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甲骨文中的“册” 甲骨文中的动物字形甲骨文中旧释为“典”的字西周金文中的“典”字 何尊铭文所见“宅兹中国”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
-
〓 路名规划的数字赋能与文化内驱
“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也许,你也曾为这样雷同的地名而苦恼。路名雷同、高度相似等问题不仅对居民和游客出行造成不便,也会引发城市交通管理、文化建设、卫星定位和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延伸性问题。 在城市发展智慧化时代,语言文字问题已超越语言本身,兼具城市规划的政策性、数据管理的技术性和文化传承的人文性等......
-
〓 辞达:“谈文秘密藏”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就是言辞,“达”就是把意思说清楚。这则话语,历朝历代解释甚多,在学者眼中常被视为从修辞角度对言意关系的论述,在作家看来则是文学创作的指导。由于学者和作家看问题角度不相同,加上古人和今人理解上有差异,因此对“辞达”的解释便歧说杂出,矛盾猬集,大致说来体现在如下几......
-
〓 中华文化何以最重视“中”——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庸章句》
“中庸”与《中庸章句》《中庸章句》是怎么来的?《中庸》是古人写的一篇文章,正文3568个字,加标题不过3570字,当下高中生1500字常规作文两篇多一点,本是《礼记》第31篇,从汉到唐,虽略有人加以注解,但绝大多数注解本已散轶。跟《大学》一样,从唐到宋,《中庸》逐渐大显而成“明星”经典,经过北宋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人......
-
〓 光明学术笔谈:深化近代徽商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张海鹏先生指出,徽学的研究课题往往“与徽商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徽商是其酵母”(《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前言》,黄山书社1985年版)。认识徽商无疑是认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明清徽商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徽商发展脉络的完整考察,也关系到对中国传统商帮乃至中国社会近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
〓 庄子的“听之以气”
在《人间世》篇解释“心斋”时,庄子有“三听”之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此,庄子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三种方式。“三听”之中,若假以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或物质精神二元,将“听之以耳”“听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难理......
-
〓 出土简帛记述的秦汉时代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编者按 《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竹木简牍和缣帛是中国古人在纸张普及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载体。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藉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墨子·兼爱》说,虽然我们与古代的先圣六王并非“并世同时”之人,既不能亲耳听见他们的声音,也不能亲眼看见他们的容貌,但却能够获知他......
-
〓 C刊的“秘密”
最近教育部发文强调“破五唯”,其中一条便是破“唯论文”,论文发表不得与奖励挂钩,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也不得再“以刊代文”,即不得以刊物级别来衡量文章水平。过去一些人通过交高额版面费在低水平SCI、SSCI“灌水”以谋求高额奖励,今后便很难行得通了。近来,关于C刊的新闻备受关注:2021年4月26日开始,CSSCI(202......
-
〓 春山如笑人欣欣——美术经典中的春天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浩荡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关于春天的故事被记录在诗文、音乐和图画里。风动春朝之佳时,早莺、新燕之装点,让人心旷神怡。图画里春天的美,最直观也最动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既创作了经典的《早春图》,也在画论中记录......
-
〓 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
-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实际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精髓的精神标识,因为语言是人类有意义生活的载体,而文字则......
-
〓 苏轼《和陶贫士》“织乌”考辨
苏轼晚年遍和陶诗,创作出了众多既仿佛渊明风神,又带有东坡气质的名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重阳节前夕,他在惠州贬所作《和陶贫士》七首,其中第一首是:“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青天无今古,谁知织乌∕鸟飞。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此诗开宗明义......
-
〓 元好问《雁丘词》是写情之作吗
金代文宗元好问,号遗山,他的《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一向被认为是歌颂爱情的杰作: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
-
〓 唐诗与宋词中的不同春景
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按照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它意味着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仲春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繁花凋落,绿叶成荫。自《诗经》开始,每当......
-
〓 说说传世文献的作者概念
在早期中国的语境下,作者权与公共话语有关,成为作品归属的条件和目的。“述而不作”的圣人成为天人之间的中介,将作者概念从先验∕客观的僵局中解放出来。早期实际文本的作者作为记录员、撰者,而非文本创作者存在——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现代汉语中的“作者”一词是由动词“作”和代词“者”构成的复合词,“者”是前面的......
-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业界新视角】 ●文明诞生“三要素”并非普适绝对标准 ●古代的中华文明要素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方面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 ●距今5300年至500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诞生 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核心学术任务之......
-
〓 文学争鸣:也谈《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否都是曹雪芹所写,向来学界就聚讼不已,莫衷一是。最近傅承洲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也说〈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从钗黛结局谈起》一文(《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分析,得出作者都是曹雪芹的结论。笔者读后觉得还是缺乏说服力,因此就傅文献一愚之见。 第一,后四十......
-
〓 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黄帝和蚩尤及其相关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统一象征的伦理政治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一、黄帝、蚩尤与同仁一视民族意识的建构 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即“民间故事和书本(文献)记载”比而观之。司马迁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
-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
山水之作由来久远。《诗经·斯干》咏南涧之貌,《庄子·秋水》摹川流之状,二谢纪游之作、王孟幽赏之篇,皆各尽其妙。柳宗元《永州八记》则于古文中别开生面,意境清幽。宋元以来游记也时入画境。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
-
〓 “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近日,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出现了关于有些语言单位到底是否是成语的热议。文化学者蒙曼认为,“喝西北风”和“加减乘除”都是成语,这让在场嘉宾和观众一脸迷茫。那么,“喝西北风”等到底是不是成语?这还要先从成语的认定标准说起。成语是一种熟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关于成语的鉴定和入典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