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要在海外实现广泛传播和接受,需要通过在各种媒介形式领域的再创作和再解释,经过本土化改编,成为落地国大众文化二次创作的作品。█我们应重新认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佳作,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素材,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
-
〓 王学典: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古今中外,学术的发展总是由时代所推动,时代是影响学术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就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桴鼓相应。1949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巨变,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规模、全方位、根本性的学术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开始的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19......
-
〓 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经世济民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资源尤其是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富民富国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不绝。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尚书》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
-
〓 “神韵”进入诗学考源
关于“神韵”由何人首先引入诗论,学界有争议。在诸多持论中,大概有两个焦点:其一,钱钟书主张“严羽倡导神韵”;其二,王小舒主张“薛蕙是诗界‘神韵论’的首创者”。据本人考辨,在现在可见文献中,可以确定的是明人耿定向以“神韵”论诗为先出。在进入画品诗评之前,“神韵”与“气韵”是晋宋时代流行的人物鉴品词汇。《宋书·王敬弘传》载......
-
〓 光明学术笔谈:张海鹏先生与徽商研究
主持人语本期主持:李琳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本期主题:徽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徽商是明清时期经商人数最多、经营行业最众、活动范围最广、商业资本最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徽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90年代的发展和新世纪以来的繁荣。利用新发掘的资料......
-
〓 礼图文献研究的当代价值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现......
-
〓 诗如其人说刘攽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北宋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未冠即博学多通,15岁便有《彩选格》问世。仁宗庆历六年(1046),与兄敞同登进士第。历任曹州、兖州、亳州等地知州,官至中书舍人。有《彭城集》《诗话》《芍药谱》等传世。刘攽学术成就斐然,曾协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王安石、苏轼等对......
-
〓 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
1说到夏朝初年的疆域,人们自然会想到《尚书·禹贡》里面的“九州”,这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冀州往东北方向可能还涉及西辽河流域。不管九州是禹所划,或只是被禹所拥有,其作为夏初疆域,原本是上古史的常识。但自20世纪初期,在一些人的眼中,这常识成了伪史。1921年,......
-
〓 多维视角下的谢灵运——从《宋书·谢灵运传》说起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方政权治下的知识人,对于时间感与空间感,都有着异于前后时代的强烈敏锐性。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所判所评,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双重的主观性,如果细究起来,这种主观性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多维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无论是文学史家解读的六朝诗文,抑或是历史学家在文献里发掘的中国中古史料,恐怕都有其......
-
〓 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
〓 今古之间:明代洛阳士人对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建构
宋人邵雍有诗云:“洛阳自为都,二千有余年。举步图籍中,开目今古间。”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层累积淀了厚重灿烂的文化传统,诸如天下之中、河图洛书、会社遗绪、伊洛渊源,等等。对于区域社会发展而言,文化传统既是形塑地方文化特点、影响该区域民众尤其是士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可资发掘利用、增进区域认同的重要资源,某种意......
-
〓 南阳汉画像石的双重审美
南阳汉画像石在世俗性与浪漫性两方面互补融合,与其他地域的画像石相区分。若以审美视角切入,则可以尝试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南阳汉画像石的世俗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南阳汉画像石是对汉代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出浓郁的烟火气与世俗性。南阳汉画像石中存在诸如农耕图、市井图、庖厨图、宴饮图、乐舞图之类偏向......
-
〓 《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
-
〓 《老子》“利器”新识
《老子》中的“利器”,分别为“国之利器”和“民多利器”。因事关“国”“民”,意义重大,加之历来说者纷纭,有必要重新审视。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利器”指在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特别是不为私欲为的“无为”前提下,“无以为”,“无不为”。“无以为”强调“不该做什么”(现实情形),侧重“有所不为”;“无不为”强调“该做什......
-
〓 也谈中国古代的儿童读物
中国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的识字教学到多学科的知识传授与人伦道德的养成,由纯文字到图文并茂,由此形成了古代儿童读物的多种类型与形式。中国的儿童读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脉传承与历史资源。古代儿童读物主要是启蒙读物,也称“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
-
〓 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发展,无疑需要关注以上两个方面。从逻辑上看,创新和传承总是相互关联:任何文化创新都不能从无开始,而需要以既成学术文化发展的成果作为其出发点。在此意义上,文化创新与以往的学术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文化创新又不同于重复,它......
-
〓 《牡丹亭》蓝本论争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戏曲《牡丹亭》,除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及渊源关系不很明显的本事外,问世之后长达3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指出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孙楷第、谭正璧、姜志雄、徐朔方等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80年代以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遂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刘辉先生曾提出异议,......
-
〓 碑刻中的扬州大运河
扬州枕江臂淮,中贯京杭大运河,自古为东南重邑,是中国古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长江和运河在此交汇,与运河共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关于扬州大运河的故事还要从公元前486年说起。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邗沟、筑邗城”,引长江水入淮,邗沟成为扬州运河的起源。今古邗沟扬州城区段和射阳湖段都是在邗沟初创时就......
-
〓 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乘槎天河”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既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科幻作品。随着“神舟”“嫦娥”“玉兔”“鹊桥”“天宫”等航天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中国航天将华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乘槎天河:艺术的想象 槎,木筏或竹筏,同“桴”。乘槎、......
-
〓 吴歌汉舞 江风海韵——江苏民歌文化
长江把江苏分成南、北两大地域,江南诞生了吴越文化,江北孕育了汉文化,两种地域文化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承载地域文化的民歌,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江南民歌是柔美的吴风,江北民歌是厚重的汉韵。苏中水乡泽国的民歌与江苏沿海的号子又有明显区别,融江风海韵于一体的南通民歌亦自成系统。苏南民歌,古称吴歌,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