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喜马拉雅区域汉学发展之路
汉学(Sinology)又称“国际汉学”“海外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从狭义上来说,汉学主要关注以汉民族、汉语言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聚焦经学、史学、文章名物训诂,包含音韵、小学、天文、地理、版本、目录、校勘等学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汉文化学”“汉语言学”;......
-
〓 汉字形素组合的独有潜能
文字类型学是以文字符号所表征的语言单位作为比较基准的类型学分支。世界上的文字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音符文字和词符文字。音符文字具有表音或记音功能,其基本文字符号用于记录语言中的元音、辅音或音节;词符文字具有因义构形、形声合体的特点,其基本文字符号主要用于表示语言中的语素或词。音符文字和词符文字都能表征有声言语,因此它......
-
〓 中华文化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
-
〓 读史札记:“南郡守腾文书”所见秦法与秦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建立起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秦以其法治主义与实用主义精神,锐意进取,开创了崭新的天地;又以其苛法、暴政广受诟病。客观来说,秦法与秦政必定有其可取之处,才能助秦实现统一功业。保存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一道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的文......
-
〓 聊验天心语默间——张载诗歌的易学底色
张载之学,以《易》为宗,非独其思想可称为易学哲学,其流传于世的几十首诗作中也不乏浓厚的易学色彩——易学也是张载诗歌创作的重要“底色”。 “北宋五子”皆为易学大师,且都不乏与《周易》有关的诗作传世。广为流传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虽今被学者考证非“道学宗主”周敦颐所作,但恰与张载的一首“学易诗”相映成......
-
〓 焦循的史学与文学
在清代乾嘉学者中,焦循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在易学与经学领域名噪一时,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也有颇多建树。(一) 焦循的史学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其家乡,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上。嘉庆十一年,受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焦循开始承担《扬州图经》《扬州文萃》和《扬州府志》的编纂工作。面对这一颇为繁重的工作,......
-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至少在先秦时期还是这样。《诗经》、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亦可见《诗经》所有作品都可配乐......
-
〓 青海新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及其历史意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今年在青海南部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向世人展示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的事实,也反映了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边疆地区的历史。......
-
〓 利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收获颇丰——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王国维先生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二法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们利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新知叠见,收获颇丰。今择其要者,结合拙见,以作介绍。一 1976年12月,位于陕西省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
-
〓 由赵国兵器铭文谈到史书对李牧的记载
战国晚期的赵将李牧声名赫赫,戎马一生,曾为赵国御匈奴、抗秦军,最后却因谗言离间而被害,生平可用悲壮二字形容。汉初,赵人之后冯唐以父祖亲见亲闻的李牧故事讽喻汉文帝,用“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一句,激文帝赦免战功卓著的云中郡守魏尚,冯唐自己亦终得拜车骑都尉。可见李牧为赵将的事迹,在秦汉之际广为流传,其品格、才干为人所......
-
〓 安大简《诗经》在文本流传中的启示
图一 先秦古书因秦火焚之一炬,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窥见其真貌。但随着简帛古书的不断发现,我们试图沿循这一线索,“寻找回来的世界”(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以期更真实地复原古书。 安大简《诗经》就是近年来发现的简帛古书之一,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编号从1到117,中间缺失编号为18、19、56、57、58、60......
-
〓 见证时代 回归学术——简说皮锡瑞的经学史
谈及中国经学史的书写,许多学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人──皮锡瑞。尽管中国经部文献异常丰富,但说到经学通史,却一直没有严格的系统著作。因此周予同看见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1927年)出版,顿感沮丧万分,埋怨中国学者不争气,特别批判皮锡瑞《经学历史》、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二书:“他们的作品竟这样地简略,如一篇论文......
-
〓 “人人可译”时代到来,翻译如何兼顾本意与诗意
我们正处在一个翻译的时代。人人可译,借助拍照翻译、屏幕划词翻译、搜索引擎翻译等工具,不会外语的人可以轻松应对需要外语的场景;处处皆译,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护肤品等大都配有已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说明书,浏览的国际新闻大多也是编译过来的。翻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人可译、处处皆译的翻译质量如何?大量夹杂着英文......
-
〓 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西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一千多年来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中外交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国内部分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干线及众多分支将西藏与其他广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藏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其国际部分则从西藏腹地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尼......
-
〓 杨凝式《韭花帖》答谢人考略
杨凝式《韭花帖》为我国书法史上著名行书法帖,释读为:“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忉,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此帖多认为是写给友人的答谢书札,但短短65字措辞极尽谦卑,其中必有玄机。鄙意此帖乃杨凝式呈送后周武帝的......
-
〓 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
“史”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史”有四义:用如事,事业之意;任事者之称;用如使,令也;一期贞人名。史实为事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乳为史、吏、使等字。首先,史巫瞽不分,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由此萌芽。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
-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
-
〓 地名读音的多元选定
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因为特殊,所以地名一直是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常常会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个别县市地名的读音还要由国家民政部门会同有关专家来定夺。可见,地名读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正音问......
-
〓 古代气象科技怎样照进现实
2月3日是立春。从这天开始,新一年的春天拉开了序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实也是科学观测的结果——它是人们对气候、气象、星象等自然界现象长期综合观测后得出的结论。从世界范围和历史长河来看,气象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乃至文明,反映了世界各地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多样性认识。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显然形成了一个独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