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论坛:走出两个误区,讲好汉字故事
在文字类型学上,汉字迥异于在世界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过汉字关”的问题,汉字也被认为是汉语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其中最具影响的两个论点分别是“汉字繁难论”和“汉字落后论”。这两个说法不仅在国外汉语学习者中流播甚广,甚至也得到一些国内学者和教师的附和。因此,有必要从......
-
〓 三星堆青铜面具表现的是外星人么?——关于三星堆的那些“猜想”
考古学是最受公众误解的人文学科,可能没有“之一”。考古学界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公众考古”愈益受到重视,媒体对考古发掘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媒体介入考古发掘,自然可以推动考古学的普及,拉近学界与公众的距离。但如果专业的科普没跟上,则很容易被各种随意的猜想捷足先登,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最近三星堆很火,但公众对三星堆......
-
〓 嵌地名成语:地名文化的活化石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地名嵌入成语内部,二者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解和研究地名文化的独特视角。地名和成语的融合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中,就包含了上述各类地名,江......
-
〓 青海新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及其历史意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今年在青海南部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向世人展示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的事实,也反映了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边疆地区的历史。......
-
〓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的统一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在思考辛亥革命问题时,章开沅先生提出的“三个一百年”的大视野和新思考可资借鉴,“三个一百年,即百年历史背景,百年的历史本身,都需要通盘研究,同时还要进行未来百年的展望”,这提示我们要以过去、当下、未来的长时段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辛亥革命。过去,我们所关注的多是辛亥革命本身与......
-
〓 新辑诗话的类型与原则
无论是从目录著录看,还是就研究价值说,诗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书籍类型。古籍编辑和出版的诗话,如果是原有其书,经过今人校点笺释而出版,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如果是原无其书,经过今人辑录成书而出版,这就是新辑诗话。新辑诗话,古有其例,于今尤盛。新辑诗话实际上是在编纂新的古籍,其间存在一些需要讨论的编辑问题。新辑诗话的......
-
〓 王安石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
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王安石的生辰,南宋初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版本略有不同。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五十八岁,自首厅求出知江宁府,继乞致仕。(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能改斋漫录》卷十载:王介......
-
〓 光明学术笔谈: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期主题: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及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尽管有其弊端与不足,但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隋唐至清末1300年间,这一制度以其特有且不断完......
-
〓 汉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汉赋虽荣膺“一代之文学”美誉,但两千年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冷落,真正意义上有体系有深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汉赋研究集中于汉赋价值论和作家作品论,以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为代表,有褴褛开疆之功。此后研究者多集中于汉赋艺术论与汉赋文化内涵研究,以万光治《汉赋通论》(1989)、章沧授《汉赋美学》(199......
-
〓 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材料多;二是出土《诗经》显示出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尤其是异文丰富;三是《诗》基于讽诵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缘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文本缺乏稳定性。他们认为,单个诗歌文本是理念和表达之“共享整体”的......
-
〓 读史札记:清代大运河沿线的粮船短纤
粮船短纤是清代大运河沿线以拉纤为生的劳动群体。清人丁显曾评价说“漕河全盛时,粮船之水手,河岸之纤夫,集镇之穷黎,借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请复河运刍言》),可见短纤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群体之一。在沿河地区,相比漕官、运丁、水手、商人等群体而言,短纤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学界忽视,然而他们来源复杂、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对......
-
〓 论《诗品》对《诗经》传统的接受
清人章学诚评论《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非常精确地揭示了《诗品》与《诗经》的关联。虽然《诗品》主要品评的是汉魏至齐梁间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但离开了《诗经》的传统,就无从谈起。那么,钟嵘《诗品》到底是如何接受和发扬《诗经》传统的呢? 首先,钟嵘在突出五言诗体制优势的同时,并未否定《诗经》的典范价值。他在《诗品》......
-
〓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
-
〓 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
-
〓 元诗与楚辞
学者们大多认为元散曲嘲讽、否定屈原,是元代楚辞学的一大特色。但在元诗中,元人对屈原既有肯定与同情,也有不赞同。 元诗肯定屈原主要是肯定其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元诗对屈原忠贞爱国的肯定随处可见,如王旭《读〈离骚〉》“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秦衡《题燕穆之楚江秋晓图》“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
-
〓 由祭祀到礼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玉器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文化传......
-
〓 雅义丽辞——刘勰评论文章的标准
“龙学”在一百年来的发展中渐成显学,可以说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都有学者论及,特别是刘勰论文章创作的内容,不仅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同时也在民间最为普及。事实上,作为体大虑周的文论巨典,《文心》犹如大型宝藏,尚有等待挖掘的璞玉遗珍,如刘勰在全书中对先秦至南朝近三百位作家的涉及三十多类文体的近四百种文章......
-
〓 史海钩沉:马礼逊“越洋书箱”与十九世纪英国汉学
英国汉学“先锋人物”马礼逊可谓19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领航员。他创建对华教会学校,在华创办中英文报纸,编纂、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字典,出任伦敦语言学院首位汉语教师,创下了中英关系史上的数个“第一”。1823年12月,马礼逊乘“滑铁卢号”自广州返回伦敦,随行书箱里装满了他在华16年收藏的万卷汉籍。中西交通以来,西行汉籍数量如此......
-
〓 戏曲传承人口述史:留存戏曲文化生态记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戏曲艺人既是戏曲表演的主体,也是戏曲传承的主体。他们的记忆里保存着最本真的戏曲信息,包括师徒传承、唱腔流派、独门演技、剧本台词、演出心得、日常交流等。现在,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
-
〓 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
谈及中国经学史的书写,许多学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人──皮锡瑞。尽管中国经部文献异常丰富,但说到经学通史,却一直没有严格的系统著作。因此周予同看见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1927年)出版,顿感沮丧万分,埋怨中国学者不争气,特别批判皮锡瑞《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二书:“他们的作品竟这样地简略,如一篇论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