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话诗人杨万里
编者按 宋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传统诗文高度成熟,话本小说、戏剧开始登上文学舞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对于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具有参考意义,本期三篇文章重点即聚焦于此。 1927年,胡适的《国语文学史》讲义稿出版。在这部讲义稿中,胡适指出“诗到南宋,方才把北宋诗‘做诗如说话’的趋势,完全表现出......
-
〓 汉字“三美”与园林美
汉字的神圣性以及汉字思维的诗意性、体悟性与审美性等特点,使汉字成为中华园林美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汉字是形、音、意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具有萧启宏《汉字世界》总结的“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所以,鲁迅先生称汉字形音意为“三美”。汉字首先是一个视觉符号,悦目是汉字独具的魅力。许慎《说文解字》所谈构字法中......
-
〓 由赵国兵器铭文谈到史书对李牧的记载
战国晚期的赵将李牧声名赫赫,戎马一生,曾为赵国御匈奴、抗秦军,最后却因谗言离间而被害,生平可用悲壮二字形容。汉初,赵人之后冯唐以父祖亲见亲闻的李牧故事讽喻汉文帝,用“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一句,激文帝赦免战功卓著的云中郡守魏尚,冯唐自己亦终得拜车骑都尉。可见李牧为赵将的事迹,在秦汉之际广为流传,其品格、才干为人所......
-
〓 郑玄《周礼注》与礼学体系的构建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献给朝廷即被雪藏于秘府中。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并将之著于《别录》《七略》。《周礼》在新莽时曾经立为博士,东汉时被废,但民间传习《周礼》之学者仍绵延不绝,如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张衡等人都曾......
-
〓 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材料多;二是出土《诗经》显示出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尤其是异文丰富;三是《诗》基于讽诵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缘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文本缺乏稳定性。他们认为,单个诗歌文本是理念和表达之“共享整体”的......
-
〓 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
关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笔者在《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两书的部分章节中,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以及“夏社不可迁”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期至晚期的王都。在时空问题之外,二里头遗址出土器物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二里头遗址乃夏朝王都说的佐证。一在......
-
〓 “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
-
〓 重读谢灵运与谢瞻《戏马台》诗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刘裕在彭城戏马台设宴,为辞官归隐的孔靖送行。谢灵运、谢瞻兄弟在席间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以下简称《戏马台》)诗,二诗都被收入《文选》卷二〇。 谢灵运诗: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饯宴光有孚,......
-
〓 《诗经》中“兔”的文学书写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很早就进入了周人的歌咏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意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250篇,占所有诗篇的82%,其中植物143种,动物109种。“兔”出现在5首诗中,“兔”字被提了13次。 《诗经》中的生物是周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周人丰富的感情和愿望,凝结着那......
-
〓 现实生活为中华诗词注入新活力
创新,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使命。百年新诗,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诗。胡适当年倡导“新诗革命”,就是认为旧体格律诗僵化、陈旧,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指出:“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但“新诗革命”只看到格律诗守旧的问题,没看到中华诗词里也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审美基因。当然,......
-
〓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经世致用是湘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与价值取向。战国时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
-
〓 字形+:晋代书札释文方法论略
晋代堪称法帖之渊薮,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一千多年来从未动摇。唐太宗尊王羲之为“书圣”,米芾名斋为“宝晋”,乾隆帝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三希”,即可见一斑。其中多是往来书札,周一良先生称之为“法帖之书札”,以影响最大的《宋拓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为代表;虽然以墨迹形式流传......
-
〓 旗袍审美意蕴刍议
旗袍服饰文化历经沧桑,由出现、繁荣到式微,再到现代改良旗袍,历经百年,从未间断。然而在历代名目繁多的文献中,却不曾见到“旗袍”这一名目。那么,对于“旗袍”从何时起,于何地,由何人命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民间一般认为“旗袍”是因“仿旗人之袍”而得名。事实上,满族与汉族女子的服饰界限在晚清时便已呈现出消融的趋势,......
-
〓 “光明”之喻:古代文论中的修身内涵
向往光明、厌离黑暗是人类文化的自觉。《周易·系辞》云包牺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张彦远谓其“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历代名画记·叙论》)。八卦可以通达神妙光明的德行,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火炬,均是类归万物、认识自然的工具。《周易·离·彖》曰:“离,丽也。日......
-
〓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活态传承到凝固态文本:周代礼乐文明的第一次转换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以“德”为核心内涵、“郁郁乎文哉”的中华......
-
〓 “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中国古代兵法的道德属性
人们常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兵书,严格地说,这个描述是不正确的,在《孙子兵法》面世之前,古代中国已有兵书,而且还不止一部。但是,这些兵书典籍,由于思想相对浅薄,内容多已过时,尤其是文字不够优雅,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散佚殆尽了,而《孙子兵法》则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兵书。明代茅元仪说......
-
〓 越南使臣的北使诗路
越南,周称越裳,秦为象郡,赵佗纳其入南越国版图,汉武帝于今越南中部与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设为安南都护府,宋开宝元年(968)丁部领建大瞿越国,古越南北属中国郡县时代结束。丁部领太平元年(970)即遣使如宋结好,开宝六年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据《大越史记全书》《大南实录》《殊域周咨录》《续资治通鉴》《明实......
-
〓 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
谈及中国经学史的书写,许多学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人──皮锡瑞。尽管中国经部文献异常丰富,但说到经学通史,却一直没有严格的系统著作。因此周予同看见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1927年)出版,顿感沮丧万分,埋怨中国学者不争气,特别批判皮锡瑞《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二书:“他们的作品竟这样地简略,如一篇论文......
-
〓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长征诗词的意境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淬炼信念铸造军魂的雄壮活剧,也是中共党史的重要节点和鲜活图谱。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诗情如潮逐浪高,挥动如椽大笔写下了诸多瑰丽诗篇。这些诗词境界宏阔、气势恢宏,是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并充满自信......
-
〓 给孩子讲故事,语言须“三化”
讲故事是激发孩子想象力、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乃至埋下文学种子的绝佳良策。给孩子讲故事想取得好效果,语言需要“三化”:直接引语的人物化、叙述语言的情感化、描述事物的拟声化。这三点切实可行,且效果明显,讲出的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直接引语的人物化 讲故事时,常替故事里的人物说话。为使语言生动,“拉住”孩子,须做到直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