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000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与西方交流
——以红山系列文化石构墓葬与人形雕塑为例●8000年前,古代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张骞“凿空”西域还早5000多年。●石构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构陵墓。在中国,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积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态的石构墓葬遗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传统的观点认为,2300年前赵武灵王推行......
-
〓 读史札记:“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异同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有的时代人们喜欢《史记》,有时则更喜欢《汉书》,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
-
〓 热点观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十四五”规划和......
-
〓 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但是,“天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往往受到一些质疑,为了避免对“......
-
〓 徐遵明与北朝经学
徐遵明(475—529年),字子判,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北魏经学家。《魏书·儒林列传》和《北史·儒林列传》均专置《徐遵明传》。另外,这两部史书和《北齐书》《周书》当中的《李业兴传》《李铉传》《马敬德传》《熊安生传》《乐逊传》亦均提及徐遵明相关事迹。如,《魏书·李业兴传》记载:“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
-
〓 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黄帝和蚩尤及其相关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一、黄帝、蚩尤与同仁一视民族意识的建构 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即“民间故事和书本(文献)记载”比而观之。司马迁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
-
〓 唐诗中的耳饰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
-
〓 焦循学术的开拓与创新
编者按 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一代通儒”的焦循承“《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之家风,治学严谨,著述宏富,一生研究涉及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戏曲、医学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期内容聚焦焦循,展现其精审宏富的著述世界。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
-
〓 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唱和诗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文选》收录的西汉武帝时期李陵和苏武的唱和诗,已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之作。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答卜元嗣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等文学活动的促进。西晋天下一......
-
〓 党旗下的语言文字工作: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
从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研究“中国拉丁化字母”算起,党领导的语文运动轰轰烈烈,已经百载。其间的语文工作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千方百计让劳动群众识字、提高文化。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窑洞的农民冬学中,在上海阁楼的工人夜校里,语文工作者通过教“字母”帮助工农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扫盲,周......
-
〓 也谈中国古代的儿童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的识字教学到多学科的知识传授与人伦道德的养成,由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由此形成了古代儿童读物的多种类型与形式。中国的儿童读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脉传承与历史资源。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
-
〓 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
考古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向历史纵深的探索拓展。中国考古学以严谨科学的理论方法,扎实可靠的出土资料,不断将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有文字记载的中华信史的时间点向前推进,刷新人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考古学将中国史前史的轴线延伸到......
-
〓 苏轼看到的茶盏是什么颜色
——读《试院煎茶》再谈“定州花瓷琢红玉” 《试院煎茶》是北宋诗人苏轼咏茶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涉及的有关定窑陶瓷的论述历来是学人关注的焦点。例如对“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理解就有“定州红瓷说”“定州白瓷说”“定窑兔毫盏说”“定瓷坚硬致密说”以及“茶水色质说”等多种说法,具体哪一种说法更为符合苏轼的本意,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来......
-
〓 儒学在美国:找寻共享价值
一美国对儒学的初步认知,源自欧洲传教士或学术精英。美国学者熊玠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开国元勋为了与英国现行制度决裂,便将目光投向孔子,以其所注重的公德和私德作为自由的道德基础,用来应对美国新兴国度之急需。1784年,美国人山茂召抵达广州开展贸易,中美两国方有初次相遇。美国对中国的直接了解始于《山茂召日记》。此后二三十年,......
-
〓 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古文字研究
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科研工作同样如此。古文字专业虽然属于传统学科,却与人工智能技术十分契合。相较于人文学科中的许多专业,古文字考释更为客观,其研究结论具有唯一性,研究过程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人文学科中最接近自然科学,这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 那么,人工智能的哪些技术能够辅助古......
-
〓 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
1说到夏朝初年的疆域,人们自然会想到《尚书·禹贡》里面的“九州”,这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冀州往东北方向可能还涉及西辽河流域。不管九州是禹所划,或只是被禹所拥有,其作为夏初疆域,原本是上古史的常识。但自20世纪初期,在一些人的眼中,这常识成了伪史。1921年,......
-
〓 多维视角下的谢灵运——从《宋书·谢灵运传》说起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方政权治下的知识人,对于时间感与空间感,都有着异于前后时代的强烈敏锐性。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所判所评,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双重的主观性,如果细究起来,这种主观性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多维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无论是文学史家解读的六朝诗文,抑或是历史学家在文献里发掘的中国中古史料,恐怕都有其......
-
〓 汉字规范大家谈:汉字历史,规范汉字的根基
纵观历史,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聚睛当下,汉字传播着中华文化。 在世代中华儿女的精心呵护下,经过数千年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赓续滋养,汉字已然成为民族自信的重要基石,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然而,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字的规范化书写也受到了严重冲击,推行规范汉字已迫在眉睫。正视汉字历史文化,有助......
-
〓 说说传世文献的作者概念
在早期中国的语境下,作者权与公共话语有关,成为作品归属的条件和目的。“述而不作”的圣人成为天人之间的中介,将作者概念从先验∕客观的僵局中解放出来。早期实际文本的作者作为记录员、撰者,而非文本创作者存在——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现代汉语中的“作者”一词是由动词“作”和代词“者”构成的复合词,“者”是前面的......
-
〓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木简牍和缣帛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载体。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墨子·兼爱》说,虽然我们与古代的先圣六王并非“并世同时”之人,既不能亲耳听见他们的声音,也不能亲眼看见他们的容貌,但却能够获知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