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记》中五帝及禹的世系考辨
内容提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禹的世系,司马迁的主要根据就是《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今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但是这两篇中关于五帝和禹的世系问题很大,漏洞很多。其中黄帝、帝喾、帝舜实际上是一人的分化,其所记五帝已经不可靠;另外的一些人名如蟜极、敬康、句芒、穷蝉等,多是从古籍中截......
-
〓 沧海桑田曾见证蕴华含英到如今——文物智慧略说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卷放映中的胶片,那么最能让我们短暂倒带、回望过去时光的应该就是文物了。文物,既是漫漫时间长河中遗留下来蕴含人类智慧的珍珠,又是勾连两个时代唤起今人真挚情感的桥梁。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而文物却能让我们悠游五千年,感悟人与人之间丰富情感,纵横九万里,体味九州风物四方民俗。......
-
〓 《论语》“不有祝鮀之佞”章本义辨析
【内容摘要】孔子“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语历来解说纷纭,本文从语法、社会背景、人之常情等几个方面辨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对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句做出全新的诠释。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关 键 词】祝鮀之佞;宋朝之美;难免今之世【作者简介】毕宝魁,(1952-),男,辽宁铁岭人,研究......
-
〓 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语汇,是大学培养专业人才、探索高深知识、进行社会服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一所大学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价值认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实事求是”……这些承载着办学理想与价值追求的经典校训,不仅为一代代高......
-
〓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内容摘要:《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二十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主题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主旨转移,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以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现代电影强加某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使命。关键词:《画皮》;本质主义;意义转换作者简介:段......
-
〓 左右天子为大忠——兼论寇准在澶渊之盟前后的作为
简介:本文为作者的君臣关系系列研究之三,之一的《“圣相”李沆》已刊于《文史》第52辑,之二的《“平世之良相”王旦》已刊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研讨会论文集》。包括本文在内,以上文章的日文版,均收录于《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东京汲古书院2001年版)。另外,本文亦为2004年“澶渊之盟一......
-
〓 词学理论研究与信息科技
一、 前言現代資訊科技發達,對人類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古籍數字化,則使我國的學術研究,起了重大的變化。用模數轉換器將複雜多變的資訊,轉換為可以量度的數字和資料,建立適當的數字化模型,再轉變為一系列二進位碼,引入電腦內部統一處理,這個便是數字化的過程。數字化通常將連續變化的輸入,如圖畫的線條或聲音信號,轉化為一串分離......
-
〓 静坐:修身养德自省增慧
“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
-
〓 官书和私记:尤应重视的文字史料
历史一去不返,今人要了解过去,只能依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遗迹以及口头传说等,这些可统称为史料。可以说,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尤应高度重视。这里专就文字史料略加阐述。随着历史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由政治史拓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字史料的......
-
〓 专家论坛:朱子学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南宋时期,朱熹在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开展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朱子学派,其影响遍及东南诸省。此时,朱熹的《四书集注》被钦定为科举的教科书和考试的标准答案,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上升为官方哲学,成为近古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朱子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成......
-
〓 天水换新天,古史见新颜——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学术贡献述略
漆侠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在50余年的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他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尤其是在辽宋夏金史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视野广阔,造诣精深,著述宏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堪称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史学大家,也......
-
〓 秦讳“正”为“端”始于二世元年说
作者简介:张小锋,历史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关于秦讳,学者已做过较多的研究,但仍存在着歧异和模糊之处。笔者拟以出土简牍资料为中心,并结合传世文献,对此做一探讨。不妥之处,祈望方家学者指正。对于秦讳,目前学界大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秦讳楚为荆、讳正为端、讳胡为夷;另一种则认为,秦并......
-
〓 鲍照美文 殊以动俗——纪念中古大诗人鲍照逝世1550周年
鲍照这种眼光向下、虚心学习的态度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当时就有一位曾经当过一阵子和尚的诗人汤惠休(休上人)同鲍照一起努力学习民歌,大写通俗的抒情诗,产生过很大影响,这就是《诗品·下》里说的“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以动俗。”这样的“美文”在齐梁时代大行其道,终于发展为风靡全国的宫......
-
〓 玄学思潮与魏晋诗坛关系的动态考察
作者简介:陈道贵(1962-),安徽合肥人。1998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魏晋玄学思潮对其时诗歌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已成为古今绝大多数论者的共识。而当论及具体问题,如玄言诗起源、玄学思潮影响诗歌创作的途径与表现等,则不乏仁智之见,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故本文拟对玄学思潮......
-
〓 论元代道教与文人画审美精神
一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开创了元代以文人画革新院体画风气的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
-
〓 文化交流: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清道光时的出口瓷器最早标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的世界地图(约绘于1542年)写有阿拉伯文的长沙窑瓷器 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像“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那样来审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世界历史的话,那么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最引人注目的人类活动之一。这条海上航线从公元前200年开始出现之后,不仅没有被无数个翻天覆地......
-
〓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
-
〓 《礼记》中的服饰史料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儒家经典著作,乃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相当于《仪礼》的“易传”,据说为西汉戴圣所编纂。戴圣,字次君,礼学博士,生平不详,曾任九江太守。《礼记》有《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经解》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
-
〓 虞万里:七朝石经的价值
儒家文化继承夏商周三代礼仪文明与人文精神的精华,并予以总结、发展和体系化,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集中体现在《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十三经文本中,这些经典从口头传授到书于竹帛,镌之石碑,转抄于纸卷,刊刻于棃枣,传之于今。 儒家石经指镌刻在石碑上的经典。自东汉以还,......
-
〓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内容提要: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笔者在此提出了“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并且认为,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当然,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