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述思想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思想的产生、发展、延续,有无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的规律性?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
-
〓 几对古代亲属称谓指称对象的演变
在古代,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的先人早有认识。《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君臣关系、等级关系、礼仪制度的建立都是由此而生的。血缘宗亲关......
-
〓 作为“经”的《诗经》——从《毛诗传笺》谈汉代《诗经》诠释
学生常问:儒家何以兴盛?我回答:“有经学教材,是儒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经学,即儒家学派在经典的诠释中,注入了自己的学说、思想,为己所用的学问。 我以《毛诗传笺》中的《郑风·风雨》为例来说明之:“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
-
〓 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成为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与肇始于乾嘉学派的诸子学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近代开始,梁启超等人便将二者视为“清代学术”的不同阶段,直至当下,学术界一直侧重强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事实上,......
-
〓 权威辞书的规范作用
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一项是编纂、修订《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等语文辞书。这些辞书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胡乔木同志曾指出:“没有词典,对汉语的基本单位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等于说汉语......
-
〓 语言研究的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的兴衰起落决定着科研与学科的起落兴衰。中国语言研究的发展亦符合这一规律。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语言研究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中国的古代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是“汉字”而非“汉语”,由而生发出了“小学”(音韵、文字、训诂);从研究指向上来说是为了阐释经典,实用性明显。这是由中国的历......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
〓 为什么上大学
今年高考前夕,一段高三学生的演讲火遍全网,特别是其中一句“我就是一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更是引起巨大争议。对其同情、维护者有之,围攻、反对者亦有之。我无意加入这场争论,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倒是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为什么要上大学?按照那位同学的说法,上大学是为了“改命”——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也是中......
-
〓 经师、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又字石户,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从此,他们被举世公认为清初“三大儒”。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一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
-
〓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我国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县,湖南洞口县、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肃崆峒山、山东崆峒岛、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等。在众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读音出现了异读现象,如洪洞的“洞”读tóng,洞口的“洞”读dòng,崆峒山的“峒”读tóng,峒中的“峒”则读dòng。何以出现此种差异?这还......
-
〓 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
“史”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史”有四义:用如事,事业之意;任事者之称;用如使,令也;一期贞人名。史实为事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乳为史、吏、使等字。首先,史巫瞽不分,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由此萌芽。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
-
〓 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祭坛,可能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祭天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祭台,学者据古人“天圆地方”的......
-
〓 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历史学八个二级学科(包括世界史和考古学......
-
〓 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一“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
〓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
唐代以后,有一批文人极具古人情结,如李白之于司马相如,苏轼之于陶渊明等。考察明代诗歌,不难发现,大部分诗人喜追步杜甫,李梦阳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推崇少陵,而且有强烈的杜甫情结。李梦阳在弘治中至正德间,力主复古,积极提倡向盛唐诗学习,尤其尊崇杜甫。在创作上,他积极主张从杜诗中汲取养料。此外,还曾选批过杜诗,周采泉《杜集书......
-
〓 孟浩然代表作里的“张丞相”到底是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740)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残卷)截取其前四句,题“洞庭湖作”,不署作者。宋蜀本《孟浩然集》题“临洞庭”。《文苑英华》卷二五○、卷三二○孟浩然名下并见收录,题“望洞庭湖上......
-
〓 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几个问题
说唱文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间记忆和民族心理。百年来说唱文艺文献整理和资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就整理思想而言,应该追求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独立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应该说,说唱研究从昔日的开创到今天的深化,纵向来看的话,研究成果不可谓不显著,研究进展不可谓不迅猛。但我们也应......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中国跨入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此相遇。从晚清到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历经跌宕起伏而又高歌猛进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现代化的推进与文化需要,凝结为一个需要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