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面语与口语的源与流——文与言判 雅俗殊形
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它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身体器官的进化、神经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中,面对不同的交际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语言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的表达形式。言在文先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语言起源于“以声音为......
-
〓 过好语言生活 享受幸福晚年
编者按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老年节”。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老年人语言生活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老龄化,在当......
-
〓 慎终追远的当代语境与转化
曾子的名言“慎终追远”,现在可以在许多殡仪馆和墓园中看到。但随着这句名言的过度流行,它就像很多口水化的成语一样,其真实含义反而越来越遭到遮蔽。 严格说来,“慎终”和“追远”是两个概念,慎终是针对丧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死者尊严的维护;“追远”是针对祭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远祖的纪念与缅怀。《礼记·昏义》有言:“夫礼,......
-
〓 新兴程度副词“十足”试析
关于现代汉语的“十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形容词。1.成色纯,~的黄金。2.十分充足,~的理由。神气~,干劲~。”例如:(1)在演对手戏时,二人游刃有余,“笑果”都很十足。这里的“十足”是形容词,因为它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但是,我们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十足”充当状语的用例。......
-
〓 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光潜诞辰125周年】 今年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辰125周年。以往的朱光潜研究,多将目光集中在他营构的美学峰峦及其审美胜景上。其实,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著名学人,他对中外文学不仅喜爱之至,而且钻研至深。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地安门慈慧殿3号连续数年每月举办一次“读诗会”,使之......
-
〓 另辟蹊径辨真伪——再谈岳飞写作《满江红》词的可能性
伴随着《满江红》电影的热映,岳飞《满江红》词真伪的问题被再度提起。迄今为止,无论是证实还是辨伪,都还没有发现岳飞写作《满江红》词的直接证据。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各种角度进行考证。不仅是《满江红》词的作者,就连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乃至《金瓶梅》的作者,也众说纷纭,多是旁征博引,“围点打援”。这样的研究并非没有意义,也......
-
〓 读史札记:历史文化视域下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既出于现实需要,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基础。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大致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长三角地区是江南的核心区域。江南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过程。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包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的广阔地域。长江下游南部地区虽然也属江南范......
-
〓 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不仅使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且大量的西域物产也随之进入中原。今天带有“胡”字的物产多数来自广阔的西域,包括西亚、中亚地区,如胡桃、胡麻、胡椒、胡蒜、胡葱、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胡芹、胡萝卜、胡豆(蚕豆),还有豌豆、鹰嘴豆、石榴(安石榴)、椰枣(蜜枣)、菠菜(波斯菜)、菠萝、甘蔗、......
-
〓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东渡的传奇与文化遗产
3月27日至5月16日,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鉴真和尚与戒律的历程”特别展。该展旨在缅怀日本佛教之恩人鉴真的遗德,展示自鉴真东渡到近代的漫长历史中佛教戒律在日本的发展历程。由奈良唐招提寺收藏的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肖像雕刻作品,借此展览之机在京都公开展出,距上次展出时隔45年。《续日本纪》《唐大......
-
〓 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探讨中华民族家教的内容、方法与特点,总结中华民族家教的经验与规律,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
〓 “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
-
〓 中国人最温暖的时间——“岁时记”中的新年节物
编者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描写的是春节除岁迎新的景象: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和民俗生活。 在2022年虎年新春之际,《光明悦读》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聊聊大家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新年节物:胶牙饧、新......
-
〓 发掘语言宝藏的价值——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意义
编者按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信息沟通的钥匙,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然而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很多语言和方言正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日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二期建设,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
-
〓 余事作诗人——谈谈中国古代的诗僧
编者按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其身份的确立固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然而,“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僧人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诗......
-
〓 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
今日中国学界盛行的“本体”一词,其西方源头是哲学范畴ousia/substance,梁启超、张君劢、郭沫若、汤用彤、熊十力等学者早在民国时期已将之应用于解说中国传统学问,今日广泛流行。然而这样做的可行性一直存在疑问。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概念是求知、求是的产物,其特征是寻找对......
-
〓 嵌地名成语:地名文化的活化石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地名嵌入成语内部,二者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解和研究地名文化的独特视角。地名和成语的融合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中,就包含了上述各类地名,江......
-
〓 “不可呆看”:深阅读的古典范式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读《金瓶》不可呆看,一呆看便错了。”张竹坡未曾呆看《金瓶梅》。金圣叹之于《西厢记》《水浒传》,脂砚斋之于《红楼梦》,刘一明之于《西游记》,亦是如此。他们的“不呆看”呈示出一种不同于惯常的深度阅读,不论是对于古典文学欣赏,还是对于现代文学欣赏,都颇具范式意义。“静”与“净”——心理......
-
〓 中国地理与民族格局中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此外,藏彝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
-
〓 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几个问题
说唱文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间记忆和民族心理。百年来说唱文艺文献整理和资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就整理思想而言,应该追求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独立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应该说,说唱研究从昔日的开创到今天的深化,纵向来看的话,研究成果不可谓不显著,研究进展不可谓不迅猛。但我们也应......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