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悌德:传统与现代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悌德与孝道往往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德行。关于孝道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与认同。在中国人看来,爱、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所当然应该做的。然而,“悌”作为一个德行,其内涵到底有哪些?为何可以与“孝”具有近乎同等的地位?其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今天它还有......
-
〓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格萨尔》的口语文化性质谈起
“中国无史诗”曾经是为众多中外学者接受的一个命题,但它同时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争议,反对该说法的学者认为,古代诗歌中一些主题严肃、风格崇高并凝聚了民族精神的作品同样属于“史诗”范畴。在以往的讨论中,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史诗”这一诞生于西方古典语境中的文类内涵的理解。不过,如果将注意力从“史诗”转向另一关键词“中国”,则......
-
〓 如何评价元代《诗经》学
自清人皮锡瑞定性元明为“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历史》),学术界一直公认元代是经学的衰落时期。在《诗经》学领域,则认为元代《诗》学“皆本《诗集传》,无多新说”(鲁洪生《诗经学概论》)“墨守朱子之诗”(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无成就可言。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元代《诗经》学,可能会得出大不相同的认识。因为正是在元代,朱熹《......
-
〓 王世贞首倡“四大奇书”说辨伪
“四大奇书”是小说领域中的一个常识性话题,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是长篇通俗小说的代表性著作。从当下读者和学界的认知来看,大多持王世贞首先提出了“四大奇书”之说,这主要源自李渔之论,他曾说道:“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
-
〓 从出土文献看汉《诗》分卷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毛诗》二十九卷”。但鲁、齐、韩三家《诗》具体如何分卷,《毛诗》多出的一卷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有争论。王引之认为鲁、齐、韩三家《诗》二十八卷分别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七十四篇为七卷,《大雅》三十一篇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合起来二十八卷。至于《毛诗......
-
〓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其中,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
-
〓 焦循的史学与文学
在清代乾嘉学者中,焦循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在易学与经学领域名噪一时,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也有颇多建树。(一) 焦循的史学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其家乡,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上。嘉庆十一年,受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焦循开始承担《扬州图经》《扬州文萃》和《扬州府志》的编纂工作。面对这一颇为繁重的工作,......
-
〓 古代的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一百多年来数千上万种文学史著作相继问世,代表了学界对于文学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孜孜追求。而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文学史亦在其中,并在先唐时期就确立了足以令当代继承和发展的书写范式。由汉至晋,文学自觉,史部独立,依托于历史书写者的视野和......
-
〓 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祭坛,可能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祭天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祭台,学者据古人“天圆地方”的......
-
〓 “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这是推进墨学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所不得不要去厘清的基础问题。近代以来的治墨学者,在实现墨学研究由“绝”转“显”、由“衰”转“兴”的同时,对墨学基本精神究竟为何,形成了一些或褒或贬的体认和见解。一般地说,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
-
〓 中古彝典 盛世华章——《大唐开元礼》的成书及特色
中国古代礼典以《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为基,后世也陆续有以五礼(吉、凶、嘉、宾、军)为名的制作。修成于开元二十年(732)的《大唐开元礼》(以下简称《开元礼》)150卷,是现今所见年代最早、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中古官修礼书。在其之前,已有两晋南北朝历代的五礼编修,隋唐以来,又有《开皇礼》《贞观礼》《显庆礼......
-
〓 走进金文世界 寻找法律起源
今年通过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被称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精神、深具中国特色”的法典。那么,中国传统法律究竟蕴藏哪些中国智慧,正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究、思辨、阐释与实践呢?此问的某部分解答可以在近日国家博物馆“宅兹......
-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
清初顺、康、雍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盛行,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有50多部,清代中期的作品则有10多部。道光和咸丰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只是偶尔有作品出现。纵观这些小说,在出版时大多都附有序跋。序跋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官员、文人、书商、寒士等,由此也决定了序跋中观点的多样性。他们要么探讨才子佳人小说的......
-
〓 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
-
〓 凿池而饮: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民生用水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生动写照,“宁可三日无油,不可一日无水”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水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水井始见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凿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的发展摆脱了傍河而居的限制。2021年,在山西阳泉发现了一口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九边形榫卯木构造相当罕见。然而受自然、技术条......
-
〓 早于孔子出现的儒者
儒者群体的诞生,甚至儒的概念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儒家学派的起源由来已久,并非等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振臂一呼就能够立马产生出来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者,但绝不是第一个儒者,孔子还不能是商周中国之儒的全部,或者,我们不能在孔子与早期儒者之间直接画等号。儒者队伍的形成,应该在孔子之前就已......
-
〓 “晋唐笔法”的审美趣味
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技法由三个部分构成:笔法、结体和章法。笔法是最基础的部分,往往会影响结体和章法,因此,从古至今,笔法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书法史的高峰在晋唐,此时名家辈出,人们把这个时期的经典笔法称为“晋唐笔法”。 宋以来的书法对晋唐古法更多是一种模仿性的传承,......
-
〓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
-
〓 淮盐与江淮盐商的文学及学术活动
以唐代地理言之,江淮盐商指生活在扬州广陵郡和楚州淮阴郡的盐商。两郡东临大海,生产俗称“淮盐”的海盐。唐代名臣李吉甫曾任淮南节度使,驻扬州。宋代姜夔《扬州慢》有“淮左名都”句,“淮左”指淮南,与“江左”指江南同义。“名都”指扬州。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刘晏以淮盐为“漕佣”(《旧唐书·食货志》),为后世重点征榷淮......
-
〓 小词之用,关乎人类的逻辑和理性
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存在诸如“并且”“或者”“并非”“如果”“所有”之类的“小词”(particles)。之所以称之为“小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而且因为被认为不指称什么东西,它们常常连“名”也算不上:既不属于“太阳”等所谓的“专名”,也不属于“红色”等所谓的“通名”。语法学家常常将它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