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法·视域·材料:历史比较法与百年方音演变研究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和方言历史演变的重要方法。如果从18世纪下半叶算起,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已有200多年。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汉语通语和方言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作用。从研究视域来看,该方法既可运用于宏观尺度的上古汉语构拟,又可运用于中观尺度的中古《切韵》《广韵》音系的探讨,还可运用于微观尺度的近现代......
-
〓 曹植乐府的“乖调”问题
曹植才华出众,誉满文坛,以其非凡的创作实绩赢得了文人的广泛称扬。曹植研究中至今仍被学界所关注,却又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之一,是其乐府诗“乖调”。本文拟从曹植的音乐素养入手,尝试探讨其乐府诗“乖调”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曹植的音乐修养,是科学认识其乐府诗“乖调”的重要前提。学者们或以史籍所录曹植乐府诗入乐者不多、乐府诗有“乖调......
-
〓 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
-
〓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
-
〓 启功:让诗词既文又白、亦旧亦新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启功诞辰110周年】 在启功先生长长的曲折人生中,他的文名常为书名所掩,作为书画家的启功在现当代艺苑中可谓举足轻重,而作为文学家的启功在现当代文坛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百年中国流行的主流文学观念所致。长期以来,主流学界习惯于站在“新文学”“纯文学”“雅文学”的......
-
〓 《红楼梦》诗词曲赋对联中的讹误
图一图二《红楼梦》虽为小说,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对联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最精华的部分。正如脂批所言,“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其中的诗词曲赋对联在长期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讹误之处,以至于让经典蒙尘。有一些讹误其实已经被清人发现并予以纠正,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至于今天讹误依然存在;有一些......
-
〓 现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评《文史哲》公德私德问题的思想论战
公民道德水平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各种频发的恶性事件,如食品安全、医疗安全、豆腐渣工程等,无不暴露着当前中国的道德危机,以至有人发出了“互害型”社会的警告。这意味着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理论问题”,为此组织了......
-
〓 六论“新子学”
自《四论“新子学”》开始,“新子学”的探讨便着重于《汉书·艺文志》中经子关系等问题,以期恢复子学在先秦时的浑融整体之态,同时希望辨析儒家与经学的关系,重现先秦时期各家平等并存的原初面貌。为达成这一目的,“新子学”将再从孔老关系问题延伸到儒道互补,希望通过整体地观照诸子学发展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来表述自己的诉求,认为唯......
-
〓 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
-
〓 再谈嘉祐“太学体”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一向被视为古文运动中的分水岭。本年,文坛领袖欧阳修借知贡举的权力,排抑险怪艰涩的“太学体”,扭转了科场、太学中的不良文风。北宋的古文写作,由此转向了平易流畅的典范风格。《宋史》卷三百十九《欧阳修传》载: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
〓 兴于诗 游于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
“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兴”与“游”,揭示出古代传统文艺教学中启发、浸润、涵泳之重要功用,对今天我们进行学校美育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
-
〓 浩瀚星空下的凝思——谈谈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仰望星空,是我们人类个体自幼至长都有的一种习惯:透过缀满天际的璀璨群星,仿佛可以洞悉那支配宇宙人生的奥秘。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基因问题,同仰望星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通处,目的同样是着眼于把握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中华文化基因关涉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或民族群体共同记忆等多方面。这个问题诚然由于涉及史前时代、原始时代和多民族......
-
〓 元稹与裴淑的婚姻生活及琴诗赠答
编者按 年谱、行年考、作品系年等成果,对文人生活中的科第、仕宦、交游等更为关注。本期的三篇文章另辟蹊径,《韩愈的人生困境及思想突破》从韩愈家庭生活和仕途坎坷入手,揭示了他长期身处人生困境,却能胸怀天下,首倡“道统”说,完成思想突破。《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着眼于居住方式,对南朝文人山居生活的类型、文学表现及其所体现......
-
〓 桐城楚辞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桐城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西北环山,东南滨水,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桐城既是经学昌明之地,又是天下文章渊薮。背山临水的地理特征,既封闭又开放的人文环境,加之累世不绝的著姓望族,都有利于桐城地域文化的形成。自南朝宋何偃著《删王逸楚辞注》以来,桐城楚辞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到清代而发展更盛,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
〓 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与女性诗人群体
孔氏家族系指以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一世祖,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大家族,孔氏家族女性指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秦汉以降,历代帝王尊孔崇儒,对孔子后裔恩渥隆重。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获赐“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以祀孔子(《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开始,孔子后裔获得封爵......
-
〓 《桃花扇》主题的主与辅
孔尚任(1648—1718)所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事实上其主题又绝非如此简单。《桃花扇》具有爱情、历史、节义三重主题,其中又包含主与辅的关系。诚如剧中人所言,“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入道》);“情根爱胎,何时消败”(《逃难》)。在杨文骢别有用心另有他图地撮合之下,李香君与......
-
〓 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立足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
-
〓 余事作诗人——谈谈中国古代的诗僧
编者按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其身份的确立固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然而,“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僧人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诗......
-
〓 并非“塞责抄誊”:《四书大全》取材撰述新论
《四书大全》一直被主流学界诟病为抄袭旧作、敷衍塞责的誊抄之作。然如细致比较《大全》与其所本之书取材之异同,则可见出此一看法实未见中肯。如将《大全》与宋元四书类著述对朱子再传饶鲁(号双峰)的引用来看,则可改变对《大全》的固有认识。饶双峰《四书》论述虽以“多不同于朱子”而著称,然被《大全》引用多达570条。透过宋元诸家......
-
〓 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
【光明学术笔谈】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认同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