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这......
-
〓 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文势”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文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它凸显了中国文章学的本土化特色,而很难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来比附或阐发。弄清“文势”之说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文章批评视角,从而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以“势”论文的缘起 魏晋时代的文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陆机的《文赋》等,都没有对......
-
〓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 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
-
〓 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目前有“生生不息”说、“融合”说;有以人喻义的“脐带”说、“乳娘”说;亦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等解释,不一而足。以上见解在文化功能论、文化象征论的框架中展开,既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识角度、学术立场、学科背景及认知层次的差异,也说明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
-
〓 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宋韵”是一个界定于宋代的文化美学概念,意在统括提挈两宋历史的本质,并区别于古代其他时代如唐代。 “韵”是中国艺术与美学最虚灵的关键词之一,对它做出准确的界定并非易事,往往被学界视为畏途。通常,“宋韵”概念之解释路径主要有历史描述和理学寻迹,也有作美学界定的,目前看来都不尽如人意。我们尝试综合历史、哲学和艺术三条......
-
〓 论《庄子》的以“大”为美
我们常说汉赋以“大”为美,事实上,以“大”为美从先秦就开始了。《山海经》所记英雄神话里,如女娲、夸父身上就有这种倾向;春秋时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四十五章》)等;战国时期庄子寓言则达到一个高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尤其精于历史、神话......
-
〓 “直出即是”——诗文创作的一种古典范式
古代诗文创作发达,亦有各种创作范式。在各种范式中,最著名、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是主张苦心孤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郑燮《词钞自序》)。然而,还有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范式,其反对精心酝酿构思,反对千番推敲、万般润色,反对苦心布置经营,总之,反对一......
-
〓 与时俱进的《急就篇》
《急就篇》又称《急就章》,是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一部字书。全书原三十一章,东汉人增加为三十四章。《汉书·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将《急就篇》的作者及编写时代等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 南宋的王应麟将《急就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终之以文学法理......
-
〓 给孩子讲故事,语言须“三化”
讲故事是激发孩子想象力、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乃至埋下文学种子的绝佳良策。给孩子讲故事想取得好效果,语言需要“三化”:直接引语的人物化、叙述语言的情感化、描述事物的拟声化。这三点切实可行,且效果明显,讲出的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直接引语的人物化 讲故事时,常替故事里的人物说话。为使语言生动,“拉住”孩子,须做到直接......
-
〓 《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
自清代以后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选本是《古文观止》,而南宋流行的则是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目前《古文关键》研究的热点是评点研究,实际上它透露了南宋古文的转型。说起古文的演变史,首先是中唐的转型,以韩柳古文运动为代表。它结束了骈文独尊的局面,提倡古文复兴。不过,它不仅是文体的革新,主要还是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中唐知识分子,希......
-
〓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的边塞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在统兵治边上才能卓著,而且在诗词文赋方面才华奇绝。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戎马倥偬之余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等边塞诗词,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
-
〓 更好担当纺织考古新使命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古不仅要解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问题。就纺织考古领域而言,我们的研究发展就是要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纺织文物及相关资料,揭示悠久的中华服饰文化,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发展。服饰是一个民族服......
-
〓 图式:四书学研究的“新面相”
图式诠释的理论特色 古人治学,“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为学问之必备,与“书”共同发挥应有之作用。“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用图说话可以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诠释方法和途径。历史地看,“图”的运用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形态多样,图像、图式、图表、图谱等均为其类,更宽泛去看,诸如箴铭、石刻、绘画、......
-
〓 “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根据不同比例的调配,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氤氲效果。水墨之浓淡决定了画面的层次,虽无多种颜色,亦呈现出多样的色阶变化。浓墨使山体浑厚苍劲,淡墨令水面澄澈透明,艺通大道,变化万千。水墨画通过化繁为简,以有限的笔墨,阐释出中国美学无穷的意境空间。 ......
-
〓 敦煌书仪所见的婚姻礼俗
【学术笔谈】 书仪最初只是教人写信的尺牍范本,但是由于涉及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就成为包罗万象的通俗礼书。敦煌发现的唐五代吉凶书仪范围最广,与社会生活关系也最密切。例如有着官方色彩的元和时期郑余庆领修《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斯6537背)就有“婚礼仪注第十四”的仪目,可知婚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书仪就婚姻而言......
-
〓 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读史札记】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一般印象中宋代农学却并不突出。通过全面的考察和比较研究,可知宋代农学集前代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大成,并首次对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发展阶段。准确认识宋代......
-
〓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自北宋开始,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苏轼的画像,不仅描摹他的相貌,而且具有承载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人风骨的图像学价值,并以此建构起了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
-
〓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美学层面探讨乡村文化的重建思路,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概括为“乡村美学建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遗产为乡村美学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东晋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以其《归园田居》五首等诗文,对中国传统乡村美学的主题和意象做了奠基性......
-
〓 易道与天文:文化蕴涵之探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天文学......
-
〓 庄子任漆园吏时做什么
庄子曾为“蒙漆园吏”,对此大家并不陌生。杨宽在《战国史》中指出:“这个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的漆园当是宋国政府所经营的,所谓‘漆园吏’当即管理漆园的官吏。”真的如此吗,漆园吏仅是一个漆园管理者吗? 在众多历史文献中,有一则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庄子任漆园吏时做什么颇具参考价值。它是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