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手笔:文献典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交锋,人们常常会有精神迷失的困惑。如何抵御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始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何搞清楚“我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如何实现精神富有,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解答这些命题,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
-
〓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一当今不少人都在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乃至是“东亚”的世纪,并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汉字圈文化,将成为下一世纪的文化主流等等。对于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或者说科学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妄加评议,因为这是需要由下一世纪的事实去证实的。但我深信,这些预言的出现则绝非偶然,更不是少数东方知识分子的自大......
-
〓 三余读书杂记二则
Ⅰ、引言战国荀子以十驾劝学,三国董生以三余读书,余少慕之,因仿钱大昕“十驾斋”,号书室为“三余斋”,名所作古籍读书笔记为“三余录”。既积岁月,笔记亦多。五年前,开始着手整理旧日笔记,越一载,仿徐仁甫《广释词》,以补订释词诸书者着成《古书虚词旁释》,已于2007年出版;又越三十月,仿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七):林则徐家书
林则徐家书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因家境艰难外出当塾师。十一年(1806)秋,应......
-
〓 朱玉麒: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
-
〓 庞朴:平天下与全球化
编者按:2007年初,为编辑《年度国学2006》一书,国学版电话约请庞朴先生撰写“感言”,2月3日晚,庞先生通过电子邮箱寄来文章,并附短信:小稿已勉力草成,奉上,请审定。八年过去了,这篇文章仍在网上流行。现予发表,以纪念今年1月9日逝世的庞朴先生—— 时下很流行的“全球化”一词,如果要译成中国传统用语,最恰当的候......
-
〓 中华智慧的“古为今用”
加彩文官俑 金代秦始皇陵铜车马资料图片 中华民族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将思考结晶运用于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铸就了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这种文明饱含着智慧,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展现。 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更与中华民族不断提炼的价......
-
〓 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开栏的话历史带给中国人的是一个极具分量与独特性的中华文化:观念上和而不同,现实中交融会通;既高峰突起,蔚为大观,泽被天下,又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更重要的是,它历经数千年嬗变而不曾中断,既标志着一个独特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也彰显着与世界其他文明互联互通的包容和开放。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
-
〓 评罗检秋的汉学研究——以《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为中心
一、绪论:本文的主旨与趣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先生在汉学研究这一领域颇有创获,其专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于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近几年的学术著作中分量极大,“弥补了这一领域(指嘉庆以来的汉学传统)的薄弱环节”。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后学原本并无足够识力作......
-
〓 史海钩沉: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基层女性之地位
三国时期孙吴地区基层社会女性的地位问题,因为史料匮乏,研究成果并不多见。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街出土了大量的三国吴简。公布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贰]、[叁]、[肆]、[柒]、[捌](该书序号及引文中的空格、□等均按照原格式予以保留)中有多种关于女性的记录,为研究孙吴基层社会女性的地位提供了契机。男女性......
-
〓 试述傅山的矛盾
近段时间,笔者阅读了有关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傅山(1607—1685)的一些诗文资料和人们对其的研究文章后,深感傅山的处世是很朴实的,他的性格很直率,没有丝毫做作,更没有掩盖内心深处的矛盾。他的诗文和他的书法审美观,无不流露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下面围绕:“偷生如逆旅”与“不......
-
〓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形象表达,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征途。中国梦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代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多种形式传达着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追求,它们是当代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史前时期,流传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
-
〓 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德国国家图书馆藏《毛诗·小雅》(《采薇》与《出车》)残片 图片由作者提供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一)
2014·12——2015·1、禹王と日本人:「治水神」がつなぐ东アジア时间:2014年12月作者:王敏着出版单位:东京:NHK出版内容简介:序章「治水神」の渡来第1章禹王はいかにして日本の神となったか第2章なぜ、京都御所の袄絵に禹王が描かれたのか第3章なぜ、九尾狐は禹王にとりついたか第4章どのように禹王は现代に生きて......
-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是要弄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多个重要论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的价值定位。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
〓 《三国》刘蜀后期人物三论
长期以来,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曹操之外,人们主要致力于对刘蜀集团人物的研究;而在刘蜀集团人物中,研究最多的则是诸葛亮、关羽、刘备、张飞等创业和立国阶段的人物。这与《演义》的整体构思相合,因而是合理的。不过,对刘蜀后期人物关注过少,毕竟还是一个缺点。本文特拈出其中几个重要人物,略加论析。一、阿斗——庸主的典......
-
〓 文艺新视界: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诗歌创作繁荣发展也好,诗歌变成文化领域的装饰品或媒体炒作的焦点也好,都需要我们自觉审视其被大众热潮遮蔽的盲区对当代诗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来自如何处理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诗歌的活力即一个时代的活力,诗歌的处境彰显人的处境。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激活创作潜力,将为诗歌发展打开深......
-
〓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三教图》。图中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想象之作。该图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吸收和转化态度。 资料图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
-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
-
〓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