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论“风行海内”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
内容摘要:唐诗选本丛多,《唐诗三百首》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选本之一。本文就其自身所具备显著特点来说明《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的原因。关键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
-
〓 国学博士论坛: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
张敏,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老子美学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刘纲纪 通讯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强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奚 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其文本中一共有五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人......
-
〓 什么意思?——从四个词语看佛教的语言价值
我国佛教典籍《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十国的南唐保大十年(952年),至今已有1061年。此书初刻后不久就在中国流失,直到1972年才从日本发现并影印回国。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圣山在《祖堂集》影印序中说:“《祖堂集》之重发见,实本世纪初叶之事,可与敦煌古籍媲美。”在翻阅这本禅宗史书时,发现我们常见的词语却有着明显不同的含......
-
〓 国学博士论坛:由“亲亲相隐”到“齐之以礼”
李军政,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他》。博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 奚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范忠信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是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然而迄......
-
〓 孙中山与阳明心学
122年前,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为进中国于世界先进行列,撰写《建国方略》,勾勒含“心理建设”“实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系统建设工程——一个宏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其中既有世界视野,又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借鉴西方经验,又蕴含着中国元素。本文仅就“心理建设”,透视它与传统心学的渊源关系,并从中得到启迪。一《心......
-
〓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现代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我国大陆学界关注口述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近几年,各类口述访谈层出不穷,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型口述项目也相继开展,让口述史不仅再次引发学界热议,而且也被愈来愈多的大众所关注。这场口述史热潮具有这......
-
〓 韩国阳明学的发展
朝鲜时期对阳明学的认知开始很早,按照朴祥编写《辨王阳明守仁传习录》的时间推断,应该是在中宗十六年(1521年)。此时王阳明才50岁,距离其代表作《传习录》首次在中国刊行(1518年)才过去三年而已。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朝鲜学界有不少响应阳明学,或至少是对阳明学抱有好感的学者,而且这些学者大都是这一时期在学界和政......
-
〓 国学漫谈: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
-
〓 中国工笔山水画的意境再造
中国山水画不主张只描绘客观的景致,而是要求表现作者主观的情与景的交融,正如近代国画大黄宾虹先生所论:“天地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以达一种理想意境,即意境、情趣等寓主观于客观的艺术效果。晋代自顾恺之的山水、人物分科以来,山水画就有了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唐代又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
-
〓 经子关系辨正
中国传统学问体系“以治道为中心”而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四部知识的性质不是相对而不相关的,乃是相类而相通的。如《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属于《春秋》类,模糊了经与史的界线,引出了隋唐以降的“六经皆史”说。比较而言,经子关系没有像经史关系那样受到重视。刘歆《七略》提出“诸子者六经之支与流裔”的命题,但长期以来,人们甚......
-
〓 未死精神待后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鲁迅作品从精神层面对广大读者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从纯文学层面对读者的影响,纪念鲁迅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鲁迅,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在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各项改革中,应该学习鲁迅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改革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损己利人”是一种超前性的道德观,不可能人......
-
〓 甲午文学变局
“甲午”作为清末时期“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因军事、政治事件而被赋予了诸多历史含义的时间概念,其影响所及在器物、制度层面之外,还有文学。“甲午”对于清代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由它引发了一次中国文学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以中学为主体资源、兼及吸收外来思想的革新。一个迥异于古代诗文传统的文学......
-
〓 究竟什么是红学——有关红学概念、本旨、方向、方法的检讨
红学之繁荣昌盛,貌似已超乎各显学之上,盖四野之内,达官显贵,雅士文人,乃至懵懂村童、走卒健夫,莫不以谈红为趣。然而红学思想却越来越混沌,目今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益发莫衷一是,百家百言,见仁见智,人人解的都对,人人解的又都不对,学界甚至失却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这不应该是红学本应有的状况。红学思想混沌的一个根源在于人们对......
-
〓 《楚辞》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渊冲译《楚辞》杨宪益、戴乃迭译《楚辞选》卓振英译《楚辞》 《楚辞》直到19世纪末才有英译本,现已出版近20种,其中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翻译的。《楚辞》英译比不上其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传播。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周建忠在《当代“楚辞学”发展纲要》中将楚辞学划分为9个分支。《楚辞》英译及其研究作为海外楚辞学与楚辞传播学......
-
〓 灵和主义
“灵和”是一个长期被道教界、道教研究者遗忘甚或忽略的术语。而实际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灵和”思想,可统称之为道教“灵和主义”。 关于道教“灵和主义”的概念意涵,下文拟以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为中心进行阐释。 其一,道教“灵和主义”是一种态度,主张柔和......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世说》学论纲
作者简介:刘强(1970-),男,河南正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何谓“《世说》学”?作为一个有效性尚未得到确认的学术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这是本文首先面对、并且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以下试从称名、分类、形态及系统、历史分期、现状及......
-
〓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
-
〓 戴叔伦若干诗作辨伪补正
内容提要:戴叔伦是中唐著名诗人,现存诗集系明人编订,窜伪者甚多。今人岑钟勉、傅璇琮、富寿荪、蒋寅等学者先后对此作了专门考订,共考证出戴集中非戴所作及与他人重出的诗作近百首。本文在前人考订的基础上,对前人未发现的戴叔伦集中的伪作及重出作品或已发现非戴所作但未考明出处的若干诗作进行了考订辨正。关键词:戴叔伦;诗歌;辨伪作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