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导秀谈古琴
古琴的由来古琴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它是中国真正的国乐,因为纯粹是中国人的发明。当时古人打猎射箭,拉弓时发现能发出声音,受到启发,就发明了古琴。开始是先弄一根弦,拨一拨就能发出“梆梆”的声音,后来逐渐演变为五弦,再发展为现在的七弦。古琴音乐素以清、微、澹、远为主要的审美况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古琴五不弹 弹奏......
-
〓 诗歌声律化由谁开启——魏之三祖“宰割辞调”的诗歌史意义
《文心雕龙》书影 资料图片编者按《文心雕龙》论文体,在《明诗》篇后特又设《乐府》篇,以示“诗与歌别”。在古代,诗评家们往往把乐府当作另一种诗歌,单独品评,于是有了乐府诗学。本期选取的三篇论文都以乐府诗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人如何论述乐府。郭丽副教授阐发了曹魏三祖创作乐府“宰割辞调”,使歌辞“音靡节平”,从而开启了绮靡诗风......
-
〓 “魔镜”的幻像:一个晚清故事的知识考古
公使团在进京路上丁韪良像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 在中国工作、生活将近60年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讲了一个离奇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1816年,英国使团来华,英王送给嘉庆皇帝的礼品中有一只威力巨大的凸透镜。使团甫离京师,清廷即急召朝臣会商对......
-
〓 宣纸的“前世今生”
1915年,安徽泾县小岭曹恒源桃记牌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
-
〓 谈朱熹对邵雍象数易学的发挥演变
内容提要:本文比较了邵雍与朱熹各自象数易学的差异,指出朱熹于《易学启蒙》一书中所引用的“邵雍”象数易学,是经过发挥演变了的,是朱熹自家的“先天之学”。明确区分各是各的“先天之学”,将有益于对两宋道学的进一步研究。作者简介:郭彧,原名郭宝彧,男,1941年12月出生。在沈阳读书,做过中学教员、专业地震台技术台长、计算机工......
-
〓 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之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为此,我们必须要问,要建设“和谐社会”,从我国自身的社会......
-
〓 张立文:关学的共同体智慧
关学与洛学同为理学的创建者、奠基者。程颢智慧创新理学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学风、新称谓;张载则阐明理学的宗旨和方向,是指导理学为学思辨和笃行的纲领,也是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的宣示。其《西铭》以天地为人类父母及民胞与物与的思想,以及“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为天下确立共同体文化价值,......
-
〓 “本腔”考
“本腔”一词,在《陶庵梦忆》中提到:“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页)在“本腔”注中,校注者仅以“昆剧”“昆腔”释之(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清乾隆在《日知荟说》中亦指出:“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除了仁义礼智信等......
-
〓 家庭中的“孝”——安乐哲对《孝经》的解读
安乐哲是以《圣经》为参照物进入《孝经》世界的。《孝经》与《圣经》都以亲情为主题。从旧约时代起,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家庭价值亦处于突出地位,《十诫》中有八条戒律言“否”,如“除了我(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等等,唯有两条言“是”“当孝敬父母”为其中之一。可......
-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近四十年来,大陆的吕澂先生和在台湾的印顺法师,一直被视为在佛学研究上的「双璧」,是成就非凡的两个高峰。但文革後的吕澂先生,相当沈默,可说全然脱离了佛教学术圈而隐居起来。印顺法师在台湾的近二十多年来,虽然也大半过著隐居著述的生活,可是学术的研究环境,较吕澂先生为佳,和社会的沟通讯息也较频......
-
〓 黜庶之途亦风流——南朝诗人阴铿的双重人格论
内容摘要:梁陈之际的诗人阴铿,生年和卒年本传均不载。寒门出身的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家门重兴的黜庶使命。其诗歌的创作成就斐然,以陈代第一流诗人的座次直接浇沃了后世的诗风。盛唐的李杜和宋代的苏轼这样的大家亦是倍飨其甘。而其人格中显示出来的太多的矛盾性却很少有人触及。本文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及作品本身的探微中得到一些其本体性格的......
-
〓 中国顶尖大学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CFP 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不平等,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和冲突自然地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了两个重要的使命和功能:从微观上说,教育在代际转换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平等。也就是说,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论此一代人处于何种经济和社会地位,......
-
〓 唐代书手墨迹特征初探
摘要:传统书法史对唐代书法的研究,大都尊奉庙堂书法、推崇名家书迹,对名不见经传的书手则关注不够。大量的敦煌写经证明书手作为以实用书写为职事的社会群体,承担了有唐一代繁重的书写任务,其墨迹在当时及后世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书法价值。因此探析其墨迹的特征对于跨出名家书法文化的局限,全面认识唐代书法发展的总体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
〓 国学漫谈:乌孙“大禄”
国学大师章炳麟所著《訄书》里有一篇史学论文,是关于西域古代官制的。这篇论文虽然只有457个字,但它却解决了我国二千多年来学术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乌孙的职官大禄。 乌孙是我国古代部族名,也是古国名。其职官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该传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前119年)到达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了解到乌孙......
-
〓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一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渊源流长,而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则自隋唐以来未尝间断过。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日两国的国情分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在两国的文化、佛教交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据一些史书的记述,日本最初接触到佛教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初。相传在继体天皇十六年(522)时,中国梁朝人司马达等至日本,“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
-
〓 “朋友”与兄弟
中国传统年画《五伦图》 建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就频现“朋友”(友)一词了,如《诗·大雅·抑》“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西周金文中也不乏记载,如《室叔簋》“于室叔朋友”,《伯康簋》“伯康作宝簋,用飨朋友”。不过学界多倾向于认为,春秋以前的金文和传世文献中......
-
〓 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
炎黄文化是祖根文化。一方面,从文明起源上讲,炎黄是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起源上讲,今日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乃是历史上以炎黄族为核心,经华夏族和汉族不同阶段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炎黄族是早期华夏民族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之根。这也是炎黄作为“人文始祖”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
-
〓 治史心语:从柯文的相对主义看中国中心观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史学家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概括并阐发了一种以中国为出发点和准绳来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主张,即“中国中心观”。或许是暗合中国史学传统的内部取向,中国中心观一经译介到中国便流行开来。不过,中国中心观并不是那么完美,其论证是相对主义的,当中隐含了一些颇具反讽意味的悖谬。认识这一点,于中国史家理性对待......
-
〓 国学博士论坛:《易传》与忠德
作为传统道德范畴的忠德,早在《周易》中已有萌芽,特别是《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忠观念内容,并对中国传统忠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易传》天道尚中、天尊地卑思想开启了忠观念之源。按照取象《易》理,人类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规范都是取象天地之道的。忠德的理论元点可上溯到《周易》天道尚中观念。在各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