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的重要问题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若干《书》学公案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舜典》《泰誓》《益稷》的版本问题;王肃、郑玄之争;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真伪。这些问题不仅是《书》学史,也是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此外,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的转型时期,殊异于前朝后代,出现若干转型期特点。就......
-
〓 治史心语:客家研究的百年历程与重要价值
“客家”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民系,由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客家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客家研究的滥觞。19世纪初,广东发生了震惊一时的土客械斗事件,开始引发世人对于“客家”问题的关注。清嘉庆年间,时人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讲述客家的渊源......
-
〓 中国抗日战争与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民族复兴建立了丰碑;世界人民也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树立了丰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更能体会先辈艰苦......
-
〓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
〓 中原仰韶文化丝织品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中西通道,色彩艳丽、质地轻盈的中国丝绸远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物,也是世界眼中古老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值得注意的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早期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刷新了人们对中国丝织品的起源认知,更为重新审视中原地区在......
-
〓 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唱和诗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文选》收录的西汉武帝时期李陵和苏武的唱和诗,已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之作。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答卜元嗣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等文学活动的促进。西晋天下一......
-
〓 雅乐:塑造中华文化的礼乐之乐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
〓 韩信被杀后刘邦的心理活动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作为史家的开创性贡献不仅体现在发凡起例的著史方法,而且也表现在独出心裁的史实取舍标准,将心理书写纳入《史记》即是显著的典例:高祖十年(前197年)钜鹿郡守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后用萧何之计,诱杀疑似内应陈豨的韩信。《淮阴侯列传》记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心理活动:“高......
-
〓 沈约《宋书》及其得失
东晋末年,雄才大略的北府兵后期将领刘裕对内平定了桓玄叛乱以及孙恩、卢循发动的民变;对外攻灭了鲜卑族所建立的南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和羌族所建立的后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先后生擒南燕主慕容超和后秦主姚泓,建立了个人威望。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以禅让的方式建立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南朝政权宋......
-
〓 唐诗中的耳饰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
-
〓 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
-
〓 8000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与西方交流
——以红山系列文化石构墓葬与人形雕塑为例●8000年前,古代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张骞“凿空”西域还早5000多年。●石构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构陵墓。在中国,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积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态的石构墓葬遗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传统的观点认为,2300年前赵武灵王推行......
-
〓 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民间文书档案既是国学资料的内在补充,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几十年来,它已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举凡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太行山文书、石仓文书等。当我们因大量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时,一个严肃的基本问题愈发需要我们正视:如何正确把握民间文书档案的基本属性与特点?一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
-
〓 为祖国文化作积累——辞书编纂的艰辛和愉悦
(一)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特别是学习语言,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书,也就是相关学科的词典。因为词典是将某特定领域的知识汇集,用条目形式编纂成册供人学习查阅的工具。一个国家的词典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编出一本高水平的词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
〓 《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
一中国中古史上的所谓“十六国”,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性政权,也有原先西晋的守边官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称霸于一方者。先是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完全搞糟了,原先已经逐步入迁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先是被纷争的诸王所借用,后来他们乘乱占领地盘,此起彼伏,战乱频仍,各个割据政权之间互相恶战,又与在南方立足的东晋政权对......
-
〓 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在中国古典审美思想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始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贯穿始终。 在真、善、美三者中,儒家重视“善”与“美”,道家则重视“真”。儒家美学重视社会,道家美学主于自然。儒家对于美、善的追求集中表现在周代贵族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追求之中,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之说,而荀子提出了......
-
〓 庄子的“听之以气”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
-
〓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天宝前后,杜甫的两次移居很值得注意:一是约开元二十九年(741)从位于洛阳之南陆浑山的陆浑庄移居到洛阳之东首阳山的土娄庄,二是天宝十三载(754)移居到长安杜曲。两次移居,杜甫的心态颇有不同。移居土娄庄后他曾云:“幸遇圣主,愿发清机。”(《祭外祖祖母文》)实为追求仕进之途的开端。移居杜曲时则云:“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
-
〓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关于科技考古发展历程与经验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强调“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
-
〓 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