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上)
编者按 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作者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区区万言,却是他几十年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无疑将为非遗学者和从业者指出前行的方向和方法。本刊将以上下两篇的形式,分两期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试图阐述它无可辩驳的独立性,......
-
〓 新兴程度副词“十足”试析
关于现代汉语的“十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形容词。1.成色纯,~的黄金。2.十分充足,~的理由。神气~,干劲~。”例如:(1)在演对手戏时,二人游刃有余,“笑果”都很十足。这里的“十足”是形容词,因为它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但是,我们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十足”充当状语的用例。......
-
〓 古籍选本的多重社会作用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既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见证,也是当时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博大精深,内容无比丰富。仅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即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另有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这虽被称为古来......
-
〓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
〓 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易传》讲......
-
〓 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一 ......
-
〓 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文人游艺的新变是建安游艺文学生......
-
〓 与时俱进的《急就篇》
《急就篇》又称《急就章》,是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一部字书。全书原三十一章,东汉人增加为三十四章。《汉书·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将《急就篇》的作者及编写时代等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 南宋的王应麟将《急就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终之以文学法理......
-
〓 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
上古时期的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粟(麦)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圈,稻作与粟(麦)作亚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支撑了东亚文化圈的内部大循环,持续稳定地推进农耕文明形态达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
-
〓 清代《大学》诠释的学术特质
缘于“其(王阳明)与朱子抵牾处,总在《大学》一书”,故《大学》遂成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以及“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这就将《大学》在理学史当中的肯綮地位提解出来。而在宋、元、明、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清代无疑是《大学》诠释史上大师云集,著述宏富,学派林立,新见纷呈,成就斐然的一代。其学术特质主要......
-
〓 语言景观与城市的互动
在城镇化建设中,公共领域的语言体系正处于发展、变化和完善的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景观,是出现在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等公共领域标牌上的语言文本。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延展,语言景观的概念和内涵也不断扩大,引申为现实环境中出现的所有语言实例,包括用于公共服务的语......
-
〓 制度、礼仪、音乐与文辞:乐府学的四个维度
本世纪以来,乐府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理论建设愈加自觉。治学方法也由传统学术之文献整理、集释笺注,推进到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综合型研究。近年来,乐府通史的书写颇受关注,但所面临的困难也客观存在。如何将综合研究落到实处,亟须我们认真思考。制度:乐府艺术的维系机制 乐府制度,包括历代乐府部门、职官、职能、乐人等的设置、......
-
〓 文学争鸣:元好问《雁丘辞》确是写情之作
不满足于字面的意思,在诗篇的字里行间,努力推求索解隐含的深义远旨,几乎是每一位批评家的天性。韦应物《滁州西涧》,谢枋得读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深义。苏轼《卜算子》,鲖阳居士读出贤人无助不安又爱君不忘的远旨。这样读诗不免招致穿凿附会、深文罗织的批评,然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似乎已经写入学者的基因,难以移改。在诸多题材中,......
-
〓 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中西史学比较的兴趣一直未有中断,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而西方学者也日益关注这两种史学传统的异同。1996年,晚年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先生在撰文比较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时指出,中国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是能够与西方的某些历史思维产生共鸣的。其后不久,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两......
-
〓 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
-
〓 在《诗》中发现诗:清代解《诗》学对古典诗学体系的拓展
《诗经》这部先秦典籍,古人既视之为“经”,又视之为“诗”,其在社会政治领域的文德教化和文化学术领域的诗学构建两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环绕在它头顶的“经”的光环过于耀眼,致使其“诗”的身份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闻一多《匡斋尺牍》中曾对此表达不满:“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的把它当文艺看呢!”经过漫长的......
-
〓 规范地名用字 赓续中华文化
编者按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并设专章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职责规范,提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地名,既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被称作是“人类......
-
〓 族际通婚:出土西夏文文献证实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间交流频繁,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往往交错杂居,来往频繁,相互帮助,亲密无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自然而然地发生相互通婚的深度交融现象。 对于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传统历史文献记载较多的是和亲和赐婚。这些族际婚姻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实......
-
〓 贾谊赋作性质再平议
贾谊赋作的性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威的文学史著述均予以明确的界定。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称:“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称:“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同样袁行霈主编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亦称《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
-
〓 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跨文体成就比较
对作家创作成就的界定,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这种界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完成的。文学史研究者将某位作家与他的前辈作家、同代作家及后代作家加以比较,从而确认他在创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这种比较范围虽然广泛,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定。它通常都是不同作家在同一文体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文体上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