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
〓 王本道:家书抵万金
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总会铺天盖地而来,许多短信通常是转发或是群发的,这种形式化的祝福短信读来让人兴味索然。对于家人和亲友而言,更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失所望。这就让我格外怀念源远流长的书信和家书文化。传统社会里,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许多文人墨客在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尽显文采辞......
-
〓 南锣鼓巷四记之四:创意诚可贵传统价更高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创意给人生命和生趣。在北京如果说想去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那么南锣鼓巷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里有创意小店、彩色涂鸦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金粉世家、铁皮猴子、倒翅、本土意识、肚脐眼、无相、触礁……各种创意店名与小店一起,汇聚成了独属于南锣鼓巷的创意文化。 说到创意,不得不提一家叫......
-
〓 保护和发展:并非不可调和
漫画:朱慧卿绘近日,有关南宋皇城遗址上要建豪宅的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沸沸扬扬的争论背后,分流成两种声音:学者们惋惜的声音——旧城改造、危改拆迁对文物的破坏太大了,是要豪宅,还是要文物;官员们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声音——楼盘在遗址保护区外,这块地不让用,那块地不让用,财政收入哪里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争论在新中国至少有50......
-
〓 陈平原:关于“教”与“育”的思考
前些天接受专访,被问及是否“读书无用”,我当即回答:此乃伪命题。但如今谈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可就没那么乐观了。 长期在大学教书,且不时走南闯北,我深知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不太理想。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话题,无论政治家、企业家、学问人、媒体人,还是众多学生家长,谁都能说上几句。比如,当下中国,大学校园里人满为患,......
-
〓 世界读书日特辑·文化历史读书剪影:春秋勃兴读书风
千年易往,惟书长存。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明便得以代代相传。那些在历史上绽放光芒、泽被千秋的经验与智慧,最后都化为文字,载入史册,留与后人勘学。回溯文明长河,可以说,书的兴衰一直都与社会文明休戚与共、互为因果。历史上凡是读书蔚然成风之日,必是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精神文化拔节生长、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时。今天恰逢“4·23”......
-
〓 从枕草子说到线装书
读日本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忽然想到古代的线装书。清少纳言是平安时代的后宫女官,出身于书香门第。爱读《白氏文集》、《蒙求》、《汉书》等中国典籍。她以其机敏与才气,得以入宫侍奉中宫定子。宫中的权力斗争,家庭与婚姻的变故,使她最后落魄以终。她的这部《枕草子》,“这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意纪录下来的......
-
〓 光明时评:从“黄冈神话”远去看教师流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曾经缔造“高考神话”的湖北黄冈中学辉煌正在远去,尖子生和优秀教师大量流失,高考成绩的优势不复当年。不少当地老师认为,优秀教师流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地域经济差异和本地激励机制不到位,黄冈中学很多老师被大城市的学校挖走,高峰期一年要流失320人,该校“数学组总共也就30多个老师,前......
-
〓 文化评析:别混淆娱乐和文化的界限
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是个正直的人,他有理想与激情,无奈的是,他沉醉在骑士小说的幻想中,想把传奇与现实生硬地嫁接,读者看着是喜剧,对他来说却是一个悲剧。 而现实中,这样的事竟然还真的有。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竟然有多地声称电视剧里的“琅琊山”就在当地,并纷纷拿出了证据,有......
-
〓 浅论陶渊明与“酒”与“侠”的关系
陶潜生活于一个乱世。这个时代正值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初年,一场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偏安于中国的南部,朝廷对百姓百般剥削压迫,“今日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致残形剪发,要求复除。“这又是一个“易代”的时代,政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刘裕夺权,称帝号宋,东晋亡国。陶潜处在的这个时代,“孔融与汉末嵇康于魏末略同”。乱世的陶潜,悠然......
-
〓 环球走笔:别让母语丢失
语言之于人类,犹如开启文明与智慧的钥匙,其传承与保护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推动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开展多语教育,迈向可持续未来”。对个体而言,母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言传身教或口口相承,习得的......
-
〓 文化评析:实体书店不可替代
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在笔者生活的城市杭州,最近出现了一个趋势——新开书店多了起来,而且一家比一家大:西西弗书店开到了市中心的银泰购物城,“沪上最美书店”钟书阁进驻滨江区,城北板块也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杭宸书店。此外,老牌民营书店杭州晓......
-
〓 1958年的元旦节
1958年,举国上下大跃进,上千人一个大食堂,大笼蒸馍,大锅熬汤,每到开饭时候,人多为患,乱得如同一窝蜂。 那一年,我虚岁八岁,父亲在人民公社工作,分到很远的一个地方驻队。母亲在一个社办里当工人,夜里十二点才能下班。家里只有我和两个弟弟。大弟六岁,二弟才两岁。每天去大食堂领饭,我均要拉着大弟,背着二弟,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