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雅啸聚与魏晋唱和诗的兴盛
唱和诗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文选》收录的西汉武帝时期李陵和苏武的唱和诗,已被普遍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之作。目前可靠的早期唱和诗,有东汉后期秦嘉与徐淑的夫妇赠答和蔡邕的《答对元式诗》《答卜元嗣诗》等。魏晋时期的唱和诗蔚然兴起,来自邺下盛行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等文学活动的促进。西晋天下一......
-
〓 热点观察: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十四五”规划和......
-
〓 蚩尤非黄帝子息
近出清华简《五纪》记有蚩尤为黄帝之子的传说,一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好奇。传说固然不乏史实素地的存在,但不经过认真鉴别,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考而后信,是很难揭示其历史真相的。 黄帝之子传为二十五人,然与蚩尤无涉。《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
-
〓 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但是,“天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往往受到一些质疑,为了避免对“......
-
〓 海昏“慨口”本义探析
“慨口”作为西汉豫章海昏地区的一个地名,包含了所谓海昏侯传说、鄱阳湖形成前后水系变化等丰富的文化地理信息,在海昏历史上颇具文化象征意义。实际上,“慨口”的本义并非因海昏侯传说而得名,这一古地名其实被人们赋予了对海昏侯“就国豫章”时心境的一种文化判断,厘清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了解今赣北地区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历程。“慨口......
-
〓 《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新解——西夏军籍文书的启发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请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语言生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木兰辞》作为优秀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被选入中......
-
〓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嘉节舞翩跹——古诗词中的元宵节俗
“月出皎兮”“月出皓兮”(《诗经· 陈风·月出》),早在近三千年前,一轮皎洁的皓月,就已成了先民们心目中美满、团圆的象征。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在古代又被称为“宵”,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被称之为“元宵”。元宵节最初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月望”,隋以后称“元夕”“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又称“上元”......
-
〓 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乘槎天河”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既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科幻作品。随着“神舟”“嫦娥”“玉兔”“鹊桥”“天宫”等航天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中国航天将华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乘槎天河:艺术的想象 槎,木筏或竹筏,同“桴”。乘槎、......
-
〓 守正创新中的“老戏新演”
戏曲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现存348个戏曲剧种之一的京剧,是一个晚近的剧种,从京剧起源的标志性事件乾隆晚年的徽班进京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但京剧的表演、服装、伴奏乃至舞台组织形式等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传承发展京剧,必然绕不开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对前人留下的经典剧目......
-
〓 多维视角下的谢灵运——从《宋书·谢灵运传》说起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方政权治下的知识人,对于时间感与空间感,都有着异于前后时代的强烈敏锐性。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所判所评,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双重的主观性,如果细究起来,这种主观性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多维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无论是文学史家解读的六朝诗文,抑或是历史学家在文献里发掘的中国中古史料,恐怕都有其......
-
〓 礼图文献研究的当代价值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现......
-
〓 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贺信,对历史和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
〓 建设中国特色汉语词源学
编者按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围绕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以及语言生活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版特约请三位专家撰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略性、前瞻......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
-
〓 碑刻中的扬州大运河
扬州枕江臂淮,中贯京杭大运河,自古为东南重邑,是中国古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长江和运河在此交汇,与运河共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关于扬州大运河的故事还要从公元前486年说起。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邗沟、筑邗城”,引长江水入淮,邗沟成为扬州运河的起源。今古邗沟扬州城区段和射阳湖段都是在邗沟初创时就......
-
〓 秦汉琵琶唐盛行
我国的传统乐器,从上古的骨哨、骨笛、埙、鞉、鼓、椌、楬、箎,陶、鼓等,到中古的钟、罄、琴、瑟、笙、竽、箫、筝、箜篌、二胡、阮等,从各民族的特色乐器,到各地的民间乐器,林林总总,数以千计。按乐器特点,可分为击打、吹管、拉索、弹拨四大类。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功能特色。譬如弹拨乐器琵琶,既能表现《十面埋伏》武之激烈,又能......
-
〓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在海外实现广泛传播和接受,需要通过在各种媒介形式领域的再创作和再解释,经过本土化改编,成为落地国大众文化二次创作的作品。█我们应重新认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素材,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
-
〓 孔鲋的文化立场
孔子八世孙孔鲋是秦代文化闻人。实现统一之后的秦帝国任用了一些儒生多方面参与文化咨询,而孔鲋没有进入这一群体。在陈涉发起反秦暴动,六国复国浪潮涌起之后,孔鲋任职张楚政权。孔鲋持与秦王朝不合作的立场,据说他有“吾为无用之学”,“秦非吾友”的表态。孔鲋通过切身体会,应当认识到秦文化的实用风格怎样阻碍了社会才力的发挥,延滞了学......
-
〓 “冰箱”词义里的时代变化
杨绛先生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有不少学生对这段话不理解,提出疑问:文中的“我”要老王送冰干什么?家里不是有冰箱吗?可......
-
〓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