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的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一百多年来数千上万种文学史著作相继问世,代表了学界对于文学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孜孜追求。而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文学史亦在其中,并在先唐时期就确立了足以令当代继承和发展的书写范式。由汉至晋,文学自觉,史部独立,依托于历史书写者的视野和......
-
〓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
-
〓 “新文科”之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过引进新技术,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文科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文科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需要,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科”的融合一定要拿捏好“度”。如果过度融合,就又回到了中国传统的“混沌之学”,也就违背了“新文科”的旨趣;如果“就地打滚”则又将陷入重蹈覆辙的窠臼。201......
-
〓 读史札记: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公认的先进选才制度。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往往把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至今仍值得深入总结和借鉴。 其一,科举选才......
-
〓 郭说《百花王诗》源流与主旨探微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花。早在唐代,牡丹就获得“国色天香”之誉,被尊为“花王”。朝鲜半岛紧邻中国,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迟在南宋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游赏及题咏牡丹的风气,已为朝鲜士大夫文人所关注和仿效。比如朝鲜高丽时代李奎报(1168—1241年)曾与当时文人唱和创作牡丹诗多达百余首。这些诗总体上步趋......
-
〓 汉初的劝农诏及农事题材创作
重农桑务耕织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铸就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标识。《吕氏春秋·上农》引后稷之语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耕织为本的思想渗入到先民的精神深处,崇武尚法的秦在彰显其功德的《琅琊台刻石》里写道“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初的文景之治吸取秦亡历史......
-
〓 “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如何认识和把握墨家哲学的精义与根本?这是推进墨学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所不得不要去厘清的基础问题。近代以来的治墨学者,在实现墨学研究由“绝”转“显”、由“衰”转“兴”的同时,对墨学基本精神究竟为何,形成了一些或褒或贬的体认和见解。一般地说,学者多以“兼爱”作为墨家思想的旗帜与纲领,将“非攻”“天志”等其余诸论视作“兼爱......
-
〓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书同文、语同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追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前所未有地发展了最广大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权益,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
〓 法家思想的地域性、时代性与普遍性
法家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及法家思想,离不开对其兴起与发展的探讨。先秦法家思想之兴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同时,产生于特定时空背景中的法家思想,又长期参与中国古代政治实践,故又呈现出强烈的公共性与普遍性特征。讨论法家思想的上述特征,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政治文明,当不无裨益。法家思想的地......
-
〓 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天然纽带。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国民谚中多有家庭家教家风类谚语,它们语言通俗活泼,内容警策有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的家计文化 家庭生计是一个家庭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如何......
-
〓 三节合一话清明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
-
〓 谁成就了盛唐书法气象——兼议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
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是由繁复简——由篆向隶,又从章草向楷书进化,基础理论总是若隐若现,且须臾难离。初唐四家楷风严谨,李邕变右军笔法独树一帜,以至颜筋柳骨,书法成了盛唐气象重要标志,其中,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纵览唐代书史,难觅孙过庭、张怀瓘的踪影。孙过庭......
-
〓 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新乐府是唐人所作新的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新乐府辞列为最后一大类,共计11卷,429首,其社会功用,音乐属性都与其他类乐府诗不同,是很特别的一类,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关于新乐府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聚讼纷纭。新乐府的界定问题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
-
〓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
〓 经济全球化与明清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
由于气候、地理、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夏商以后,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和华北地区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唐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明清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次第展开,中国经济的重心又一次发生移动,即由内陆向沿海的东向转移。明清时期的这次经济重心转移,......
-
〓 重读谢灵运与谢瞻《戏马台》诗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刘裕在彭城戏马台设宴,为辞官归隐的孔靖送行。谢灵运、谢瞻兄弟在席间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以下简称《戏马台》)诗,二诗都被收入《文选》卷二〇。 谢灵运诗: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饯宴光有孚,......
-
〓 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易传》讲......
-
〓 易代之际的桃源图与题图诗
晋宋之交的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并诗》描绘了一个自在平等的理想世界,构筑了后世无数士人的精神原乡。桃花源这一题材也随之陆续延展到了绘画、书法、戏曲、小说等不同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桃源景观。与戏曲等相对晚出且娱乐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相比,桃源图的绘制显然历史更为悠久且更能体现士人情志。据笔者统计,传世桃源图逾200幅......
-
〓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在他后半生卖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渔,号笠翁,是清初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李渔自己说:“予生也贱,又罹奇穷。”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位戏剧和小说大家,他以戏曲小说为平生志业,声称:“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他是一位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不求科举荣身,专以卖......
-
〓 辑录汇编:文话理论品格的一种生成路径
辑录汇编是一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在我国传统典籍的成书过程中颇为常见。“作不如述,虽圣人犹择所从事,可以下学而昧诸?”(童槐《睿吾楼文话叙》)这样一种重视辑述的著书观念在古代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就历代文话的体例形态而言,辑录汇编式文话也是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文话诞生之初的宋代,辑录汇编式文话即已呈现出多样的种类,杂抄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