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受有唐一代科举入仕的影响,生平结交干谒权贵公卿,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终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踏上仕途。和同时代许多仕宦诗人相比,他的仕进之路显得尤为坎坷。孟浩然仕进研究中有些问题历代争讼不绝,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就两个重要的小问题粗陈鄙见,求教方家。孟浩然谒见的张丞相是......
-
〓 从百年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
【特别关注·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
〓 朱子学何以会成为宋元以后的儒学主流
自南宋以来,迄止近代,从庙堂到江湖,儒学以朱子学一统天下。儒学流派众多,何以是朱子学?从宋元变革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中考察,以下尝试给出简单的回答。 从地域而言,朱子学是江南儒学的主干。承继这样的客观现实,宋元易代之后,没有遭受战争重创的江南,朱子学更为发展,成为影响统一后全国的学问集散地。特别是元朝后来恢复的科举......
-
〓 让大学生乐于认知古籍的若干方式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重史崇文的文化传统,让我国的古籍虽历劫无数而仍汗牛充栋。保护好整理好这些古籍,让更多的年轻人乐于了解、阅读古籍,对我们了解、传承、推介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极有意义。 相信大家也都感觉得到,现在的大学生,即使文史哲系的本科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总体上大概不如古......
-
〓 荀子论“学”
崇“学”重“教”是儒家的重要精神传统。儒家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即把“学”作为涵养德性,养成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反映夫子言行、事迹和思想的主要经典著述,《论语》以“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
-
〓 “天时、地利、人和”与战国理性精神
《孟子》书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就是其中的一句,这句话强调人的作用有时候比天地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大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可是,孟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仔细考察下来,我们发现竟然和当时流行的兵家思想有很大关系。 ......
-
〓 汉字规范大家谈:汉字历史,规范汉字的根基
纵观历史,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聚睛当下,汉字传播着中华文化。 在世代中华儿女的精心呵护下,经过数千年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赓续滋养,汉字已然成为民族自信的重要基石,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然而,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字的规范化书写也受到了严重冲击,推行规范汉字已迫在眉睫。正视汉字历史文化,有助......
-
〓 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汳水。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乃是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
-
〓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
〓 新时代、新要求、新举措—学习《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古籍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提出了推进我国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成为我国古籍事业的新里程碑。 1981......
-
〓 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
-
〓 雅乐:塑造中华文化的礼乐之乐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
〓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与“儒术”
汉武帝一生,本以武功名世,然《汉书·武帝纪》赞语所及,竟全系武帝之文治成绩。细察班固所总结武帝朝之文治成果,其主要内容实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此八字实为近人易白沙所总结(参见王文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语主再考辨》),非时人之语,因而今人对此总结是否准确亦有争议。一些观点认为,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并未独尊......
-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同样,在西方绘画中,各种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经历了异常坎坷的演变。如今水彩、丙烯和中国画的颜料管上印着的颜色名字,都有着一份遥远的历史。一.花青、石青和石绿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
-
〓 庭院无风花自飞——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篇载录了邵雍的思想、学术、志愿、情感与德行,是他的生平经历与人格风范的艺术化反映。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来看,邵雍所创造的击壤体既确立了文人诗的种全新的体式规范,又凝聚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是儒门哲理诗的轴心体现。一击壤体的形成根基于唐宋之际由崇文到尚理的学术变迁、反朴还淳的士风变易和趋于平易朴实的文风走......
-
〓 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礼记·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
〓 中国抗日战争与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建立了丰碑;世界人民也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树立了丰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更能体会先辈艰苦......
-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实际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精髓的精神标识,因为语言是人类有意义生活的载体,而文字则......
-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记忆书写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交的时代巨变,仓促南渡,当其惊魂甫定、痛定思痛时,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时时浮现脑际,历历在目,因空间阻隔和时间流转而变得愈发清晰深刻,由此构成其后期作品中鲜明的时代记忆主题。这些记忆成为理解李清照情感指向和心灵历程的路标。“忘了除非醉”:抗拒遗忘的记忆。《菩萨蛮》提出了一个......
-
〓 热点观察: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第六个节气、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很明显能够感觉到气温的增高和雨水的增多。这一天,有的地方喝谷雨茶、有的地方赏牡丹、有的地方则遵循“雨生百谷”的农事指导开始“春种一粒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其中蕴藏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