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金刚飞天从浮雕上走下——龙门石窟舞乐图像的历史回响
从2020年国庆期间洛阳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复原25套古代装束而举办的“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到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馆13件隋代三彩乐舞俑的舞蹈《唐宫夜宴》;从依据宋代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而编创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央视“古韵新声·清明”特别节目中源出隋代画师展子虔《游春图》的舞蹈《游春......
-
〓 曹雪芹笔误了吗?——由咏白海棠诗的对偶句来理解“虚实对”
日前听一位知名作家、学者讲《红楼梦》及于“曹雪芹的诗学观”,在谈到林黛玉给香菱讲诗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使平仄虚实都不对,都使得的”,对其中“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表示不可解,希望得到探讨。其实这个问题已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著作《红楼小札》二十七节早已谈过,他认为林黛玉讲诗讲错了......
-
〓 欧阳修、陆游的植物学专著
中国古代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发展到两宋时期,逐渐从原来的知识门类中分离形成“鸟兽草木”之学。这与知识的分化与书籍的增多有关,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花卉谱录为代表的植物学专著大量涌现。梳理宋代的“草木”专书,至少可以得到41种这一领域的专著,并能从中发现欧阳修、陆游等士人在促进“草木”之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追求博物......
-
〓 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家认同不仅未遭削弱,反而日显重要,因为国家仍是国际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仍惯于用民族国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对于我国统一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
-
〓 江山之助的两重效应——张说岳州诗论析
开元二年(714),时任中书令的张说被贬相州,次年再贬岳州,从此他便进入创作生涯中的高产阶段。在贬谪造成的情感基础上,岳州山水对张说心态与创作产生了双重效应。下面将从两方面论述其岳州诗,一是异域风物与其悲戚心态、凄婉诗风的关系,二是幽奇景观对其游览动机与诗歌书写的影响。异域风物与心态、诗风 张说贬谪岳州后,“诗益......
-
〓 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立足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
-
〓 春节:从“中国时间”到“世界时刻”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持续拓展为全球共享的国际性节日,既是“中国时间”更是“世界时刻”。春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饱含着华夏儿女的团圆温情,承载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深化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相知友情。春节文化面向世界“走出去”,有效促进着文......
-
〓 语言论坛:走出两个误区,讲好汉字故事
在文字类型学上,汉字迥异于在世界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过汉字关”的问题,汉字也被认为是汉语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其中最具影响的两个论点分别是“汉字繁难论”和“汉字落后论”。这两个说法不仅在国外汉语学习者中流播甚广,甚至也得到一些国内学者和教师的附和。因此,有必要从......
-
〓 教师笔记:利尽苍生是语文
语言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最基本的能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其语言能力都是延至终身的。它“人人具足”,但并非“个个圆成”。人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的智商和情商都在语言能力中得到体现,它们分别与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这两种能力甚至决定人生的成败,如何用智慧点亮语言,如何用语言启发智慧,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在通晓各种情境......
-
〓 专家论坛: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传统礼仪伦理的当代更新转化 中国是拥有悠......
-
〓 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年中国考古学具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可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归纳为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考古学有着鲜明的历史学目标。中国考古学自始至终承担着强烈的历史学使命,这与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定位,或者同时作为历史学、人类......
-
〓 从无墙到无界:高校博物馆如何守正创新
“走进博物馆,我们往往会说,很久很久以前……然而走进这座博物馆却不一样,因为这是传媒博物馆,传媒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近了,我们通过传媒认识世界,又通过传媒来表达自己。”这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录制的解说视频片头,让观众跟着她的脚步探访藏在大学里的这座特别的博物馆。 说起高校与博物馆的历史关联可谓......
-
〓 《书经》成立的几个关键节点
今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此书汉以前单称《书》,汉代称《尚书》,宋以降称《书经》,是汇集古代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号令、贤臣嘉谋的记录(通过实录或追述的形式)编纂而成。《尚书》在儒家从“五经”到“十三经”的演进系统中始终有着重要地位。《书经》成立涉及《尚书》形成及其地位的确......
-
〓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
经先秦两汉的漫长发展,到了魏晋六朝,自然山水逐渐进入到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兼具物质性和人文性的审美对象,并深刻影响了文士的生活方式。在南朝时期,“山居”成为当时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与南方不断得到开发有关,也反映了南朝文人亲近自然山水、追求个性独立的审美观念的新变。 据史料记载,南朝百余年间,文人“山居”......
-
〓 高校推普大有可为
进入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仍然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首要任务,而民族地区、偏远农村地区是重点地区,要不断提高这两个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和普及质量,整体提高乡村民众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推广普及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在这项工作中,高校大有可为。 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普通话普及力度,关键在学校;学校普通话普......
-
〓 语言研究的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的兴衰起落决定着科研与学科的起落兴衰。中国语言研究的发展亦符合这一规律。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语言研究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中国的古代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是“汉字”而非“汉语”,由而生发出了“小学”(音韵、文字、训诂);从研究指向上来说是为了阐释经典,实用性明显。这是由中国的历......
-
〓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
〓 语言智能水平关乎国家语言能力
语言智能本来指人类在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语言能力,比如,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形象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飞跃发展,语言智能早已突破人类本身的界限,发展成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的语言智能,成为机器使用语言所产生的类似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一种语言能力。语言智能与语言能力的关......
-
〓 岑参诗歌与凉州馆驿
丝绸之路驿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见证。在唐代,丝路驿站既是军事防御、信息传递、物资往来的重要支撑,也是文人赴幕出使不可绕过的场所,文人对丝路驿站的题咏难以胜计,并借由驿路传诵流播。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堪称西域舆地实录,对西域驿站和馆舍着力写实刻画的,岑参也是第一人。从出土文献可知,岑参与西域馆驿关系密切。吐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