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歌汉舞 江风海韵——江苏民歌文化
长江把江苏分成南、北两大地域,江南诞生了吴越文化,江北孕育了汉文化,两种地域文化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承载地域文化的民歌,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江南民歌是柔美的吴风,江北民歌是厚重的汉韵。苏中水乡泽国的民歌与江苏沿海的号子又有明显区别,融江风海韵于一体的南通民歌亦自成系统。苏南民歌,古称吴歌,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
〓 秦汉小学字书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精神
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识字教育与“书同文”的传统,先秦两汉的小学字书正是这一传统的产物。小学本为初等教育之称,因其以识字与“六书”为主要教学内容,故汉人亦称文字学为小学。历史上最早的字书当为西周中晚期的《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所作,以大篆书写,为四言韵语,共十五篇。黄德宽、陈秉新先生指出,周秦时期至少有两次汉字整......
-
〓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中国与中亚
【史海钩沉】 “丝绸之路”概念于19世纪晚期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代名词。尽管“丝绸之路”一词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但中国至中亚的交通路网始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向西开放中具有特殊地位。一 “丝绸之路”由德国......
-
〓 张涌泉:系统梳理古籍遗产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作为一个伴随着古籍整理成长的学人,感到很振奋。 1981年3月,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义乌文化馆从事馆藏四万多册古籍的整理编目,单身一人,面对扑满灰尘的几万册古书,孤单寂寞,开始不免感到有些迷茫。当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给了......
-
〓 《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
-
〓 皆有一段圣贤义理在其中——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
选本批评视野下的散文家王阳明,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样态,选本对阳明散文既有彰显的一面,也有遮蔽的一面,但由于选本的认可度以及选家对王阳明事功、学术、文章之间的选择与权衡等诸多原因,王阳明成了被遮蔽的散文家。 比王阳明稍后的茅坤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论例”中说:“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学、......
-
〓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百家争鸣,海纳百川西周时期,人们突破原始的天道观,提出......
-
〓 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三全本”《孙子兵法》 陈曦 译注 中华书局《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孙子兵法》 黄朴民 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光明书话】 编者按 近期,影视剧《狂飙》热播,因剧中人物熟读《孙子兵法》,引发了一场阅读《孙子兵法》的热潮,这部中华传统典籍也随之成为当下的畅销书。本期光明悦读特邀《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
-
〓 儒学在美国:找寻共享价值
一美国对儒学的初步认知,源自欧洲传教士或学术精英。美国学者熊玠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开国元勋为了与英国现行制度决裂,便将目光投向孔子,以其所注重的公德和私德作为自由的道德基础,用来应对美国新兴国度之急需。1784年,美国人山茂召抵达广州开展贸易,中美两国方有初次相遇。美国对中国的直接了解始于《山茂召日记》。此后二三十年,......
-
〓 《牡丹亭》蓝本论争中的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戏曲《牡丹亭》,除作者汤显祖在《题词》中提及渊源关系不很明显的本事外,问世之后长达3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指出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孙楷第、谭正璧、姜志雄、徐朔方等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80年代以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遂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刘辉先生曾提出异议,......
-
〓 门楣上的城市文脉——浅谈老字号匾额书法
【学人谈】 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门文化,门被视为建筑的脸面。门楣之上的匾额在宫廷园林、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可见,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时移世迁,大多数匾额或是烟消云散,或是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醒目地悬挂、镶嵌于街巷市廛的门梁显要之处。它们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
-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同样,在西方绘画中,各种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经历了异常坎坷的演变。如今水彩、丙烯和中国画的颜料管上印着的颜色名字,都有着一份遥远的历史。一.花青、石青和石绿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
-
〓 8000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与西方交流
——以红山系列文化石构墓葬与人形雕塑为例●8000年前,古代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张骞“凿空”西域还早5000多年。●石构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构陵墓。在中国,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积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态的石构墓葬遗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传统的观点认为,2300年前赵武灵王推行......
-
〓 诗文误读与传主正史——以《旧唐书·温庭筠传》为例
文、史结合,以诗文证史,以史证诗文,向为治史、治文者所常用,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一个范例。特别是正史,尤为治文者所倚重。但史家所编著的正史中文学家的传记,材料来源之一,便是其创作的诗文作品。如果一旦误读,并将误读所得出的结论写入传记,就会严重地误导研究者,因为正史的权威性远大于野史、笔记等史料。两《唐书......
-
〓 治史心语:客家研究的百年历程与重要价值
“客家”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民系,由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客家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客家研究的滥觞。19世纪初,广东发生了震惊一时的土客械斗事件,开始引发世人对于“客家”问题的关注。清嘉庆年间,时人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讲述客家的渊源......
-
〓 光明学术笔谈:深化近代徽商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张海鹏先生指出,徽学的研究课题往往“与徽商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徽商是其酵母”(《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前言》,黄山书社1985年版)。认识徽商无疑是认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明清徽商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徽商发展脉络的完整考察,也关系到对中国传统商帮乃至中国社会近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
〓 “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近日,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出现了关于有些语言单位到底是否是成语的热议。文化学者蒙曼认为,“喝西北风”和“加减乘除”都是成语,这让在场嘉宾和观众一脸迷茫。那么,“喝西北风”等到底是不是成语?这还要先从成语的认定标准说起。成语是一种熟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关于成语的鉴定和入典问......
-
〓 党旗下的语言文字工作: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
从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研究“中国拉丁化字母”算起,党领导的语文运动轰轰烈烈,已经百载。其间的语文工作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千方百计让劳动群众识字、提高文化。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窑洞的农民冬学中,在上海阁楼的工人夜校里,语文工作者通过教“字母”帮助工农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扫盲,周......
-
〓 南阳汉画像石的双重审美
南阳汉画像石在世俗性与浪漫性两方面互补融合,与其他地域的画像石相区分。若以审美视角切入,则可以尝试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南阳汉画像石的世俗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南阳汉画像石是对汉代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出浓郁的烟火气与世俗性。南阳汉画像石中存在诸如农耕图、市井图、庖厨图、宴饮图、乐舞图之类偏向......
-
〓 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乘槎天河”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既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又是我们祖先最早的科幻作品。随着“神舟”“嫦娥”“玉兔”“鹊桥”“天宫”等航天工程取得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中国航天将华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乘槎天河:艺术的想象 槎,木筏或竹筏,同“桴”。乘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