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
关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笔者在《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两书的部分章节中,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以及“夏社不可迁”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期至晚期的王都。在时空问题之外,二里头遗址出土器物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二里头遗址乃夏朝王都说的佐证。一在......
-
〓 山水名胜与士人交游
流连山水、游览名胜,是古代士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山水名胜之游,既可以舒展身心、陶冶性情,更可以结交友人、增广见闻、彰显大志;同时,山水借士人之游而增其风姿,名胜因士人之览而富其内涵。 东晋南朝时期,“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江南山水成为士人寄情的对象。至隋唐时期,这种山水意识影响了整个文人世界,寻山问水,成为文人行......
-
〓 现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评《文史哲》公德私德问题的思想论战
公民道德水平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各种频发的恶性事件,如食品安全、医疗安全、豆腐渣工程等,无不暴露着当前中国的道德危机,以至有人发出了“互害型”社会的警告。这意味着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理论问题”,为此组织了......
-
〓 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易传》讲......
-
〓 “同治中兴”与经学学术
同治帝在位期间,晚清中国在长久积弱之后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复振,史称“同治中兴”。这段时间政治相对安定,经济有所恢复,外交获得喘息之机,新兴的军事工业开始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也体现出相当的活力。地方督抚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中央政府以恭亲王、文祥等为主,“中兴名臣”上下努力,使得古老文明于衰败至极的地步得以恢复和延续......
-
〓 体国经野:中国省制的由来与传承
省级政区既代表管理的行政范围,也彰显区域的发展特色,更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维系着你我的乡土认同。 《周礼》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故行政区划属于体国经野之道。行省制度从金末滥觞、元朝正式开始推行而延续至今,塑造了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与区域发展格局,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省......
-
〓 域外《尚书》学传播与流变
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之一,《尚书》不仅在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有重要价值,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尚书》流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管道。《尚书》东传与东亚文化圈的建构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的《四书》《五经》形塑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影响力。蕴......
-
〓 《通湖山摩崖石刻》与纪功刻石叙事转向
东汉边塞纪功刻石《通湖山摩崖石刻》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通湖山顶,地属汉代西北边境的凉州武威郡辖地。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发现,也有一些学者做过介绍,但因严重损毁导致文字漫漶,迄今未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其内容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通湖山摩崖石刻》的叙事体例 在为数不多的东汉边塞纪功刻石中,......
-
〓 关于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
〓 科学家书札的时空解读——以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友朋书札为例
“书牍者,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阔契者也。”书札,或作尺牍、书翰,是山海难平、路远迢迢的时代里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书札不仅是思想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学书法的艺术品。其中,科学家的书札不但记录了科学家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其学术观点从初见雏形到闻名遐迩的思想更迭,更为梳理学科发展历史查遗补漏,为佐证重要科学事件......
-
〓 旗袍审美意蕴刍议
旗袍服饰文化历经沧桑,由出现、繁荣到式微,再到现代改良旗袍,历经百年,从未间断。然而在历代名目繁多的文献中,却不曾见到“旗袍”这一名目。那么,对于“旗袍”从何时起,于何地,由何人命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民间一般认为“旗袍”是因“仿旗人之袍”而得名。事实上,满族与汉族女子的服饰界限在晚清时便已呈现出消融的趋势,......
-
〓 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
-
〓 “光明”之喻:古代文论中的修身内涵
向往光明、厌离黑暗是人类文化的自觉。《周易·系辞》云包牺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张彦远谓其“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历代名画记·叙论》)。八卦可以通达神妙光明的德行,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火炬,均是类归万物、认识自然的工具。《周易·离·彖》曰:“离,丽也。日......
-
〓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活态传承到凝固态文本:周代礼乐文明的第一次转换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以“德”为核心内涵、“郁郁乎文哉”的中华......
-
〓 人生短促,何以长存——《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在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经受风霜岁月洗礼后,沉淀为横纵古今、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正如钟嵘在《诗品》中发出感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击节称赞,“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胡应麟更是在《诗薮》......
-
〓 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超越中国的西方文明,使得中国人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悲叹。于是,为了寻求富强御辱之路,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器艺、制度直至思想文化及其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文明的契约论传统,本质上就是“重构”了人类社......
-
〓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以我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考古发现的龙纹为基础,梳理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
-
〓 汉武帝与西王母信仰
西汉武帝一朝,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经营西域。张骞受汉武帝之命而进行西域探险的直接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断其右臂,彻底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但大月氏新迁中亚,环境安乐,已无报胡之心。张骞虽没有达到外交目的,但留心西域风土人情,获得大量西域知识。《史记·大宛列传》记录张骞带回来的见闻,其中一则极为醒目:条枝在安息西数......
-
〓 “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中国古代兵法的道德属性
人们常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兵书,严格地说,这个描述是不正确的,在《孙子兵法》面世之前,古代中国已有兵书,而且还不止一部。但是,这些兵书典籍,由于思想相对浅薄,内容多已过时,尤其是文字不够优雅,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散佚殆尽了,而《孙子兵法》则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兵书。明代茅元仪说......
-
〓 献言新时代的古籍规划出版工作
建议建设一个国家级长远工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海量存储的云端文献资源库,集存中华五六千年历史文献,暂名“中国国家历史文献资源库”。4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为新时代的古籍工作开拓新境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且十分重要的贡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