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
-
〓 云梦郑家湖:见证秦汉大一统
【考古中国】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十大”)日前揭晓,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几乎是没有悬念地入选;而在此之前,这个项目还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即“六大”)。 郑家湖墓地考古工作公布了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有珍贵的木牍文本,有罕见的板画图像,还有大批精美绝伦的秦文化漆器,共同填补了许多......
-
〓 开山过海非常业——隐元禅师与中日文化交流
一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高度概括了黄檗文化的具体内涵,着重评价了隐元禅师在......
-
〓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思想方法层面上可以相互借鉴,助推学科的发展。数学尤其如此。 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历史可追溯得很久远,中国古代经典《易经》就渗透了数理思想,南宋蔡沈有“数之体著于形,数之用妙于理”之语,清代陈梦雷则以“有是理乃有是数,有......
-
〓 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中西史学比较的兴趣一直未有中断,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而西方学者也日益关注这两种史学传统的异同。1996年,晚年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先生在撰文比较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时指出,中国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是能够与西方的某些历史思维产生共鸣的。其后不久,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两......
-
〓 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考古学就肩负起重建被“古史辨”派打破的中国上古史的重任,百年来初心未改,以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提供实证。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程在与《禹贡》九州相当的辽阔地理范围内展开,经历了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裂变、撞击和熔合”三个阶段,孕育出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为其绵延不......
-
〓 三晋文化与法家起源
三晋是法家的发源地,因三晋否定礼,主张落实法治,以化解掉宗法制度所引发的弊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将法家分成了晋法家和齐法家。齐法家并不否定礼,主张:“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管子·枢言》)齐法家除了肯定礼,还强调:“上以礼神明。”(《管子·君臣下》)将礼的......
-
〓 清东北流人交游诗中的“真情”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里所说的“同”,指出了建安文学创作鲜明的群体性特点。而清代东北流人,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白山黑水,同样有着内在的“同”。他们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写下了动人心弦的诗歌。流放对文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文学创作而言,某......
-
〓 “残星数点晚唐诗”——论景徐周麟对晚唐诗歌的创作接受
五山文学是日本汉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汉诗创作以镰仓室町时代“五山十刹”的禅僧群体为主。以诗僧为主要创作群体的五山汉诗,与倡导“苦吟”、工于炼句的晚唐诗歌多有牵系,尤其随着五山后期社会动荡、禅林式微,诗僧心境与晚唐诗的衰飒习气亦相契合。景徐周麟(1440—1518),号宜竹、半隐,近江(滋贺县)人,著有《翰林葫芦集》......
-
〓 守望家园:清明节的传承密码
清明节成熟于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古书记载,因这一时节气清景明,故称“清明”。清明节有哪些特别之处? 相较于其他节日,清明节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是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唯有清明被列入了中国传统节日。这是纯属偶然,还是另有原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但无论如何,其地位都非同一般。 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 王子今:秦史考察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王朝。秦王朝执政短暂,公元前207年被民众武装暴动推翻。秦短促而亡,其失败,在后世长久的历史记忆中更多地被赋予政治教训的意义。然而人们回顾秦史时,往往也都会追溯到秦人从立国走向强盛的历程,对秦文化的品质和特色有所思考。许多学者就......
-
〓 月落乌啼是何时?——张继《枫桥夜泊》理惑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及普及读物中,皆与此同。虽读者对此诗交口称好,然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无定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色给它以准确的时间定位?二、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何来“江枫”之......
-
〓 当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成果与新特点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整理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导向正确、规划指导性强,在古籍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的顶层框架下,历经几代学人和出版人努力,继承和发展校勘、注释、汇编等传统古籍整理方式,完成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七全一海”、《古本戏曲丛刊》十集、《中华再造善本》正续编......
-
〓 法家为秦汉时代的法律世界贡献了什么
长期以来,受有关传统中国法的经典命题“法律儒家化”的影响,学者们一直将秦汉律视为有待于等级、伦理精神注入其间的“同一性行为规范”(瞿同祖语)。尽管目前学界倾向于主张,秦汉律不具有完整的典籍形态,可以不断追加,但商鞅变法在秦汉律发达史上发挥了奠基性作用似乎仍是一种广为认可的判断,承载着商鞅学派之主张的法家著作《商君书......
-
〓 李白笔下的处世与自处
众多的作家,虽有才情,但由于创作题材单一,因而成就终究有限。与此相反,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不仅才情过人,而且创作题材宽广,从多方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因而成就卓著。李白无疑是属于后一种的。从李白留下来的作品看,他创作的题材是宽广的。他既写个人的志向、抱负、游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也写国家的动乱,人民的悲苦;既把笔触伸向社会现......
-
〓 宋代乡约乡礼
“乡约乡礼”一词,首见于北宋中叶,其雏形可追溯至周代。“乡”是周代时设立的行政区域。以齐国的都邑建制为例,王宫之内居住的是大贵族和官吏,城外和郭内的地区统称为“乡”,乡下辖州、党、族、闾、比。每年正月,各级乡官都要召集乡民“读法”(宣读政令),引导乡民尊德向善,“读法”是“乡约”的最初表现形式。“乡约乡礼”代表着一种“......
-
〓 由出土秦律令重审“以法为教”
编者按 出土文献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文书与典籍的畛域之别使得制度与思想的相关性未得详尽阐发。本期选刊文章从出土简帛所见制度入手探讨法家思想,窥政务与经术之互动,以期有所发明。 秦律令受法家思想指导,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秦律令中是否有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和吸收,学界看法不一。例如,传统认为秦“纯任法术”,儒家的礼治与......
-
〓 中华成语的尚老意蕴
老,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说文解字》注为“言须发变白也”。“须发变白”是岁月沉淀的结果。在这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宝贵的家庭财富和社会财富。熟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有大量与老年相关的“涉老”成语,这些成语构建了老年群体积极健康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是千百......
-
〓 岑参诗歌与凉州馆驿
丝绸之路驿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见证。在唐代,丝路驿站既是军事防御、信息传递、物资往来的重要支撑,也是文人赴幕出使不可绕过的场所,文人对丝路驿站的题咏难以胜计,并借由驿路传诵流播。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堪称西域舆地实录,对西域驿站和馆舍着力写实刻画的,岑参也是第一人。从出土文献可知,岑参与西域馆驿关系密切。吐鲁......
-
〓 月下何来山水翠——刘禹锡《望洞庭》献疑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那么,此诗“可传颂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