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一、《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汉代以来流传的《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下经》二篇,另一部分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彖》、《象》等十篇,历来称为十翼,现在......
-
〓 三国叙事的流变与迷思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严格说来不是一个朝代,只是夹在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如果从黄巾作乱算起,其开端应定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但是从诸镇纷争到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名义上东汉朝廷仍还存在,一直延续到献帝延康元年(220)。所以,史学界通常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作为这一时期的起点,并以280年东吴......
-
〓 朱自清的朗诵诗理论——以《论雅俗共赏》为中心
在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浪潮中,对朗诵诗的创作、研究与接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学史风景。朱自清以其高度自觉的文学史意识与知识分子情怀,为朗诵诗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表现出了一种既洞悉又抗拒的姿态,从而彰显了他独特的学术品格。他关于朗诵诗的理论成果大都收在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出版的文集《论雅俗共赏》中。具体来说,就......
-
〓 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论析
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慈善观念。儒家的慈善“仁爱”观念经孔门后学,特别是孟子等人阐发,到汉朝时已逐渐被世人接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汉代士人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原始儒学的实践性格使他们在践行慈善事业上毫不逊色,当代学人更多关......
-
〓 国学漫谈:孤桐意象的嬗变
梧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多次嬗变。特别是孤桐意象,更是经历了由祥瑞、美好到孤独、悲苦再到怀才不遇、清高、孤直、刚毅的嬗变历程。此外,《禹贡》所载“峄阳孤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作为文学母题,孤桐意象由此延伸到乐声特质领域,由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
-
〓 吴根友:儒商新论
“儒商”一词,起源何时,暂无确切考证。大体言之,晚明社会出现“富贾何负宏儒”的商儒关系新论,儒商的观念则大约因之而起。儒家思想史上,人们往往将子贡视为儒商的典型代表,而范蠡、计然也被视为儒商。当代中国人对于“商”的价值认识再次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人们有感于商人逐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呼唤有道德、......
-
〓 一笔重要的思想资源——略谈传统文论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意义
当代的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基于当下的社会生活,着眼于未来的文化理想。然而,文化积淀于民族的心灵深处,具有历史的绵延性,因此如何接续传统,对之进行必要的扬弃,使之有益于当代,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就文学理论来说,在近现代的思想转型中,传统文论一直处于附庸的、被阐释的地位,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
-
〓 汉魏封授周边民族及政权首领的武官体制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有一套专门封授周边民族部落及其政权首领的官爵名号制度,它是一种通过爵位和职官的封授来对周边民族部落实施差异化管理的制度设计。从文献和官印、碑刻等资料来看,中原王朝封授给周边民族首领和藩属国官员们的职位主要有爵位体系和职官体系。对外臣爵位的封授始自先秦,而完善于西汉。职官的外封(由于其与中原......
-
〓 新版《审音表》公布后:我们如何读古诗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 颜梅华绘【语文笔谈】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野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新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望作为新的国家规范颁布实施。笔者作为审音......
-
〓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乡村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空间,研究古代乡村社会如何运转,是理解传统社会基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民众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于唐代的乡村研究,学界注意力相对集中于乡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对于乡村社会内部“权力网络”的关注仍显不足。本文力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变迁、运作模式、节点建置等角度对唐代......
-
〓 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
《潭渡黄氏族谱》明清徽州地区素以“文献之邦”著称,保存有“数以万计的文书,数以千计的家谱和数以百计的方志”。其中,文书是推动徽学兴起的重要支撑材料,而数以千计的家谱资料正成为推动徽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的文献宝库。明清徽州家谱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是由其独特性和重要价值决定的。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其一,明清徽州家谱体例完......
-
〓 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技艺(techne)、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两种揭示真理的方式同海德格尔的um-zu,um-willen指引关联的对应,并展示了制作(poiesis)和实践行动(praxis)同此在生存的密切关系,这些都表明海德格尔思想有着深刻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
-
〓 国学漫谈:“袭常”的世界意义
有效地寻找渗透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国古代文化因子,是我们文化强国战役的重大任务,而这一重大文化因子就是“袭常”美德。 “袭常”就是因循常则而行动,因循行为的起码条件是以外在他者为第一思考的对象,具备对外在他者的敬畏心理,从而尊重他者,其源泉在“常”。“常”的内涵有两点:一、“常”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常则,不是人认......
-
〓 匠思巧构的七宝楼台——说吴文英词
以叙事上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感性修辞上背弃惯见习知的传统理性,而注重一己之见的现代观,分析梦窗词,并缘此拆碎七宝楼台“不成片断”(1)的定论,自是叶嘉莹先生的慧眼独识。它犹如一缕清新的和风,拂进古老的词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没有叶先生的启迪,也不会有我的那篇以现代眼光辨析清真词的拙作(2)。沿叶先生所指引,步入乍读来......
-
〓 试论温、韦词的“隔”与“不隔”
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词人,其词风格整体上相似,但也存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景、情、辞三个层面的“隔”与“不隔”上。通过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我们不仅能很好地来把握温韦词的异同,对于现代中外的一些文学现象也能做出合理之说明。关键词:隔;不隔;情;景;辞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词人,其词风格基本相同。在“......
-
〓 充分发挥历史学作为“有用之学”的社会功能
自从人猿相揖,人类走进文明的门槛,就有了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重视,几乎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常识。人们之所以要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说道,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所以各不相同,一个最鲜明的原因,是他们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历史(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历史的盛宴》第135......
-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所以,对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和传承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展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
-
〓 杨珍:顺治朝后宫的特征
中国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后宫生活历来被视为宫闱秘事,官修史籍记载甚少。考察皇帝的后宫生活,可以使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了解皇帝及其后宫成员鲜为人知的一面,对于认识“家国一体”的宫廷政治与文化或有裨益。 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他6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18年(1643—1661)。......
-
〓 专家论坛: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
清学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著述繁多,先后涌现出明清“文艺复兴说”“早期启蒙说”“内在理路说”等重要研究范式,堪为显学。不过,对于乾嘉学术多数人要么评价消极,要么一笔带过甚至视而不见,乾嘉儒学有学术而无思想,是儒学发展史的一种倒退,几成学界定见。事实上,清代中期儒学在“琢磨程朱,光复孔孟”(陈确语)的旗帜下,无论是“由......
-
〓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在法国的流播及学术特征
法国汉学在西方汉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法国的中国学者李思纯曾言:“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当代法国汉学家戴密微(Demieville,Paul)干脆就说“西方的汉学是由法国人创立的”[1]法国汉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始于十七世纪后期的在华传教士,经过“传教士时段”和“专业汉学”等历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