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百年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
【特别关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
〓 《左传》语文教材功能刍议
中国古典诗文,历来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教材编写者都精选了从先秦到近代堪称典范的诗文作品,或作为学习计划内的必学篇目,或作为自主学习的导读阅读篇目。入选的古代经典中,散文部分,史传散文是必选的。作为史传散文开山经典之一,《左传》的作品也是必选的。但是,就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左传》作品来看,情况并不令......
-
〓 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但是,“天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往往受到一些质疑,为了避免对“......
-
〓 “冰箱”词义里的时代变化
杨绛先生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有不少学生对这段话不理解,提出疑问:文中的“我”要老王送冰干什么?家里不是有冰箱吗?可......
-
〓 目录学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基础——考狄及其《汉学书目》的贡献
图一做中国学问,文献学是基础。“文献学”一词源于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的“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当代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在谈到中国文献学时,总结历史,阐明近义,对中国文献学做了很好的表述。......
-
〓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在海外实现广泛传播和接受,需要通过在各种媒介形式领域的再创作和再解释,经过本土化改编,成为落地国大众文化二次创作的作品。█我们应重新认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素材,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
-
〓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
〓 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
-
〓 《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摘要:作为历经千百年的经典语句,《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调“天人合一”,诸子各家则藉此凸显其在个人品格方面的意义。汉唐时期,受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学派的影响,对“自强不息”的阐释也趋于多元。至宋明理学,则立足于“理”解说,并深刻影响了后来对“自强......
-
〓 当代如何践行慎终追远传统
“慎终追远”的传统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人们的践行中得到传承发展。从家庭家族的丧祭活动到国家层面的祭祀黄帝、祭祀孔子,还有诸多传统节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和传承着“慎终追远”的传统。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实践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甚至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需要我们反思和调正。 首先,“慎终追远”的本义是践行孝道。......
-
〓 《诗》《书》《礼》《乐》是最早的教科书
六艺可以全提,可以合论,亦可分论。现在请合论《诗》《书》《礼》《乐》。《诗》《书》《礼》《乐》为何可以并提合论? 盖缘于此四“艺”实有其特殊性。这涉及最早的学校设置何种课程的问题。我国学校起源甚早,殷商不必说,前面的夏朝甚至五帝之时,已有学校存焉。当然形成健全完整的学校建制,是在周朝。《礼记·学记》写道:“古之教者,家......
-
〓 整体的视界:中国近代农业团体及其研究路径
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建基于此的农村社会组织日渐消解,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革命和农村社会运动。农业团体的有关思想主张及活动,即为其重要的有机构成,且对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一时间,各种农业团体,名目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古来未见;其口号、纲领及活动亦随时势、......
-
〓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论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时提到,中国存在面向内陆与面向海洋两大板块。此后,学界更多在微观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讨论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格局问题。宏观上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为四个板块:西北内陆(其中还可以分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绿洲三个小板块)、东南腹地(其中又包括东北、华北、长江......
-
〓 道家与名家之间
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归纳出来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中,名家与哪一家最为接近?一般认为是法家,因为《论六家要旨》把“名法”并列在一起,战国秦汉的文献中,“名法”并举也屡见不鲜。对于确定性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规范规则之作用的追求,对于名实关系的重视,名家和法家确实有一致之处。这一点拙著《中国古代“名”的政治......
-
〓 〗与〖 衞〗字的探讨">《孙子兵法》中〖〗与〖 衞〗字的探讨
摘要: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法》出土前,学术界主要是对传世本《孙子兵法》进行研究,书中“率”字出现3次,并无“衞”字使用,所以很少有人对“率”字产生异议。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后,整理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中出现了“和衞”字,就有了两种版本的对比研究。本文即以此二种版本做些肤浅探讨。 现在学术界对银雀山竹简本《孙子......
-
〓 熊铁基:黄老献疑
“黄老”之名首见于《史记》,司马迁多次使用这个词,而且多半是讲战国时期的人和事,但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几乎完全见不到这样一个名称,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没有人作过正面回答。二十世纪的有些时期、某些学术领域,黄老研究几乎成为“显学”,四十年代郭沫若发表《十批判书》,其中有《稷下黄老批判》,蒙文通发表《黄老考》(《灵岩学报》1......
-
〓 《桂苑笔耕集》略说
《桂苑笔耕集》是晚唐时来华的新罗文人崔致远自编的诗文别集,收录了他宦游淮南幕府四年期间所撰写的公私文牍及诗文作品,以体裁多样和风格赡丽著称于世,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学史、思想史、交流史、历史学及版本学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笔者曾整理此集,于此再重申其文化价值。《桂苑笔耕集》既是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文典籍,也是中国......
-
〓 争鸣与商榷: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从全球史视野来看,明代白银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源自市场的明代白银,某种意义上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全球历史。明代为什么会有大量外银流入中国?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多是以当时欧洲不能制造出与中国商品相匹敌的商品来交换进行解释,这种只见外在不见本质的观点显然缺乏说服力。我们需要切实了解中国内部在经济全球化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通......
-
〓 陆时雍眼中的李白诗
编者按 名家研究向为古代文学研究重心之所在,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尤为重中之重。在名家研究与接受过程中,其主要特征往往日益凸显,如陶渊明之平淡、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苏轼之旷达、陆游之悲愤,已成为其标签,学界同人虽多有他论,但亦难纠其单一化之偏颇。因此,多途径、多角度的细部考察,立体化的名家研究,试......
-
〓 风花高下飞——杜甫诗歌的吟赏自然
《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借宝玉品鉴《桃花行》诗称杜甫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通常人们也多注意到,杜甫创作了许多内容上忠君爱国、风格上“沉郁顿挫”的诗歌,而实际上他还有相当一部分歌咏山水花鸟景物的自然诗歌,表现了其对日常景物赏玩的情致,风格婉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人们对其表现与诗史价值却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