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记》之“乐”音义辨
今传本《礼记》有《乐记》一篇,尽管人们对于其成书于何时有不同意见,但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对于礼乐文化尤其是乐文化的看法,却是大家的共识。这点只要通读《论语》,看看荀子的《乐论》,就不难明白。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一传统文献的时候,首先便碰到一个问题:《乐记》之“乐”该读何音释何义呢?人们也许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乐记》之......
-
〓 魏晋清谈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魏晋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近代以来始转向文化研究,并在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之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键词:魏晋清谈;研究;述评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
-
〓 顾农:《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
一般都说吴敬梓(1701~1754)在他的《儒林外史》一书中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无情地批判八股文,是伟大的写实主义巨著。而认真阅读原书,却不难看到作者并不反对科举制度,只是指出这个制度在实行中有许多弊端。他看出了当时儒林(知识界)中有相当一批人太不像话,非但不成其为社会精英,其素质更已低落到一般水平线之下,所以要......
-
〓 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
摘要: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典故的运用使得其部分作品语义晦涩,寄意曲折,甚至成为诗谜。历来有不少人考证义山诗中典故的年代、事件、人物,试图强解诗谜,其中不少颇有穿凿附会之弊。本文立足于典故,试从典故本身艺术面貌挖掘义山诗的艺术特点,希望能找到它们传诵千古的原因。主题词:李商隐;用典;隐幽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
-
〓 以仁人求仁政,以德行求德教
编者按 在上期,我们探讨了“重民爱民,万事根本”的思想理念。有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认同之后,又如何能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古人所倡反身内求、自我升华的实现路径,不失为一种启示与提点。 中国的政治文化,自古坚守的就是从“内圣”到“外王”的内外贯通之路。内圣无方,则......
-
〓 国学博士论坛:“新民”与“亲民”
邓国元,男,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王阳明善恶思想研究》。博士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丁为祥 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 胡治洪 复旦大学教授 吴 震 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经典的不断诠释。朱熹、王阳明、梁启超和徐复观在《大学》“新民”与“亲民”上......
-
〓 严复:西学家?中学家?
一直以来,严复都被视为西学家。梁启超赞誉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作为西学家,严复对西学的介绍、宣传和翻译引起了社会轰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问题的关键是,宣传西学是否证明严复的思想以西学为价值旨归,与中学无关?笔者以为,从严复宣传、介绍西学的初衷和......
-
〓 家书:历史与亲情的交响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家书,经过通俗的翻译和明星的朗读,把听众拉回到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里行间的人伦亲情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温暖如初。穿越两千年的家书战国末期,秦......
-
〓 深化接受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编者按接受美学东传以来,中国学界步趋者众,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类文学接受学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开拓,特别是缺乏独特的理论建树,不少研究出现套路化、同质化、简单化的流弊。为此,我们特约请几位在接受学领域探索多年的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高见。陈文忠教授是国内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先行者......
-
〓 汉代文化生态的不同面
四川渠县赵家村汉阙西汉长信宫灯汉代的文化生态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累朝积淀而成的。东汉著名史家班固曾总结西汉的文化生态为:“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 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从汉武帝到汉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浓郁的文风和学风,政府起到......
-
〓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简介
该数据库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的“汉字情报研究中心”(2008年4月后改称“东亚人文情报学研究中心”)在2001年发动,参加者有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的东洋学情报研究中心。至2008年5月,加入数据库的主要是全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和地方政府的公立图书馆次之,财团法人的私立图书馆较少,计55个,目前录入......
-
〓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对历史的八点启示
李伯谦一贯认为,考古学不是坐而论道,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所以,他总结了为当下和未来服务的八点启示:1.文明模式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发展结果。在距今6000年至4300年这一时段,中华大地许多地方都开始了由基本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向不平等的国家社会的过渡。由于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不同,在向文明......
-
〓 解决史学的公众本位问题公众史学:与公众相关联的史学体系
推动史学普及,使史学走向公众,一直是史学界思考的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公共史学。这种公共史学是指在公共领域应用的实用史学,主要涉及三大领域:博物馆、历史遗址、历史剧制作等与史学关系密切的领域;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定等公共领域;家族、公司等私人领域。美国公共史学其实仍是史家本位,强调史学的应用服务,目的是在......
-
〓 “足本”《浮生六记》的作者问题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17年1月2日第5版发表的关于《浮生六记》的专题文章,对“足本”后“二记”的作者问题有所涉及,本文借此再作申论。杨引传在苏州护龙街旧书肆中发现沈复《浮生六记》手稿的时间,最晚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此时就已经是“六记已缺其二”了。然而此后不久,杨引传的妹夫王韬从地方文献中发现此前有人见过......
-
〓 对策建议: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传播策略
CFP文化多元共存是当下世界的基本样态。应该看到,文化多元共存是走出冷战思维之后世界和平交往的进步,更是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为了在世界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各个国家都努力探索,运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扩大本国的文化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
-
〓 从“煌煌上帝”到“真命天子”:秦皇汉武的皇权之治
自古以来,秦皇汉武经常被相提并论,他们同样雄才大略、功勋卓著,却遭遇了迥然相异的历史命运: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王朝速兴速亡,享国仅仅十四年余,而在汉武帝时期奠定坚实基础的汉王朝却绵延四百余年。这一鲜明对照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驱使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有关秦汉皇权政治的若干问题。日本著名学者西嶋定生在其论作《皇帝支配の成立......
-
〓 论女娲神话的流变
内容摘要:神话在文明时代经由不同意识的加工而衍生不同的意象。女娲神话在秦汉公共政治意识玩味中生成了具有补天和造人功能的“圣王”形象;在唐宋诗性玩味中,结合“寒士体验”又生成表征私人化情怀的“顽石”意象,成为《红楼梦》贾宝玉的性情基础。从圣王故事到顽石意象,显示了女娲神话之意义由公共政治领域向私人情感领域的流转,在神话流......
-
〓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内容摘要:《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二十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主题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主旨转移,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以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现代电影强加某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使命。关键词:《画皮》;本质主义;意义转换作者简介:段......
-
〓 杨珍:顺治朝后宫的特征
中国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后宫生活历来被视为宫闱秘事,官修史籍记载甚少。考察皇帝的后宫生活,可以使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了解皇帝及其后宫成员鲜为人知的一面,对于认识“家国一体”的宫廷政治与文化或有裨益。 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他6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18年(1643—1661)。......
-
〓 “重金收买”与“离间计”在秦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讨论秦朝统一大业的完成,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如:既可以从长时段的角度来讨论,就是汉初政论家贾谊开创的视角,注意“奋六世之余烈”的延续性,也可以从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后的局势入手展开探论;既可以从战略布局的宏观层面、也可以从战术运用的操作层面来展开研究。本文讨论问题的时段,设定于秦王政吞并六国的攻坚战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