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轼看到的茶盏是什么颜色
——读《试院煎茶》再谈“定州花瓷琢红玉” 《试院煎茶》是北宋诗人苏轼咏茶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涉及的有关定窑陶瓷的论述历来是学人关注的焦点。例如对“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理解就有“定州红瓷说”“定州白瓷说”“定窑兔毫盏说”“定瓷坚硬致密说”以及“茶水色质说”等多种说法,具体哪一种说法更为符合苏轼的本意,还需要结合全诗内容来......
-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
山水之作由来久远。《诗经·斯干》咏南涧之貌,《庄子·秋水》摹川流之状,二谢纪游之作、王孟幽赏之篇,皆各尽其妙。柳宗元《永州八记》则于古文中别开生面,意境清幽。宋元以来游记也时入画境。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
-
〓 汉冶萍公司与近代湘鄂赣地区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主题。各阶层纷纷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各类现代工业企业在中华大地相继建立。其中,始创于19世纪末,横跨湖北、江西、湖南等省的大型煤炭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是中国及亚洲最早、最大的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
-
〓 8000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与西方交流
——以红山系列文化石构墓葬与人形雕塑为例●8000年前,古代中国就与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张骞“凿空”西域还早5000多年。●石构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构陵墓。在中国,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积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态的石构墓葬遗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传统的观点认为,2300年前赵武灵王推行......
-
〓 党旗下的语言文字工作: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
从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研究“中国拉丁化字母”算起,党领导的语文运动轰轰烈烈,已经百载。其间的语文工作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千方百计让劳动群众识字、提高文化。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窑洞的农民冬学中,在上海阁楼的工人夜校里,语文工作者通过教“字母”帮助工农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扫盲,周......
-
〓 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三全本”《孙子兵法》 陈曦 译注 中华书局《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孙子兵法》 黄朴民 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光明书话】 编者按 近期,影视剧《狂飙》热播,因剧中人物熟读《孙子兵法》,引发了一场阅读《孙子兵法》的热潮,这部中华传统典籍也随之成为当下的畅销书。本期光明悦读特邀《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
-
〓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横渠四句再解读
张载(1020—1077)是北宋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在长期的学术和为政生涯中,他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表达自己的志向。学者多称这四句话为“横渠四句”。由于四句的每一句都以“为”字开头,故也可称作“四为”句。横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学的根本精神,近千年来传诵不绝。由于前两......
-
〓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关于科技考古发展历程与经验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强调“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
-
〓 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古文字研究
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诸多方面,科研工作同样如此。古文字专业虽然属于传统学科,却与人工智能技术十分契合。相较于人文学科中的许多专业,古文字考释更为客观,其研究结论具有唯一性,研究过程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人文学科中最接近自然科学,这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 那么,人工智能的哪些技术能够辅助古......
-
〓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中国故事”
尽管早在1965年,就有考古人员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发现带有唐朝元素的壁画,但这除了引起国际粟特学界的一些专家关注外,国内鲜有学者涉猎,直到近年才陆续有研究成果发布。这座在撒马尔罕古城的建筑遗存之所以被学界称为“大使厅”,是因为该厅壁画展示了盛唐时前往粟特的各国大使和当地的宫廷生活。大使厅四面墙体皆......
-
〓 “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近日,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出现了关于有些语言单位到底是否是成语的热议。文化学者蒙曼认为,“喝西北风”和“加减乘除”都是成语,这让在场嘉宾和观众一脸迷茫。那么,“喝西北风”等到底是不是成语?这还要先从成语的认定标准说起。成语是一种熟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关于成语的鉴定和入典问......
-
〓 吴歌汉舞 江风海韵——江苏民歌文化
长江把江苏分成南、北两大地域,江南诞生了吴越文化,江北孕育了汉文化,两种地域文化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承载地域文化的民歌,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江南民歌是柔美的吴风,江北民歌是厚重的汉韵。苏中水乡泽国的民歌与江苏沿海的号子又有明显区别,融江风海韵于一体的南通民歌亦自成系统。苏南民歌,古称吴歌,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
〓 南阳汉画像石的双重审美
南阳汉画像石在世俗性与浪漫性两方面互补融合,与其他地域的画像石相区分。若以审美视角切入,则可以尝试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南阳汉画像石的世俗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南阳汉画像石是对汉代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出浓郁的烟火气与世俗性。南阳汉画像石中存在诸如农耕图、市井图、庖厨图、宴饮图、乐舞图之类偏向......
-
〓 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经世济民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资源尤其是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富民富国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以民为本的国家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至今不绝。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尚书》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
-
〓 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发展,无疑需要关注以上两个方面。从逻辑上看,创新和传承总是相互关联:任何文化创新都不能从无开始,而需要以既成学术文化发展的成果作为其出发点。在此意义上,文化创新与以往的学术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文化创新又不同于重复,它......
-
〓 门楣上的城市文脉——浅谈老字号匾额书法
【学人谈】 中国人历来十分注重门文化,门被视为建筑的脸面。门楣之上的匾额在宫廷园林、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可见,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时移世迁,大多数匾额或是烟消云散,或是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是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醒目地悬挂、镶嵌于街巷市廛的门梁显要之处。它们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
-
〓 儒学在美国:找寻共享价值
一美国对儒学的初步认知,源自欧洲传教士或学术精英。美国学者熊玠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开国元勋为了与英国现行制度决裂,便将目光投向孔子,以其所注重的公德和私德作为自由的道德基础,用来应对美国新兴国度之急需。1784年,美国人山茂召抵达广州开展贸易,中美两国方有初次相遇。美国对中国的直接了解始于《山茂召日记》。此后二三十年,......
-
〓 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
1说到夏朝初年的疆域,人们自然会想到《尚书·禹贡》里面的“九州”,这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冀州往东北方向可能还涉及西辽河流域。不管九州是禹所划,或只是被禹所拥有,其作为夏初疆域,原本是上古史的常识。但自20世纪初期,在一些人的眼中,这常识成了伪史。1921年,......
-
〓 读史札记:“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异同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有的时代人们喜欢《史记》,有时则更喜欢《汉书》,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
-
〓 说说传世文献的作者概念
在早期中国的语境下,作者权与公共话语有关,成为作品归属的条件和目的。“述而不作”的圣人成为天人之间的中介,将作者概念从先验∕客观的僵局中解放出来。早期实际文本的作者作为记录员、撰者,而非文本创作者存在——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现代汉语中的“作者”一词是由动词“作”和代词“者”构成的复合词,“者”是前面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