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落乌啼是何时?——张继《枫桥夜泊》理惑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及普及读物中,皆与此同。虽读者对此诗交口称好,然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无定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色给它以准确的时间定位?二、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何来“江枫”之......
-
〓 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
-
〓 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文子思想简议
涡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身后,率先将老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文子。据传他姓辛,号计然,生卒年不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并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关于文子的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略。至于文子是何地人,史籍亦无明确记载。据学者考证,文子当为陈蔡一带人,也即城......
-
〓 观万水千流 写自在之心——浅谈中国画画水理法
【学人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是中国画永恒的母题。中国山水画中的延绵群山皆有法度,“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山体的远近大小,为我们明辨出严格的主次结构。山如此,水亦然。《荀子·宥坐》中,孔子以水描述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宋代杨士贤绘《赤壁图》,明代陈洪绶画《黄流巨津图》,都为抒己怀。《道德经》......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游动不居的女儿国
一女儿国传说是华夏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水周之”条:“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周犹绕也。”郭注表明,晋代以前浴水而孕之说早已流行。在传说的早期版本中,女儿国......
-
〓 审美意识迁移与独见共识互转——苏轼贬《文选》而扬陶潜之断想
作为陶渊明的“铁杆粉丝”,苏轼对陶氏及其作品可谓推崇备至,故萧统所编《文选》仅录陶作9首,自然引起其极大不满:“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观《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又由于苏轼......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
〓 甲骨学史带来的启示
如果从1899年对甲骨文的确认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过去123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甲骨学史也走过了光辉曲折的历程。中国古代以30年为一世,123年就是四世有余;而如果按父子之间平均相差25年为一代来计,123年就接近五代。四世五代学者接力承传,在甲骨学史上留下了丰硕成果。 新近出版的......
-
〓 白银认知与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
自明代始,白银因其币值稳定、易于携带等特点,被作为货币广泛流通。学界围绕明代白银问题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明清白银大量使用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中,大众白银知识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如法国学者福柯“知识权力论”阐释的那样,知识与权力是共生共谋关系。就货币而论,拥有相关知识的人就有权力并能获取相应利......
-
〓 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
-
〓 科学家书札的时空解读——以地质学先驱章鸿钊友朋书札为例
“书牍者,所以通情愫,商学术,传见闻,道阔契者也。”书札,或作尺牍、书翰,是山海难平、路远迢迢的时代里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书札不仅是思想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学书法的艺术品。其中,科学家的书札不但记录了科学家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其学术观点从初见雏形到闻名遐迩的思想更迭,更为梳理学科发展历史查遗补漏,为佐证重要科学事件......
-
〓 专家论坛: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
美学命题是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论资源。对于现今的文艺批评,美学命题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的功能。文艺批评不应该是随意褒贬,而应有正确、深厚的美学理论作为基础和标准,很多命题在其中能够起到切中要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作出这样的论述:“......
-
〓 山西民歌里的国风传统
“世界民歌看中国,中国民歌看山西,山西民歌看左权。”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百余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已经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达两万余首,有“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门类。流行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是山西民歌的一张响亮名片。 开花调因歌词的上句常用“××开花”起兴,用下句点题,故此得名。开......
-
〓 给孩子讲故事,语言须“三化”
讲故事是激发孩子想象力、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乃至埋下文学种子的绝佳良策。给孩子讲故事想取得好效果,语言需要“三化”:直接引语的人物化、叙述语言的情感化、描述事物的拟声化。这三点切实可行,且效果明显,讲出的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直接引语的人物化 讲故事时,常替故事里的人物说话。为使语言生动,“拉住”孩子,须做到直接......
-
〓 目录学:古籍工作的基础
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工作,如影印、校点、辑佚、注释、今译、索引以及版本鉴定等,都离不开目录学。对于目录学理论方法及其功用,近代以来的学者一直在不停探索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是指导未来古籍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文件。为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 “冲击—回应”视野下的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对五四时期出现的全盘反传统思潮的一种反弹和回应。正确理解现代新儒学的缘起、理论特质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冲击—回应”的视野下对五四时期反传统思潮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是在“古今中西”的纠缠下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重建问题的。面对西学强势来袭,他们的回应之道是将现代化等于西化,而......
-
〓 “冬吃萝卜夏吃姜”——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两千多年前的养生智慧。古为今用,便衍生出诸多应时应季的保健之法,渗透到日常起居的细节当中。作为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都可在二十四节气中直接反映出来。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
-
〓 国潮:雅韵美学的青春气息
时光荏苒,春光明媚。中华大地正悄然兴起一股国潮。 飘逸娴雅的汉服,衣袂曼舞于都市街头和小城古镇;韵致婉约的古风歌曲,飘荡于繁华街市与清雅茶屋;古雅时尚兼具的虚拟偶像洛天依,翩然现身央视晚会;尘封已久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盲盒潮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更是把中华文化与神州美景演绎成绚丽多姿的影像,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