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说“永远”:从孔子到老舍
《辞海》《辞源》和所能见到的古代汉语词典,只收“永”,不收“永远”。凡是现代汉语词典,都收“永远”,但都只标注为副词。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可以知道,时至当今,“副词”一说已经不能统括所有的“永远”。从《论语》说起 “永”是个古老的词。文献表明,这个词主要用作副词和形容词。 副词“永”用于状语位置,修......
-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争议百年今未绝
一、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
-
〓 观天下如指诸掌——中国方志的历史
民间方志收藏者陈占良收藏的部分方志。资料图片常州方志馆 资料图片古之谷歌地球+百度百科如果我们想了解某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今天的第一选择可能是上网搜索。在没有百度、谷歌的时代,人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了解天下四方的概况呢?有,那就是方志。方志就是地方文献的记载,内容兼含地理与历史,形式包括图像和文字。古代的方志全面记载......
-
〓 辞达而已矣——论汉语汉字与英文字母词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书面通语已然走过了近两千年的途程。当今,出现了新的一景:使用英语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是简单地肯定,喝彩叫好,还是简单地否定,指摘排斥,皆不适宜。最好的办法,是大家进行深度思考,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一 汉语书面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
-
〓 “名节”砥砺中的文坛盟主
“岩岩气节高百世,奚假文章身后录”,较之诗词歌赋的文学表露,传统士人无疑更重视操行名节的现实砥砺。朱明一朝,理学势尊,一代士人受学启蒙,日常训练,精神投诸,皆在于此,濡染既深,及第后,得暇为诗,志意吐露,亦每在于斯。“儒家盛业当名世,老屋残书尚满厨。壮岁光阴浑易过,古人名节要齐驱”(陶安《寄示从子旻》),具体的实际政治......
-
〓 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句值得铭记的提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是自古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衍生出了对人格神的宗教崇拜,而是培养出了对群体实践的敬畏之心和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直主导和支配着中国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主流。直至今日,仍然具有强烈......
-
〓 “合院”:熙熙家园,融融天地——中国古建筑智慧掠影
CFP 人生活在地球上,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最直接、最普遍的反映就是人的居所。“宅”为人居之器,“居”则承生活之理。建屋造宅,安居生息,自穴巢而“室”、而“家”、而“厦”、而“宫”,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中国建筑呈现出独特的传统风格:合院为宅,但中置天井,上通天,下接......
-
〓 黄朴民:王莽的历史悲剧
“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卑谦未篡时”,早年即已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王莽施尽浑身解数,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夺取刘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事与愿违,在绿林、赤眉大暴动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身败名裂,酿成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悲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
-
〓 管锥老子
有人说,不读孔子的书,难以深知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也可以说,不读《老子》,就难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简练的语句,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老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汉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带来了大部分哲辨思维和小部分宗教情怀,还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法宝。老子可以说是人类......
-
〓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
-
〓 思想史编史理论与实践的几例对比思考
——以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部分)为参照
作者简介:吴国源(1973—),男,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史和科学史。本文立足于两个前提来对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部分)做以对比性评价:(一)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极具针对性、示范性、个性化的著作。其针对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宋代......
-
〓 《蜀道难》中的音乐美与绘画美
《蜀道难》为李白成名作。晚唐孟棨《本事诗》云:“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蜀道难》同题七首:梁简文帝二首均为五言古绝;梁刘孝威二首,一为五言......
-
〓 人间万姓仰头看——试论贾雨村形象
一所有的人活着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如何得到快乐和幸福。纵观人类的历史,人类繁衍不息,芸芸众生滚滚而来,又匆匆而去。不尽的人类生命,无论生在何种地域、身处何种文化,也无论生在何种政治与经济环境之中,更无论身处战乱还是和平,人类所选择走向幸福的道路无非就是两条。一条道路是迈向物质世界,在繁华与喧闹中追逐转瞬既逝的快乐,放......
-
〓 中国路径:谁在亲亲?
自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种种血缘群体,无论是氏族或宗族,还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亲亲之道。推而至于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莫非亲亲之体现。故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对于古人来说,亲亲不仅是一般血缘群体的基本准则,而且成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则。换言之,不仅我对父母、兄弟、妻子要讲亲亲,此为孝弟慈爱......
-
〓 黄朴民: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观念先行,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图谱化,在我们这个号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积淀的国度里,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譬如,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人们总是十分热衷于善恶两元的截然对立,因此,正面人物总是以近乎“高、大、全”的形象矗立于后人的面前,而很少去分析其作为一个人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人物软肋和人生败笔,而反面人......
-
〓 推动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境外汉籍资源亟待联合开发利用
中国古代汉文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整理、诠释、借鉴中国汉文古籍(国际上通常称作“汉籍”)中的思想成果。由于历史原因,幸存至今的汉籍不仅存藏于中国大陆,还存藏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还有很多汉籍藏于国外,其中日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韩国、越南、俄罗斯、美国、......
-
〓 日韩、新马近期汉学会议讲座信息(二十五)
2016·7——2016·91、【展览】れんがでたどる东アジア时间:2016年7月16日至9月4日地点:舞鹤市立赤れんが博物馆(京都府舞鹤市字北吸1039番地の2)主办单位:舞鹤市立赤れんが博物馆联 络 人:Tel: 0773-66-1095连结网址:http://akarenga-park.com/event/eve......
-
〓 关注“新谱”——中国谱学史研究的深化之路
中国宗族史及谱学史研究者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所出新谱的关注程度,远低于传统谱牒;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外,没有出版过一部专著。忽视、忽略新谱的结果,影响了对中国谱学发展大势所作判断的准确性,亦与其在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 所谓“新谱”,是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所编、刻、印、抄而成......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六)
2015·10——2016·21、台湾原住民研究第19号时间:2015年11月出版单位:东京:风响社内容简介:【论文】台湾原住民の鸟占の多様性をめぐって(蛸岛直)命名·分类、社会环境、民族意识:サアロアとカナカナブの正名にみる相互作用(宫冈真央子)戦前のメディアに使用された森丑之助の台湾原住民「屈尺蕃」写真:博覧会、新......
-
〓 谈儒家担当观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使岳阳楼著称于世。资料图片 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儒家担当观的形成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