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人合一”中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的文字记载中很早就出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朴素观察,除了地理描述,还留下大量有关天、地、人生的哲学思考。在有关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天人合一”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就表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学者高晨阳认为三家的思想可以分别概括为以天合人、以人合天、天人感应......
-
〓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建设,树立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尚,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传承。优良家风的突出特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
-
〓 挖掘中国慈善传统中的“娱善文化”——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
河南大学郭常英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及研究”进行深耕,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日欣闻郭常英与岳鹏星合著的《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已经出版,为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领域再创佳绩。该书共分六章,分别是:晚清时期的慈善义演、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上)、民国时期的慈善......
-
〓 秋风夕阳与梅妻鹤子——从刘长卿浙东诗看其对林逋诗风的影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人,世称刘随州,大历诗风代表作家之一。刘诗现存509首,其中涉及浙东的有近50首,这些诗以酬赠唱和、送别抒怀、山水风景为主要题材,多为作者安史之乱后南渡的作品,诗风幽隽娴雅,韵致清丽。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世称林和靖,宋初“晚唐体”代表作家之一,著名隐逸诗人,有......
-
〓 诗学与心学的交会——论明代阳明学人的诗风
作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群体,阳明学人在诗学领域亦有成就。尤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阳明学人而言,诗学与心学之交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并以不同的风格面相显现出来。性灵持守与旷达之度王阳明以“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为论学宗旨,强调“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传习录》下),这确实在一......
-
〓 以史为鉴:五次战胜特大疫情的中国力量
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同流行疾病的斗争史。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曾五次战胜特大疫情,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展现了中国医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抗鼠疫伍连德发明“伍氏口罩”中国六个月战胜鼠疫1910年冬,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的一家客栈里,从俄国归来的两位皮毛商人,突然口吐血沫而死,死后全身皮肤呈紫红色。很快越来越......
-
〓 遣唐日本留学生与海上唐诗之路
中日诗路,在海上唐诗之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隋唐之前,主要是移民给日本带去中国文化。到隋唐,则主要是日本派使前来,如自7世纪初始,日本4次正式派遣隋使。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宽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间,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与遣唐使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为中日海上唐诗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据......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开栏的话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特辟《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栏目,以期在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以及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促进古籍事业的发展。 ......
-
〓 纪念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 成就辉煌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
〓 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
-
〓 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
【光明学术笔谈】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认同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
-
〓 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典雅 讨喜的谐音
出行扫码、返程上报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吉祥码”“安康码”“京心相助”等防疫健康信息查询和报送平台已被大家熟知。“吉祥码”是吉林省健康码,“安康码”是安徽省健康码,“京心相助”是返京人员疫情防控报到平台。这些命名,都是利用语言的谐音,人为地加以创意而赋予新的寓意。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同音词,为......
-
〓 “宋型国家”:解读两宋历史的崭新视角
“宋型国家”这个提法,最早见于李华瑞教授2018年论文集《探索宋型国家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历史》)。李教授在其发表的200余篇论文中,精选25篇,分为“立国方略”“华夏区隔”“社会变革”“财经市场”“荒政王道”“视野拾零”等6辑,结集面世。可以说,此书展现出作者对两宋历史的基本看法和独到认识。四......
-
〓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吗——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之际的冷思考
2021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自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来,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已是学界的主流意见,尽管还有不同的反对意见甚或是比较激烈的反对声音。然而不论肯定者还是否定者,大都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而且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直是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中的热......
-
〓 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不仅文献形态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一般而言,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传记地位次之,诸子地......
-
〓 从出土文献看汉《诗》分卷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毛诗》二十九卷”。但鲁、齐、韩三家《诗》具体如何分卷,《毛诗》多出的一卷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有争论。王引之认为鲁、齐、韩三家《诗》二十八卷分别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七十四篇为七卷,《大雅》三十一篇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合起来二十八卷。至于《毛诗......
-
〓 琵琶亭唱和
一曲琵琶万古情。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建,诗歌乃因诗迹而传。亭难自胜,因诗而显;诗不自美,借亭而彰。建亭时间最迟在北宋——仁宗朝宰相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云:“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二)讪笑司马涕泣多情,以宦途羁束而欲借声色自快。承此基调而......
-
〓 从《潞河督运图》看古代漕运盛况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研究员王永谦在《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潞河督运图卷〉初步研究》一文中说:该图“主要反映了清乾隆时期潞河督运盛况,同时也反映出通州潞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冯应榴策划《潞河督运图》说到《潞河督运图》,首先要介绍......
-
〓 清东北流人交游诗中的“真情”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里所说的“同”,指出了建安文学创作鲜明的群体性特点。而清代东北流人,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白山黑水,同样有着内在的“同”。他们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写下了动人心弦的诗歌。流放对文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文学创作而言,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