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资料图片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乐山乐水”方式体悟自然的生态情怀、认知“天何言哉”“天行有常”后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生态理性、推广“不忍心”于自然万物的生态道德、坚持圣王之......
-
〓 南京大屠杀纪念:国家公祭的价值解读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战犯接受审判新华社发 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南京大屠杀......
-
〓 比隆周汉文系天下——论萧统的文化理想及“文选学”系统重构
《昭明文选》 资料图片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文选》时有哪些考虑?他的这一举动究竟受到何种理念的驱动与支撑?这些深层次问题,攸关《文选》编纂认知,影响到“文选学”研究的全局,是“文选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需要予以认真审视与思考。一 萧统主编《文选》的时间,主要是在受梁武帝重托、以太子身份实际主持朝政期......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
-
〓 管锥老子
有人说,不读孔子的书,难以深知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也可以说,不读《老子》,就难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简练的语句,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老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汉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带来了大部分哲辨思维和小部分宗教情怀,还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法宝。老子可以说是人类......
-
〓 张载如何“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使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为万世开太平”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那么,“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学术内涵。要理解“为往圣继绝学”的意蕴,首先要了解“往圣”与“绝学”两个词的......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内容提要】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
〓 顾农:汉乐府的雅、郑之争
武帝时乐府工作人员采诗不仅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广大地区,还很注意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调,可考者有鼓吹曲和横吹曲,鼓吹曲配器用箫、笳,横吹曲用鼓、角。歌辞现存者仅有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其中有些大约是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些可能是汉族文人的依声填词之作。据说李延年曾经“用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古今注·音......
-
〓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一些重要而又是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课题”。一明清两代,尽管《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但人们对它的成书年代并未作过认真的研究。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笔记杂著中提到......
-
〓 黄震云:“肉食者谋”与周代公务餐
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曹刿论战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更是精彩出色,意味深长。可是,为什么吃肉的人就目光短浅,缺乏深谋远虑呢?难道曹刿自己就不吃肉吗?命题似乎逻辑上说不过去,因此谁是肉食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和猜测。或以为指吃肉的人,引申为有权位的人或......
-
〓 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佛教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久弥新的品格,表明其符合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时代的世界需要;我们的“论坛”的成功举办,可能预示着佛教......
-
〓 张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炎火成燎原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星星之火可成燎原,涓涓细流可成大江。尚和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将汇聚大众的意愿而成和平的潮流,将妙凝百姓的呼声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唤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万物,也敲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的钟声。一、人类认识自己的历程人是什么?人自从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自我反思,思则得知人与人既具差......
-
〓 《弟子规》,宝典还是雾霾?
随着民间学习《弟子规》热情的不断高涨,网上有关《弟子规》的争论风波再起。舆论对于这本传统蒙学教材的看法,显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两极景观:有人视之为万能宝典,有人则把它比喻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雾霾。这样尖锐的观点对立,好像再一次表明国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价值观分裂症,甚至在教导小孩子方面都是如此,以至于某些人士痛心疾首,......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六)
2015·10——2016·21、台湾原住民研究第19号时间:2015年11月出版单位:东京:风响社内容简介:【论文】台湾原住民の鸟占の多様性をめぐって(蛸岛直)命名·分类、社会环境、民族意识:サアロアとカナカナブの正名にみる相互作用(宫冈真央子)戦前のメディアに使用された森丑之助の台湾原住民「屈尺蕃」写真:博覧会、新......
-
〓 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
内容摘要:“意志无力”是一个西方哲学的概念,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在儒学史上,孔子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在宋明儒学阶段,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依着其“道问学”和“尊德性”的理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到了现代新儒学阶段,牟宗三继承孟子和王阳明的理论成就,以“心”“理”统一的“良知”继......
-
〓 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一切是为了人民;困难可能是最好的老师,要不怕困难,既刻苦学,又善于学;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学,向老师学,向群众学。”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1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翻译学会会长李肇星同与会学者一起共同关注翻译教育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由北外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的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建立......
-
〓 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之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为此,我们必须要问,要建设“和谐社会”,从我国自身的社会......
-
〓 “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主持人语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阳明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
-
〓 “年谱长编”的“长编”是什么意思?
“长编”本是有逊于正式专著、有待于继续提炼的初稿。民国前从未见古人在编撰年谱时用“长编”作书名。近三十年来,忽然一下子涌现了一批数量惊人的年谱长编,我见到过的就有六十来种。这些撰著者和出版者,似乎全然不知“长编”一词的本意。“长编”在现在的意思和做法都有了很大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变化。在很多人因为对某一词语模糊理解......
-
〓 敦煌艺术:古为今用谱华章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艺术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为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对于当今的艺术创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敦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谈两点看法。一、敦煌艺术是当今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