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以我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考古发现的龙纹为基础,梳理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
-
〓 朱光潜人学思想视域下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路径
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朱光潜晚年以维柯和马克思美学研究为突破口对自己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充分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与人生理想的高度统一:美或者审美活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呈现为相互交融、彼此碰撞的动态过程;人亦如此,也是在如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生样态中自......
-
〓 浩瀚星空下的凝思——谈谈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仰望星空,是我们人类个体自幼至长都有的一种习惯:透过缀满天际的璀璨群星,仿佛可以洞悉那支配宇宙人生的奥秘。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基因问题,同仰望星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通处,目的同样是着眼于把握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中华文化基因关涉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或民族群体共同记忆等多方面。这个问题诚然由于涉及史前时代、原始时代和多民族......
-
〓 墓道里的文学幽光
地处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因其在丝绸之路咽喉要冲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不仅保存了诸如汉晋简牍、敦煌遗书和黑水城文书等大宗中古至近古的文献资料,而且还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镇墓文、衣物疏和买地券等丧葬文书。这些中古时期的文字资料有着多方面的文献价值,近年来,学界利用它们进行宗教信仰、丧葬风俗......
-
〓 中国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一般认为,文学史意识的产生,始自欧洲,随后是日本,日本系受欧洲影响而生;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乃问世于19世纪末的欧洲(德国),继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史。对此,学界一般无异议。但港台学者黄维梁等曾提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笔者认为,这一......
-
〓 从《六经》到《四书》——宋代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立
如果从学术形态原始意义而言,儒学最初有三种形态:六经之学、诸子之学、传记之学。“六经”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政典文献,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讲学记录,传记是历代儒家学者对六经的传述阐发。六经、诸子、传记区别明显,不仅文献形态不同,学术地位也有极大差别。一般而言,六经地位最高、时间最早,传记地位次之,诸子地......
-
〓 呵护汉字 传承文明
世界文字类型丰富多样,或古老,或年轻,或自源,或他源,其中汉字无疑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之一。汉字是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
-
〓 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
-
〓 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考古学就肩负起重建被“古史辨”派打破的中国上古史的重任,百年来初心未改,以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提供实证。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程在与《禹贡》九州相当的辽阔地理范围内展开,经历了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裂变、撞击和熔合”三个阶段,孕育出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为其绵延不......
-
〓 清东北流人交游诗中的“真情”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里所说的“同”,指出了建安文学创作鲜明的群体性特点。而清代东北流人,因各种原因被流放到白山黑水,同样有着内在的“同”。他们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写下了动人心弦的诗歌。流放对文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文学创作而言,某......
-
〓 《桃花扇》主题的主与辅
孔尚任(1648—1718)所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事实上其主题又绝非如此简单。《桃花扇》具有爱情、历史、节义三重主题,其中又包含主与辅的关系。诚如剧中人所言,“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入道》);“情根爱胎,何时消败”(《逃难》)。在杨文骢别有用心另有他图地撮合之下,李香君与......
-
〓 汉字文化热的喜与忧
编者按近日,湖南卫视《神奇的汉字》落下帷幕,掀起了关于汉字文化的又一次热潮。节目中的问题,比如“抬杠与哪个节日有关?”“以下哪个词牌名出自诗词,一剪梅、破阵子、清平乐?”,因知识性强又趣味横生,引起热议。从2013年兴起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2016、2017年推出的《汉字解密》《汉字风云会》,再到近两......
-
〓 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为全面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
-
〓 清代地方治理中的公局
公局是清中后期在州县普遍设置,由士绅或委员管理、协助政府完成特定行政事务或办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机构。在州县地方治理中,既有的体制为以知县为中心,包括佐贰官、衙门“三班”“六房”吏役等在内的行政体制。这一治理体系在嘉庆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省政府末端行政机构的公局及其所辖乡绅层代之而起,开始......
-
〓 读史札记: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公认的先进选才制度。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往往把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至今仍值得深入总结和借鉴。 其一,科举选才......
-
〓 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阶段,进攻性武器主要有矛、戈和镞,因镞的数量比较多,就成为考察这一时期军事实力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镞的形式演变发展和数量变化,一窥三四千年前早期中国主要文明体的战斗能力。镞:从狩......
-
〓 殷商古文字对中华传统思维的塑造和影响
图一 【读史札记】 《光明日报》史学版近日刊发袁广阔《商代前期:中国步入成熟文字时代》一文指出,近年来,郑州商城、小双桥、洹北商城等早商都城遗址不断发现骨刻文字、金文、朱书文和陶文等早期文字遗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该文颇具启发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文字从殷商时代发展成熟以来,传承至今仍然......
-
〓 “晋唐笔法”的审美趣味
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技法由三个部分构成:笔法、结体和章法。笔法是最基础的部分,往往会影响结体和章法,因此,从古至今,笔法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书法史的高峰在晋唐,此时名家辈出,人们把这个时期的经典笔法称为“晋唐笔法”。 宋以来的书法对晋唐古法更多是一种模仿性的传承,......
-
〓 书面语与口语的源与流——文与言判 雅俗殊形
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它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身体器官的进化、神经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中,面对不同的交际内容、目的、对象、场合、方式,语言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特点的表达形式。言在文先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语言起源于“以声音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