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
-
〓 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
-
〓 《牡丹亭》蓝本论争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戏曲《牡丹亭》,除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及渊源关系不很明显的本事外,问世之后长达3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指出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孙楷第、谭正璧、姜志雄、徐朔方等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80年代以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遂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刘辉先生曾提出异议,......
-
〓 秦汉小学字书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识字教育与“书同文”的传统,先秦两汉的小学字书正是这一传统的产物。小学本为初等教育之称,因其以识字与“六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故汉人亦称文字学为小学。历史上最早的字书当为西周中晚期的《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所作,以大篆书写,为四言韵语,共十五篇。黄德宽、陈秉新先生指出,周秦时期至少有两次汉字整......
-
〓 当代如何践行慎终追远传统
“慎终追远”的传统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人们的践行中得到传承发展。从家庭家族的丧祭活动到国家层面的祭祀黄帝、祭祀孔子,还有诸多传统节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和传承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实践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甚至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需要我们反思和调正。 首先,“慎终追远”的本义是践行孝道。......
-
〓 《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摘要:作为历经千百年的经典语句,《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调“天人合一”,诸子各家则藉此凸显其在个人品格方面的意义。汉唐时期,受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学派的影响,对“自强不息”的阐释也趋于多元。至宋明理学,则立足于“理”解说,并深刻影响了后来对“自强......
-
〓 “赋圣”何以诞生——兼谈《天子游猎赋》的两个主题
司马相如(前169?—前118)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位居“汉赋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赋家,对后世影响甚巨。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著名理学家朱熹转引林艾轩语:“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子满,如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左太冲、张平子竭尽气力,又更不及。”(《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
〓 史海钩沉: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粮食生产和储运是古代王朝的头等大事,直接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从先秦到明清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粮食仓储制度与储存方式,以保证粮食供应和有效抵御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不足,仓廪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发展,逐渐演化成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和制度安排之一。汉唐时期通过建立有效的国家与民间储备,将国家收储、......
-
〓 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
-
〓 《诗》《书》《礼》《乐》是最早的教科书
六艺可以全提,可以合论,亦可分论。现在请合论《诗》《书》《礼》《乐》。《诗》《书》《礼》《乐》为何可以并提合论? 盖缘于此四“艺”实有其特殊性。这涉及最早的学校设置何种课程的问题。我国学校起源甚早,殷商不必说,前面的夏朝甚至五帝之时,已有学校存焉。当然形成健全完整的学校建制,是在周朝。《礼记·学记》写道:“古之教者,家......
-
〓 光明学术笔谈:清代直隶总督的职掌及其作用
本期主持:衣长春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清代直隶辖区治理与社会变迁主持人语清代直隶省范围以今京津冀地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地区以及山东、河南部分区域。作为畿辅重地,直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之复杂的人口构成和人文环境,治理难度远超其他省份,这也决定了直隶总督职掌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故直隶总督又称......
-
〓 〗与〖 衞〗字的探讨">《孙子兵法》中〖
〗与〖 衞〗字的探讨
摘要: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出土前,学术界主要是对传世本《孙子兵法》进行研究,书中“率”字出现3次,并无“衞”字使用,所以很少有人对“率”字产生异议。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后,整理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中出现了“和衞”字,就有了两种版本的对比研究。本文即以此二种版本做些肤浅探讨。 现在学术界对银雀山竹简本《孙子......
-
〓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论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时提到,中国存在面向内陆与面向海洋两大板块。此后,学界更多在微观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讨论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格局问题。宏观上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为四个板块:西北内陆(其中还可以分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绿洲三个小板块)、东南腹地(其中又包括东北、华北、长江......
-
〓 整体的视界:中国近代农业团体及其研究路径
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建基于此的农村社会组织日渐消解,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革命和农村社会运动。农业团体的有关思想主张及活动,即为其重要的有机构成,且对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一时间,各种农业团体,名目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古来未见;其口号、纲领及活动亦随时势、......
-
〓 道家与名家之间
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归纳出来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中,名家与哪一家最为接近?一般认为是法家,因为《论六家要旨》把“名法”并列在一起,战国秦汉的文献中,“名法”并举也屡见不鲜。对于确定性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规范规则之作用的追求,对于名实关系的重视,名家和法家确实有一致之处。这一点拙著《中国古代“名”的政治......
-
〓 学科走向: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史学研究进入新时代
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网络信息技术参与构建的世界里。不论一个人喜欢还是厌恶,其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切,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个现实也清楚地表现在学术研究方面。那么,这个势不可挡的技术进步与史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呢?在今天所有的学术分支中,史学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学科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史学到今天......
-
〓 国学争鸣:兼容并包才是最好的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说法是有点绝对化了,但如果我们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人写的历史,则是符合事实的。“文学”这个概念中国古已有之,并不仅是西方的概念。根据方铭教授的说法,孔子的“文学”是指六经。那么我们今天的文学史书写是否要回归到孔子的六经,按照这样的文学标准来重写中国文学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再例如,“中国”这......
-
〓 史海钩沉:傅兰雅与《中西日报》
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年)是一个重要人物。傅兰雅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后的35年间,主编并出版中国首份科普期刊《格致汇编》,创办格致书院,招收学员并亲自授课,翻译一百多种科技书籍,为科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96年,傅兰雅离开中国,赴美任加州大学伯......
-
〓 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近日,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曾经一段时间,人们习惯了“八年抗战”。但随着抗战研究的深入,“十四年抗战”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的大会讲话中,都把九一八事......
-
〓 陈其泰:西汉人心目中的《春秋经》
据《汉书·窦婴传》记载,汉武帝刘彻当上皇位继承人,也是经历了一番人们意想不到的大波折: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春天,三年前所立的皇太子刘荣(景帝长子)被废,重新确定一位皇位继承人迫在眉睫。喜欢干预朝政的窦太后一再明白地向景帝表示,将来要把帝位传给她所溺爱骄纵的小儿子、景帝胞弟梁孝王(刘武)。梁孝王当时占有优势,他在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