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朴民:银雀山《孙子兵法》佚文学术价值略说
一 与“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乃至“上博简”“清华简”研究领域所呈现的场面热闹、成绩斐然情景截然不同,海内外学术界对1972年出土发现的“银雀山汉简”的关注程度明显要逊色得多,其相关的研究,亦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沉寂、鲜乏进展的状态。用宋代大诗人陆务观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中的词句来形容,那就是“驿......
-
〓 读史札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范仲淹的人生追求说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
〓 哈佛藏黄册的重要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若干典籍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其中不乏善本和精品之作。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即是闻名于世的收藏我国域外汉籍的重要机构。长期工作于此的学者沈津最先发现了该馆所藏的汉籍精品之一,即公文纸印本《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直音篇》(以下简称《韵学集成》等)以及公文纸抄本《明文记类》和《观象玩占》(《书林物语》,......
-
〓 中国工笔山水画的意境再造
中国山水画不主张只描绘客观的景致,而是要求表现作者主观的情与景的交融,正如近代国画大黄宾虹先生所论:“天地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以达一种理想意境,即意境、情趣等寓主观于客观的艺术效果。晋代自顾恺之的山水、人物分科以来,山水画就有了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唐代又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
-
〓 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还魂故事的创造性转化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曾经得到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启示。然而,《牡丹亭》不是同类故事的简单改编,而是剧作家的杰出创作,它既承继了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若干情节元素,又大大改造了旧有的叙事过程,增加身体夭折前的心灵叙事部分,即人们熟知的“游园惊梦”等环节,借以揭示一位十六岁少女的情感觉悟,这是以往的同类故事从未触及的。......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智慧与世界难题
世界之大,问题很多,难题也很多。人类不断地用智慧解决这些难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解决这类问题的智慧,称为科学。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类处理这类问题的智慧,称为人文,或叫文化。以文化人,用文明转化人们的思想,化解人际矛盾,使之达到和谐。 西方人从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现象体会出......
-
〓 管锥老子
有人说,不读孔子的书,难以深知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也可以说,不读《老子》,就难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简练的语句,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老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汉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带来了大部分哲辨思维和小部分宗教情怀,还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法宝。老子可以说是人类......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谈“王安石变法”
编者按王安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治理地方和变法改革的举措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已,在王安石逝世9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宋史专家姜锡东著文,分析当时究竟“该......
-
〓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
-
〓 自缢:曹雪芹预设的黛玉之死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影 资料图片《金陵十二钗造像·林黛玉》 资料图片在一百二十回流行本《红楼梦》中,林黛玉吐血死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庆的音乐声中。但这一场景并不符合曹雪芹的人物预设。根据曹雪芹在第五回的绘画象征与诗歌暗示,我的看法是,黛玉既非死于二“宝”的婚礼之时,亦非投河而逝,而是自缢身亡,时间在初夏的月明之......
-
〓 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回顾
宗教社会学是一门在西方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其历史至今只有一百年。宗教社会学的鼻祖当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与法国社会学家艾米尔·杜尔凯姆,然而就该学科的思想渊源而言,远则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留下的关于社会、国家等论域的思想遗产,近可联系到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动力与静力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等思想的影响。一百年来......
-
〓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形象表达,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征途。中国梦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代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多种形式传达着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追求,它们是当代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史前时期,流传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
-
〓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内容提要: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育学生,从事文艺批评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在方法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直观形象、富有当下情趣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关键词:百家争鸣;孔子思想;《论语》对话;审美人生作者简介: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丘(前551~前47......
-
〓 “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由古罗马政治之转型说到孔融的故事
在一个古代文明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时候,更新和坚守是两条可以选择的出路,孰优孰劣是需要由复杂多样的历史因素来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查尔斯·科克伦在《基督教与古典文化》这部已成经典的著作里,对罗马帝国的崩溃有其独特的解释,侧重于从文化衰败和更新的思路来叙述由古典晚期到中世纪......
-
〓 学苑论衡: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
史学与时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对于今天史学的发展、对于应该弘扬什么样的史学传统,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史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思想与社会存在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史学传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对史学、时代、史学传统作整体上的辩证认识,有助于揭示我国史学生成和发......
-
〓 “仁缘何贪”:朱熹对“贪”的认识
朱熹(1130年—1200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朱熹被朝廷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上任第二年即连上六道奏折,弹劾时任台州太守唐仲友“贪污淫虐”“偷盗官钱”等数条罪状。最终,虽因其亲家——当朝宰相王淮的庇护等因素,此案仅以唐仲友去官回乡终结,但成了历史上一桩较著名的公案。虽然历来都不乏对朱熹此案之动机的质疑者......
-
〓 国学讲演厅:中医里面的国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习近平主席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
-
〓 李开元:谁杀死了项羽?
乌江之畔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二岁。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的最后身姿言语: 乌江河岸,血战中的项羽,已经身负十余处创伤,突然间转身不动,顾望眼前一位汉军骑将喊道:“来人可是旧友吕马童?” 突然被项羽直呼其名的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的目光,侧身面对身边的战友王翳,手指......
-
〓 庞朴:平天下与全球化
编者按:2007年初,为编辑《年度国学2006》一书,国学版电话约请庞朴先生撰写“感言”,2月3日晚,庞先生通过电子邮箱寄来文章,并附短信:小稿已勉力草成,奉上,请审定。八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在网上流行。现予发表,以纪念今年1月9日逝世的庞朴先生—— 时下很流行的“全球化”一词,如果要译成中国传统用语,最恰当的候......
-
〓 国学漫谈:《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朱熹主张以经学治世,认为士大夫精通经学义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身,更应在于“变化风俗”“安人、安百姓”的切身政治实践。如他指出:“学者亦有当务。如孟子论今乐古乐,则与民同乐,乃乐之本,学者所当知也。”(《朱子语类》卷60)在他看来,“与民同乐”乃君主王道政治的一种表现,是乐之“大者”,为学者所必须深入了解的根本。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