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本范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本,其产业化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而旅游开发是积极的保护传承方式。当前,我国越来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强调“保护谁、谁传播、为了谁”的人本意识,通过活态分级保护、活态演绎传承、活态旅游开发,......
-
〓 读史札记:羊祜《平吴疏》的战略决策思维
所谓“战略”,其经典的释义,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显然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它是指导性的,即引领、规范与主导军事行动的方向;第二,它是全局性的,即它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第三,它是一种方略、方针与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战略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即在形势扑朔迷离的情况下......
-
〓 饶鲁师承渊源再论
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又字师鲁,号双峰。江西余干人,师从朱子高弟黄榦(勉斋先生),深得勉斋先生器重。但因朱子尚有另一弟子名黄幹(尚质),故今人对饶鲁究竟师承何人有所疑惑。个人以为,根据相关史料,饶鲁应该无疑问地师承黄勉斋先生。理由如下: 大量的早出材料支撑此说。饶鲁生活于宋末元初,对元代学者影响极大。现......
-
〓 知耻崇廉
“廉耻”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价值规范中的核心内容。“廉”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堂屋的侧边,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被引申为正直、方正、干净、不贪、节俭等一系列道德的含义。耻是羞耻,古人云:“耻可以全人之德。”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则必速止而忏悔,所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在中国古代,......
-
〓 沈佺期狱中诗论析
内容提要:沈佺期的七首狱中诗作于武周长安四年(704年)被诬下狱时,因为有深切、痛苦的生命体验,所以比起他的那些形式绮靡华艳、内容空洞无物的应制诗来,感情较为真挚充沛,语言也平易自然。关键词:沈佺期;狱中诗;内容;艺术特色作者简介:李亚琦,安徽大学中文系2004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沈佺期(约656-......
-
〓 “兴味派”:辛亥革命前后的主流小说家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的主流小说家,其部分或整体曾被冠名为“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黑幕派”、“近现代通俗小说家”等等。究其实,他们并不专注于“鸳鸯蝴蝶”;亦非奉行“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称为“旧派”,显然遮蔽了其不断趋新的一面;其作品追求雅俗共赏,更非全用通俗的白话写成,用“通俗”两字并不......
-
〓 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历史名人与南阳”座谈纪要
范 蠡张 衡张仲景诸葛亮时间:2013年4月20日下午 地点:南阳宾馆四号楼会议室 主持人(《光明日报》国学版梁枢):南阳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重,几千年龙脉未断,以强劲的生命韧性,产生了以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为代表的众多的历史名人,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阳的名人文化......
-
〓 “言之者无罪,贵在意达言从”——《罗马革命》与光武帝的起家
汉语的一些细微变化有时候让我们失去传统文化里面很宝贵的东西。现在“言者无罪,闻者自戒”这个成语,一般是说要宽容提意见的人,似乎大胆提出意见总是对的,甚至说错也没有关系。《后汉书》记载李云上书反对桓帝重用宦官。范晔对此的看法是,李云有学识,但是缺乏政治经验,不善于沟通。他并未取得皇帝的信任在先,却言辞严厉激烈,被皇帝认为......
-
〓 妙在若即若离之间——惠崇《春江晚景图》与苏轼的题画诗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图》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画诗。惠崇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僧人,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一说淮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北宋初。惠崇工诗,宗贾岛、姚合,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与生活琐事,其诗收......
-
〓 中国古代雕塑之三
三代二、玉雕商代文明不仅以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的玉雕发现不多,琢制也很粗糙。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装饰品、工具,生活用具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很多。此时出现仿青铜彝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
-
〓 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烧纸钱”民俗别解
内容提要:人类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中凝聚着古老的信仰和原始的心理。华夏丧葬习俗史上,“烧纸钱”这看似普通的民俗事象在原始底蕴上跟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的人类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其中内涵不仅仅是奠祭亡灵寄托哀思,更包含着祈盼生命的伟大主题,体现着人类原始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探明这层底蕴,也就容易理解该习......
-
〓 史海钩沉: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
陕西甘泉金代画像砖·二十四孝(局部) 资料图片西夏文刻本《论语》 资料图片 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思想。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培养美好品德当作人生大事,都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分......
-
〓 此湛然非彼湛然
同名相混是古今都存在的一个使人大伤脑筋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世俗社会,就连出家的和尚也无法避免。历史上,不少僧人由于法名相同,时代相近,被人误认为是一个人。譬如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由于同时代也有名为湛然的禅宗高僧,便被视为禅宗内部南北宗之争的参与者,这显然是未察二者实非一人之故。禅宗三祖僧璨终老于淮南......
-
〓 《离骚》的物哀意识略析——《离骚》之艺术特征新探
摘要:《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作者的政治理想,生命激情和悲悯思想所熔铸成的具有强烈审美意蕴的宏伟诗篇。但在其诗中能给人以最大审美感受的是融渗在诗歌中的物哀思想。《离骚》的物哀意识表现在:一、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岁月更替,人事易衰的宇宙时空恐惧感。二、作者感喟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君王......
-
〓 再论曹操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对于历史人物曹操,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2)“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对于当代有关曹操的某......
-
〓 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
作者简介:陈峰,男,1960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现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北宋历史上,在武将群体中长期存在着一支重要而核心的力量——潜邸出身将领,即君主称帝前身边的亲信和随从人员,可简称之潜邸亲随,或称......
-
〓 国学漫谈:《郑伯克段于鄢》之“鄢”
在新近出版的《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5—6页里,作者对这个春秋编号第一大案提出了质疑。书中附有地图并作解说。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位于新郑西北;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位于新郑东南。京、郑、鄢,刚好连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叔段从京逃到鄢,要路过新郑。这种逃亡路线,岂不怪异?难道段的本......
-
〓 牟宗三与康德哲学散论
一、“汤因比定律”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小城哥尼斯堡里,那位踽踽独行的智者,大概难以想到两百年后,会在远东一个弹丸蕞尔之地的小岛上,遭遇到他最深切的知己,康德的慧命,如此完整丰腴地再现于牟宗三身上,正是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异数。汤因比谈论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时,曾经表述过如下的定律:“文化辐射中各种成份的穿透力通常与这一成份的文......
-
〓 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
内容概述:国学概念及名词发微于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分流于马一浮、邓实等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在第28次院士会议主题演讲中提出: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梦溪研究员对余说则予以否认,他在百家百科讲坛之学者论坛开讲《国学和〈六艺之学〉》提出质疑说,如果“’国学&......
-
〓 画筌
绘事之传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为画诀,散在艺林。六法六长,颇闻要略。然人非其人,画难为画,师心踵习,迄无得焉。聊摅所见,辑以成篇,纤计小谈,俟夫知者(绘苑流传,大都高人韵士,写其胸中逸气,此言人与画合,真为定论)。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画家最重章法。清浑二语,通体段落,始两......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