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赵国兵器铭文谈到史书对李牧的记载
战国晚期的赵将李牧声名赫赫,戎马一生,曾为赵国御匈奴、抗秦军,最后却因谗言离间而被害,生平可用悲壮二字形容。汉初,赵人之后冯唐以父祖亲见亲闻的李牧故事讽喻汉文帝,用“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一句,激文帝赦免战功卓著的云中郡守魏尚,冯唐自己亦终得拜车骑都尉。可见李牧为赵将的事迹,在秦汉之际广为流传,其品格、才干为人所......
-
〓 岳飞《满江红》的版本异文或改文
2023年春节贺岁档电影《满江红》中,三军复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直击灵魂,家......
-
〓 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
-
〓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读史札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论语·子路》)他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
〓 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每个民族都有道德语言,但不同民族的道德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大差异。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但目前我国伦理学界对此领域还很少展开深入系统研究,这是我国伦理学研究亟须弥补的重要课题。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
-
〓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这......
-
〓 山西民歌里的国风传统
“世界民歌看中国,中国民歌看山西,山西民歌看左权。”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百余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已经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达两万余首,有“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门类。流行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是山西民歌的一张响亮名片。 开花调因歌词的上句常用“××开花”起兴,用下句点题,故此得名。开......
-
〓 文学经典如何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成果丰硕、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其中就包括《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作为较早进入网络文艺领域改编的经典IP,在各大网络文学门户网站、视频平台均有《西游记》改编作品,改编类型也颇为齐全。从2000年开始,相关......
-
〓 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文人游艺的新变是建安游艺文学生......
-
〓 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把握诗歌作品中的古事今情,更准确地释义混合古今的文学境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学说,对当下的学界、学术与学人,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义宁陈氏在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时期进入同光胜流行列。陈宝箴18......
-
〓 稿本《如社词钞》价值考论
近代中国词坛涌现出多个词学社团。初期,影响较大的是上海沤社和天津的须社,然两大社团活动时间并不长,随后重新引领词坛的是活跃于南京的如社。如社不立社长,亦无社址,参加者有吴梅、廖恩焘、唐圭璋、汪东、陈匪石、乔大壮、林鹍翔、仇埰、蔡嵩云等。他们约定每月一集,轮流做东,按期上交社课,后来结集为《如社词钞》(民国二十五年刻......
-
〓 陈鼓应:庄子“齐物论”与中国文化精神之重建
2018年,我在接受澳门科技大学赵海霞女士访问时,谈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以及对中西文化、对老庄思想的基本认识。我的学术研究是从西方哲学起步的,从尼采到老庄,进而建构起自己的学术体系。我对西方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主体思想有着很大的距离感,对老庄思想却情有独钟,从1967年开始注解《老子》《庄子》至今,我研究老庄已有五十余年。......
-
〓 《隋书·经籍志》所见文献析出现象
作为文献著录和考证的一个常用术语,文献析出亦即从母文献中分析出子文献,二者单独别行并流传于世。这种文献学现象在训诂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洪范》之于《尚书》,《中庸》之于《礼记》,都是早期文献析出继而被单独作注的典型案例。两汉以来学术弥繁,文献析出于是更多,《隋志》往往著录之,其形态不拘一格,原因亦不尽相同,姚振宗《隋书经......
-
〓 清代地方治理中的公局
公局是清中后期在州县普遍设置,由士绅或委员管理、协助政府完成特定行政事务或办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机构。在州县地方治理中,既有的体制为以知县为中心,包括佐贰官、衙门“三班”“六房”吏役等在内的行政体制。这一治理体系在嘉庆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省政府末端行政机构的公局及其所辖乡绅层代之而起,开始......
-
〓 寿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编者按】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从多个角度介绍展示苏轼这位文化名人在历史上的风采。苏轼在生前身后受到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地位极高,由此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寿苏”,即纪念苏轼诞辰。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本文就从一件文物入手,抹去历史的尘埃,将这段往事重......
-
〓 王鍾陵:庄子学派“无为”观之发展
冯友兰说:“道家所说的‘无为’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一看法,不仅极为简单化,而且还相当不准确。然而,由于《新编》一书的影响,持此种观念者甚多。《庄子》一书由于篇幅大,有关“无为”观的内容相当丰富,但论者们却所知甚少;而庄子学派“无为”观的发展过程,更是历来不为人知。缘于此,故拙文特予申论。一《逍遥......
-
〓 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社会生活
【学术笔谈】 占卜是在某些思想(中国古代诸如天命、阴阳、五行等)影响下用种种方法预测未知事物的预测术。印刷术流行之前,能传下来的占卜书籍非常稀少,因此敦煌占卜文书就成为了解唐五代占卜书籍,以及时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占卜术以预测吉凶情况的重要资料。 敦煌占卜文书数量很多,按号计算有300余件,超过了儒家经典,可......
-
〓 国潮:雅韵美学的青春气息
时光荏苒,春光明媚。中华大地正悄然兴起一股国潮。 飘逸娴雅的汉服,衣袂曼舞于都市街头和小城古镇;韵致婉约的古风歌曲,飘荡于繁华街市与清雅茶屋;古雅时尚兼具的虚拟偶像洛天依,翩然现身央视晚会;尘封已久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盲盒潮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更是把中华文化与神州美景演绎成绚丽多姿的影像,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
-
〓 《十八学士图》辨析
宋徽宗酷嗜丹青,上行下效,宣和一朝臣工诸王,不乏善绘事者。有言宋钦宗亦工丹青之术,父子熏习,势所当然,人皆不以为忤。但翻检文献,所谓宋钦宗工绘事,证据仅有南宋赵彦卫所传之《十八学士图》一种而已,而此画实为伪作。 关于宋钦宗《十八学士图》,文献记载凡有两种,今皆已佚,一是钦宗仅题十八学士姓名的豫章本,二是钦宗绘图并......
-
〓 王世贞首倡“四大奇书”说辨伪
“四大奇书”是小说领域中的一个常识性话题,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是长篇通俗小说的代表性著作。从当下读者和学界的认知来看,大多持王世贞首先提出了“四大奇书”之说,这主要源自李渔之论,他曾说道:“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