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写在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之际
图一图二图三 2022年6月21日是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1922年6月21日,四件灰色砂岩质正方形哀册从辽兴宗的永兴陵中被挖出。这四件哀册分别是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两块契丹字哀册上分别刻有583和856个字。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首次重见天日。 一百年来,学界共解读出603个......
-
〓 戏曲传承人口述史:留存戏曲文化生态记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戏曲艺人既是戏曲表演的主体,也是戏曲传承的主体。他们的记忆里保存着最本真的戏曲信息,包括师徒传承、唱腔流派、独门演技、剧本台词、演出心得、日常交流等。现在,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
-
〓 明代解决财政问题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
财政问题困扰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努力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洪武时期,主要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10倍左右。到永乐时期,除了继续增加官田以外,又发明了官俸折钞这种节流财政来暗地增加财政支出能力,其秘密隐含在用成本极低的纸钞代替俸给本色米,实质是降低官吏俸禄以节省财政支出。宣德中期......
-
〓 环喜马拉雅区域汉学发展之路
汉学(Sinology)又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从狭义上来说,汉学主要关注以汉民族、汉语言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聚焦经学、史学、文章名物训诂,包含音韵、小学、天文、地理、版本、目录、校勘等学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汉文化学”“汉语言学”;......
-
〓 《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确立了以本经及《论》《孟》取士的格局,元仁宗皇庆二年汉人、南人经疑于《四书》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又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
〓 南佐“古国”: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
·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数千人数年建成的“国家级”工程·中轴对称建筑格局的滥觞 【考古中国】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的“文明”,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总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
-
〓 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没有哪种语言能够像汉语这样有着三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传承历史,拥有如此卷帙浩繁的书面语文献。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汉语研究乃至全人类语言研究的宝库。作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学者,我们有责任深入开展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为最终撰写一部面向世界、能够详尽反映汉语语法......
-
〓 沈从文的史学观与研究方法略论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其中,沈从文的名字一定不会令人陌生。他不仅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一幅幅湘西边城的秀丽美景、展示一个个淳朴真实的人物故事,同时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铜器、玉器、漆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回顾沈从文......
-
〓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这......
-
〓 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
-
〓 专家论坛: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
美学命题是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论资源。对于现今的文艺批评,美学命题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的功能。文艺批评不应该是随意褒贬,而应有正确、深厚的美学理论作为基础和标准,很多命题在其中能够起到切中要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作出这样的论述:“......
-
〓 20世纪初中美中法丝业交往与合作
1921年,中国丝商组团参展了纽约第一届万国丝绸博览会和里昂万国货样会,并考察美法两国丝业。在此前后,中美、中法丝业界围绕中国蚕丝改良,进行了频繁互动交往,开展了多方面合作。国际竞争格局下的合作机遇 中国是丝绸发源地,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国际丝绸市场最主要......
-
〓 妙趣横生的中药文学
众所周知,中药的功能是疗疾养生,有趣的是,由于药名本身具有的深厚人文内涵,千百年来,文人们巧妙运用药名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文学”(为论述方便,姑暂称“中药文学”),成为重要的医学和文学现象。中药对诗文曲赋、小说戏剧等雅俗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吴承学先生曾在《本草药方妙成文》(《古典文学知识》......
-
〓 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文人游艺的新变是建安游艺文学生......
-
〓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但是,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却成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
-
〓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
-
〓 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在科学理性的大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而蒙培元先生的学说,学界一般将之归结为“情感儒学”,或者再延伸一点称之为“情感哲学”,以“情感”作为主题词来归纳他的思想或表达其学说的主旨,特色非常鲜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绾结的系统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情感”内容,实际上是有所剥离的,因为一般讲的哲学是理论思辨的、......
-
〓 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
我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源,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笑话等。这些文学资源产生于民众中,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状态,靠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一部分口头文学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口头文学来说,被关注和保护的还只是不大......
-
〓 清代翻译科举的兴衰嬗变
翻译科举是清代独有的专为旗人设立的一种科举制度。入关之前,满洲统治者就已开始以考试来选拔人才,入关以后,效仿明制设立文科举,后允许八旗子弟参加,并准识汉字者考试翻译。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满语骑射的衰落及对满汉翻译人才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翻译科举。雍正乾隆朝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后经不断调整和完善,至嘉庆道光时......
-
〓 “饺子”里的语言学
“吃饺子过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春节年俗。“饺子”这一名称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方言和汉语史信息。仅就北方方言来说,普通话、北方官话叫“饺子”,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的一些方言叫“扁食、角子、煮馍、煮疙瘩”,不一而足。宋元以前,“饺子”原本叫“角子、角儿”(最早叫“馄饨”)。元明之际,由于语音变化,北京一带把“角子”改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