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学术笔谈·郝春文:用新范式和新视角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
■本期主持 郝春文(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 ■本期主题 未来敦煌学发展的路径和需要关注的问题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
-
〓 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据廖可斌先生统计,清代笔记现存5000余种),足见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就成为学者们日......
-
〓 企业家张謇的民办教育理念
在近代轻工业和教育史上,清末民初的张謇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名字,他前半生命途多舛,41岁中状元之后,将主要精力投入企业和教育。张謇先创办大生纱厂,随后在办企业的同时竭诚兴办教育,开启了他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伟事业。他以大生纱厂为本,一生兴办二十多个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近代民营企业家的卓越代表;继筹建民办通州师......
-
〓 20世纪词学十事
20世纪词学十事,说的是20世纪中国今词学的十件大事。中国今词学是与中国古词学相对应的一个命题。中国词学以1908年王国维发表《人间词话》、倡导境界说为界划分古今。此前为古词学,此后为今词学。古词学一千年,今词学已过去一百年,一百年之后还是今词学。20世纪是一个时间概念,借以界定今词学在中国词学发展进程中所占居位置及所......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游动不居的女儿国
一女儿国传说是华夏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水周之”条:“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周犹绕也。”郭注表明,晋代以前浴水而孕之说早已流行。在传说的早期版本中,女儿国......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中人群体的历史演变
“中人”是古代社会人际交往尤其是经济往来的必然产物,这一群体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具体称谓数以百计,群体构成繁复多样,发挥着说合、见证、担保、调解的职能及作用。对于地方社会而言,中人群体不可或缺,并促成了社会诸领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及契约的形成。对于民众而言,这一群体构建了交易中的人际网络,保障交易便宜安全进行。对于......
-
〓 宋词本事的失真
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
〓 《孔子诗论》与早期《诗经》学的嬗变
《孔子诗论》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一篇。上博馆藏的这批竹简在1994年初发现于香港文物市场上,并于同年经上海博物馆出资收购及获捐赠,总计入藏竹简1200余支,35000余字。简文为楚系文字,时代在战国晚期,推测为楚国迁郢都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从2001年起至2012年止,共已陆续刊布九册。其数量庞大......
-
〓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日本接受唐诗的一种别调
日本禅学研究大家柳田圣山说:“寒山的笑象征着禅的世界。”夏目漱石说:“有人被蜂蜇,是寒山还是拾得?”这匪夷所思的一问,却是深受日人喜爱的俳句,寒山在日本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日本,寒山触目皆在,宗教、哲学、诗歌、绘画、小说、戏剧等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寒山实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检视其传播......
-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
-
〓 秦陵的考古发现、研究及其价值
【光明学术笔谈】 本期主持: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新认识 主持人语 由于秦统一及秦政建设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影响深刻,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历来受到学界重视,近年多有论著面世。许多研究者突破以往专注政治史的学术惯性,力求全面探索并说明历史的真实,提出了若干新见。多学科理论与......
-
〓 规范地名用字 赓续中华文化
编者按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并设专章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职责规范,提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地名,既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被称作是“人类......
-
〓 甲骨学史带来的启示
如果从1899年对甲骨文的确认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过去123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甲骨学史也走过了光辉曲折的历程。中国古代以30年为一世,123年就是四世有余;而如果按父子之间平均相差25年为一代来计,123年就接近五代。四世五代学者接力承传,在甲骨学史上留下了丰硕成果。 新近出版的......
-
〓 王安石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
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王安石的生辰,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版本略有不同。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五十八岁,自首厅求出知江宁府,继乞致仕。(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
-
〓 汉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汉赋虽荣膺“一代之文学”美誉,但两千年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冷落,真正意义上有体系有深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汉赋研究集中于汉赋价值论和作家作品论,以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为代表,有褴褛开疆之功。此后研究者多集中于汉赋艺术论与汉赋文化内涵研究,以万光治《汉赋通论》(1989)、章沧授《汉赋美学》(199......
-
〓 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材料多;二是出土《诗经》显示出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尤其是异文丰富;三是《诗》基于讽诵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缘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文本缺乏稳定性。他们认为,单个诗歌文本是理念和表达之“共享整体”的......
-
〓 论《诗品》对《诗经》传统的接受
清人章学诚评论《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非常精确地揭示了《诗品》与《诗经》的关联。虽然《诗品》主要品评的是汉魏至齐梁间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但离开了《诗经》的传统,就无从谈起。那么,钟嵘《诗品》到底是如何接受和发扬《诗经》传统的呢? 首先,钟嵘在突出五言诗体制优势的同时,并未否定《诗经》的典范价值。他在《诗品》......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
-
〓 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