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守望家园:典籍里的近代中国对外经贸史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个“海关特藏库”,熟悉它的人称之为“旧海关图书馆”,是收藏对外贸易书籍,为海关治理提供参考的专业图书馆。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统计、近代邮政网络、沿海口岸疫情流行病学报告、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记录、各类海关管理章程……这些岁月尘封的历史书籍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全景记录着160......
-
〓 唐代区域市场的形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经济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出现了所谓“唐宋变革”和“中世纪城市革命”。施坚雅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提出,19世纪晚期中国形成了9个具有经济史意义的区域,并认为“在西北,只有到了唐代才有充分整合的大区规模的城市......
-
〓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
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65周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20周年,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华大地上存续了几千年的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保障作用。新的征程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西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一千多年来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中外交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国内部分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干线及众多分支将西藏与其他广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藏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其国际部分则从西藏腹地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尼......
-
〓 重其文德之光华——紫禁城的规划之道
紫禁城规模恢廓,意象深远,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它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永乐时名“奉天”“华盖”和“谨身”,嘉靖时更名为皇极、中极和建极,清顺治时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东西两侧的文楼(清称体仁阁)、武楼(清称弘义阁)、文华殿和武英殿。后廷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宫(即乾清宫......
-
〓 如何评价元代《诗经》学
自清人皮锡瑞定性元明为“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历史》),学术界一直公认元代是经学的衰落时期。在《诗经》学领域,则认为元代《诗》学“皆本《诗集传》,无多新说”(鲁洪生《诗经学概论》)“墨守朱子之诗”(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无成就可言。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元代《诗经》学,可能会得出大不相同的认识。因为正是在元代,朱熹《......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
西南茶马古道的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均穿过我国第一、二级地理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河流交错,群山纵横,峡谷盆地星罗棋布。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滋养了西南茶马古道沿线的20多个民族,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领略汉族的温厚、藏族的壮美、彝族的刚健、羌族的古朴、白族的亮丽、佤族的奔放、纳西族的浪漫、哈尼族的热情......
-
〓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阐明编纂意图、选录范围,也体现了其文章审美的观念。 所谓总集,是相对于别集而言的。从曹魏、西晋时起,图书分类法由七分法逐渐演变为四分法,即分为经、子、史、集四大类。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收录史书;子部书比较驳杂,以阐发思想见......
-
〓 唐宋转型与碑志文创作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唐宋文化昌明,文学昌盛,碑志作家多、作品多,众所周知。而从转型的角度比较分析碑志文的发展流程和风格特征,有助于深化唐宋之际的文学认识。碑志作家的身份转型中唐以来,士人的主体身份和文化心理身份发生了变化,这影响到碑志文的创作。初盛唐朝廷选拔撰碑文者多注重文词之士,此尤以玄宗时期为最。如......
-
〓 学科交叉融合视野下的经学研究
中国古老的经学,目前在正式学科建制之外,此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而且有可能会延续更长的时间。身处其中的经学研究者在饱受煎熬的同时,也不得不适应伴随这一窘境而来的研究方法上的改变,并有责任直面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 经学在传统中国的地位本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所言——“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历代学......
-
〓 班固以德论“文”
班固论“文”的文字,既见于《汉书》等专书,又见于《离骚赞序》《两都赋序》等文章。在《汉书》中,班固虽然还没有专门列“文苑传”,但从其《叙传》可见,他为一些人物立传,目的就在于文学的贡献。同样是为司马相如作传,而且班书之传基本照抄迁史,甚至赞语亦近似,但其作意却似同而有异。《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子虚之事,大人赋说......
-
〓 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
“诗分唐宋”,是南宋以降古典诗学批评中讨论颇多的话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总结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意在强调唐诗、宋诗是两种各有所长的审美范式,虽与朝代有关,但可以超越朝代的时间限定,审美意义上的“唐诗”不一定出......
-
〓 怎样让字词典更贴合学生
长期以来,国内图书市场提供给学生的字词典细分程度不够,存在学生和成人使用相同字词典的情况。从读者对象来说,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他们对字词典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新编学生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编撰实践,笔者认为,为中小学生编纂的字词典,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始终服从、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具体就是要......
-
〓 热点观察:“丑书”作怪缘于对中国书法经典的漠视
创新不等于恶搞 突围不等于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时代审美的承续标记,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显现。植根传统承续文脉,以文化人近年来,书法的发展和普及效果显而易见。......
-
〓 江州贬官与白居易的人生转变
——纪念白居易诞生1250周年重读《与元九书》经过江州贬官的挫折,四十四岁白居易人生态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敢说敢干、积极进取、大胆干预政治社会,一变而为求稳求安、谦退自保。这一变化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历程,其间的转折点即在江州。一元和十年(815)岁暮,身在江州 司马任上的诗人白居易(772-846) 给他 的......
-
〓 文学争鸣:元好问《迈陂塘·雁丘》作年及词心之再探讨
近期,《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刊载两篇文章《元好问〈雁丘词〉是写情之作吗》《元好问〈雁丘词〉确为写情之作》,予以讨论。问题似尚未解决,此词义旨何谓,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词前有小序,叙述写作原委。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元好问十六岁,将殒命的双雁葬于汾水岸边,累石为塚。同行举子竞相赋诗,好问亦作《雁丘辞》,且......
-
〓 二〇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次会议确立“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此后,毛泽东多次对发展中医、推动中西医......
-
〓 地域文化在先秦法家研究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卓越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因素:时、地、人。因此,阐释、评价、应用一种思想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如上三个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所得结论都将有失科学、客观、公允。但是在先秦诸子研究中,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时”——春秋战国和“人”——诸子群体,而对“地”——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构成的地域文化却关注不多。《汉书......
-
〓 热点观察:书香飘向群众 知识送到门口
智慧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更加普及,全民阅读更加便利 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服务的普惠应用,智慧图书馆渐成城市一角的亮丽风景;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优化,农家书屋成为众多村庄的标配。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为“书香中国”活动的开展,全民阅读的普及,尤其是......
-
〓 魏晋木槿花书写与生命意识
历史上许多花成为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魏晋时期人们对木槿花的描写很多,目前学界对其中意义关注不够。木槿是原产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种落叶灌木,花朵硕大,花冠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多种,颜色艳丽多样,有淡粉、淡紫、纯白、紫红等,树冠分支较多,绽放时一树繁花,十分美丽,是我国夏秋之交的重要观花树种。魏晋时期传世咏花文赋共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