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如其人说刘攽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北宋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未冠即博学多通,15岁便有《彩选格》问世。仁宗庆历六年(1046),与兄敞同登进士第。历任曹州、兖州、亳州等地知州,官至中书舍人。有《彭城集》《诗话》《芍药谱》等传世。刘攽学术成就斐然,曾协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王安石、苏轼等对......
-
〓 唐诗与宋词中的不同春景
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按照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它意味着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仲春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繁花凋落,绿叶成荫。自《诗经》开始,每当......
-
〓 王学典: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古今中外,学术的发展总是由时代所推动,时代是影响学术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就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桴鼓相应。1949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巨变,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规模、全方位、根本性的学术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开始的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19......
-
〓 张涌泉:系统梳理古籍遗产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作为一个伴随着古籍整理成长的学人,感到很振奋。 1981年3月,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义乌文化馆从事馆藏四万多册古籍的整理编目,单身一人,面对扑满灰尘的几万册古书,孤单寂寞,开始不免感到有些迷茫。当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给了......
-
〓 春山如笑人欣欣——美术经典中的春天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浩荡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关于春天的故事被记录在诗文、音乐和图画里。风动春朝之佳时,早莺、新燕之装点,让人心旷神怡。图画里春天的美,最直观也最动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既创作了经典的《早春图》,也在画论中记录......
-
〓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天宝前后,杜甫的两次移居很值得注意:一是约开元二十九年(741)从位于洛阳之南陆浑山的陆浑庄移居到洛阳之东首阳山的土娄庄,二是天宝十三载(754)移居到长安杜曲。两次移居,杜甫的心态颇有不同。移居土娄庄后他曾云:“幸遇圣主,愿发清机。”(《祭外祖祖母文》)实为追求仕进之途的开端。移居杜曲时则云:“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
-
〓 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在中国古典审美思想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始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贯穿始终。 在真、善、美三者中,儒家重视“善”与“美”,道家则重视“真”。儒家美学重视社会,道家美学主于自然。儒家对于美、善的追求集中表现在周代贵族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追求之中,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之说,而荀子提出了......
-
〓 光明学术笔谈:深化近代徽商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张海鹏先生指出,徽学的研究课题往往“与徽商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徽商是其酵母”(《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前言》,黄山书社1985年版)。认识徽商无疑是认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明清徽商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徽商发展脉络的完整考察,也关系到对中国传统商帮乃至中国社会近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
〓 焦循学术的开拓与创新
编者按 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一代通儒”的焦循承“《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之家风,治学严谨,著述宏富,一生研究涉及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戏曲、医学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期内容聚焦焦循,展现其精审宏富的著述世界。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
-
〓 皆有一段圣贤义理在其中——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
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样态,选本对阳明散文既有彰显的一面,也有遮蔽的一面,但由于选本的认可度以及选家对王阳明事功、学术、文章之间的选择与权衡等诸多原因,王阳明成了被遮蔽的散文家。 比王阳明稍后的茅坤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论例”中说:“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学、......
-
〓 也谈中国古代的儿童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的识字教学到多学科的知识传授与人伦道德的养成,由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由此形成了古代儿童读物的多种类型与形式。中国的儿童读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脉传承与历史资源。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
-
〓 汉语哲学的任务
一 汉语哲学在21世纪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表明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者有两个标志性的特征,即哲学的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双重要求。 首先,哲学就如科学一样以人类一般理性为根据,其对象亦具有一般的性质。因此,哲学是普遍的思想,并非特定语言的特权。汉语不仅能够用以从事哲学活动,而且反过来,哲学思想的普遍性也始终需要得到......
-
〓 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黄帝和蚩尤及其相关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一、黄帝、蚩尤与同仁一视民族意识的建构 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即“民间故事和书本(文献)记载”比而观之。司马迁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
-
〓 《乐经》非刘歆王莽伪造辨
编者按经典既是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产物,又反哺和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乐经》是六艺之一,《世说新语》为传统的子部小说之魁,明清白话小说中有“四大名著”等经典,分属于传统集部之外的不同门类。《乐经》之有无与真伪,《世说新语》门类设置的历史动因,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对经典著述本身的文献性质进行考辨,属于传统的文献......
-
〓 《左传》语文教材功能刍议
中国古典诗文,历来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教材编写者都精选了从先秦到近代堪称典范的诗文作品,或作为学习计划内的必学篇目,或作为自主学习的导读阅读篇目。入选的古代经典中,散文部分,史传散文是必选的。作为史传散文开山经典之一,《左传》的作品也是必选的。但是,就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左传》作品来看,情况并不令......
-
〓 丁小平的学术思想及其启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实践的成功离不开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导。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
〓 中华文化何以最重视“中”——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庸章句》
“中庸”与《中庸章句》《中庸章句》是怎么来的?《中庸》是古人写的一篇文章,正文3568个字,加标题不过3570字,当下高中生1500字常规作文两篇多一点,本是《礼记》第31篇,从汉到唐,虽略有人加以注解,但绝大多数注解本已散轶。跟《大学》一样,从唐到宋,《中庸》逐渐大显而成“明星”经典,经过北宋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人......
-
〓 《文选》不录《兰亭集序》原因再探
《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当时文人集体编选,选录从周秦以迄齐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影响深远。萧统在《文选序》中申明了自己的择录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符合这一标准的是萧统所说的“清英”,故未能进入《文选》的优秀作品就常常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正如明张燮《梁昭明太子集序》指......
-
〓 唐诗中的耳饰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
-
〓 党旗下的语言文字工作: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
从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研究“中国拉丁化字母”算起,党领导的语文运动轰轰烈烈,已经百载。其间的语文工作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千方百计让劳动群众识字、提高文化。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窑洞的农民冬学中,在上海阁楼的工人夜校里,语文工作者通过教“字母”帮助工农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扫盲,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