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古”诗学义界与元初郝经的重构
“高古”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因其对尚古审美的涵盖性,遂成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诗书画各类艺术品评中使用频次极高。表面看来,“高古”似乎意思很显明,“高”与“低”相对,“古”与“今”“近”相对,也即指一种高迈古质而超越浅近低俗的品味格调,如人们常引用清人孙联奎的解释:“高对卑而言,古对俗而言。”(《诗品......
-
〓 几对古代亲属称谓指称对象的演变
在古代,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的先人早有认识。《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君臣关系、等级关系、礼仪制度的建立都是由此而生的。血缘宗亲关......
-
〓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语言文字战线的时代使命,就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语言之力。坚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扫盲识字教育、新文字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
-
〓 为什么上大学
今年高考前夕,一段高三学生的演讲火遍全网,特别是其中一句“我就是一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更是引起巨大争议。对其同情、维护者有之,围攻、反对者亦有之。我无意加入这场争论,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倒是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为什么要上大学?按照那位同学的说法,上大学是为了“改命”——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也是中......
-
〓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我国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县,湖南洞口县、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肃崆峒山、山东崆峒岛、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等。在众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读音出现了异读现象,如洪洞的“洞”读tóng,洞口的“洞”读dòng,崆峒山的“峒”读tóng,峒中的“峒”则读dòng。何以出现此种差异?这还......
-
〓 中华成语的尚老意蕴
老,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说文解字》注为“言须发变白也”。“须发变白”是岁月沉淀的结果。在这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宝贵的家庭财富和社会财富。熟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有大量与老年相关的“涉老”成语,这些成语构建了老年群体积极健康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是千百......
-
〓 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家认同不仅未遭削弱,反而日显重要,因为国家仍是国际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仍惯于用民族国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对于我国统一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
-
〓 吐鲁番:中华文化的多元历史场域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势必会推动我国文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吐鲁番是......
-
〓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根据汉儒的解说,“赋”是铺陈直说,“比”和“兴”皆是依托外物进行表达。比......
-
〓 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编者按春光明媚,很多人选择游历名山大川,在自然中获得滋养,在传统中寻找智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之间,往往有着相通相融的特性,古老的汉字和园林就是一组典型,它们都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一者包罗万象、一者仪天象地,分别形成了象征中华文明的符号系统。智慧的先人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浓缩的名胜,有山水草木、有人文题咏,可以居......
-
〓 黑水城唐卡与敦煌晚期壁画年代考证之谜
【业界新视角】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额济纳河流域,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自1909年始,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绘画,其中有藏传风格的唐卡五百余件。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鲜,是研究西夏、元时期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由于这批唐卡的风格与一些敦煌晚期壁画接近,所以又可以为那些......
-
〓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文体观念
黄侃作为国学大家,其《〈文心雕龙〉札记》被誉为现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奠基之作。一般认为其重点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理论研究,对文体论涉及较少。因为《文心雕龙》一共二十篇文体论,而《〈文心雕龙〉札记》仅涉及六篇。实际上在《宗经》篇和《总术》篇札记中,也论及了刘勰文体论的几个问题。这些材料却未有人注意。于此我们对......
-
〓 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
西南茶马古道的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均穿过我国第一、二级地理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河流交错,群山纵横,峡谷盆地星罗棋布。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滋养了西南茶马古道沿线的20多个民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领略汉族的温厚、藏族的壮美、彝族的刚健、羌族的古朴、白族的亮丽、佤族的奔放、纳西族的浪漫、哈尼族的热情......
-
〓 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文学争鸣】 开栏的话争鸣,素来是学术的正途。先秦经子中多有关于论辩的记载。《孟子》《庄子》中,孟轲与齐宣、梁惠之事、庄周与惠施的交谊和论辩都给人印象深刻。两汉的黄老与儒家、今文与古文之争,亦煊赫一时。及至后代,则争鸣日盛。这是典籍记载中的争鸣。后代研究中亦多有争鸣。即如《毛传》《郑笺》,亦有分歧;而《论语》《老》《庄......
-
〓 大地遗珍:河套地区的西夏史迹
诗人臧克家曾讲:“富庶的河套,是黄河所给的一点甜头。”河套就像一个酣睡在黄河臂弯里的婴儿,母亲河不仅赐予她物质上的富庶,更浇灌出灿烂辉煌的文明。虽然河套地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占地很小,但在中华文明的坐标体系中却熠熠生辉。几乎每一个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都曾涉足这一区域,并在此留下深深浅浅、星星点点的历史印记。河套地区党......
-
〓 海昏侯《诗》简与汉代《诗》本问题
朱凤瀚《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简〈诗〉初探》(《文物》2020年第6期)对海昏侯墓出土《诗》本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使我们对海昏侯《诗》简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1200枚《诗经》简,虽然多为残断简,但数量如此大的《诗》简对我们讨论汉代《诗经》学相关问题意义重大。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毛......
-
〓 玉门关上话唐诗
玉门关既是丝路重要关隘,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唐代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达百余首,这些诗作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玉门关题材诗歌丰富了唐诗表现天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空间。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勾连中原与西域,既是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见证着唐与西域乃至域......
-
〓 人文化成: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特别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以“中轴线”为核,保护传统古城与文化的理念不断被强化。这条自......
-
〓 阿拉伯历史上的瘟疫与防疫
回首数千年的文明史,瘟疫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瘟疫以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转折点,决定国家兴衰存亡,文明盈虚消长。阿拉伯人生活的西亚北非地区史称“五海三洲”之地,地域广袤、人口繁盛、文明交汇、宗教共生。然而,恰因其紧扼水陆交通要道,宗教圣地众多,人员流动频繁,先后在此地建立政权的阿拉伯帝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