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罗贯中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然而,长期以来,对罗贯中的研究却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别的不说,光是他的籍贯问题就是一个——久悬不决的疑案明清两代,有关罗贯中生平的记载寥寥可数,而对其籍贯的说法却彼此抵牾。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1.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见于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
-
〓 国学漫谈:“袭常”的世界意义
有效地寻找渗透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国古代文化因子,是我们文化强国战役的重大任务,而这一重大文化因子就是“袭常”美德。 “袭常”就是因循常则而行动,因循行为的起码条件是以外在他者为第一思考的对象,具备对外在他者的敬畏心理,从而尊重他者,其源泉在“常”。“常”的内涵有两点:一、“常”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常则,不是人认......
-
〓 官书和私记:尤应重视的文字史料
历史一去不返,今人要了解过去,只能依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遗迹以及口头传说等,这些可统称为史料。可以说,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尤应高度重视。这里专就文字史料略加阐述。随着历史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由政治史拓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字史料的......
-
〓 天水换新天,古史见新颜——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学术贡献述略
漆侠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在50余年的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他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尤其是在辽宋夏金史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视野广阔,造诣精深,著述宏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堪称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史学大家,也......
-
〓 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伏羲女娲壁画敦煌写卷《诗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 一 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可以发现每一......
-
〓 陈虎:倒影回声话屈原
又到端午节。看罢杨雨新著《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清癯飘逸的风雨夜行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永恒而坚定地走着。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屈原是一个常说常新、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无数的读者和学者,被屈原那神奇瑰丽的文字所征服,被他深厚而浪漫的内心情感所感动,试图深......
-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所以,对文化遗产的还原保护和传承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而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展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
-
〓 二千年中外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中,涉及佛学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仅专题论述,初步统计就有24篇之多。我们以此不得不追寻,是什么因由使得寅老如此钟情佛学,以及佛学研究在义宁之学中究竟居于何种位置。他对释家之“判教”,可以归结到一点,即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所说的:“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
-
〓 曾国藩与《淮南子》
在曾国藩一生的学问研究中,程朱理学始终占据中心地位,是其安身立命、从政治军的思想根本所在,但同时道家思想对曾国藩精神世界的实际作用也十分重要。曾国藩生平对道家学说有过深入研习,《淮南子》即是其一。曾国藩熟稔《淮南子》的思想文本,对书中的十三篇内容都有直接论及,这占到全书篇章的一多半。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战国时代,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创设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促进各派融合、发展,培育、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声,学术大师的摇篮;它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前空往劫 ......
-
〓 敦煌学翻译: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
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该国的独特文化魅力,还取决于发达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重要媒介,是国际文化互动、交融的直接推动力。质言之,语言交换或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效度。而敦煌学所特有的“国际身份”,使得相关文献、著述的翻译工作在这一环节尤显重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
-
〓 学苑论衡:以笔代剑以学术报国史学对抗战的独特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一场殊死较量。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史学界同社会各界一样积极行动起来,以笔代剑、以学术报国,用史学著述为抗战大业服务。抗战时期,无论哪个史学流派,只要是爱国的,都在抗战的大旗下汇集,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抗战时期的史学有着颇为独特的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和史......
-
〓 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从“水镜先生”司马......
-
〓 清:玄学语境中的美
“清”,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清”其所指涉的中国美学经验在学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地厘清和敞开。 玄学美学中的“清”源于道家。老子云:“天得一以清”(《道德经·三十九》),指天因“得一”而清,也就是天得了道而显得清澈澄明。《庄子集释·天地》(卷五):“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其后疏曰:“......
-
〓 顾农:略谈四书五经
按照传统的书籍分类法,传世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最重要的是经部,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研究这些经典的学问称为“经学”,从事经学有成并能指导生徒的学者则称“经师”,都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尊敬。经部书中又以“五经”和“四书”最为基本,这里洋溢着儒家先贤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智慧,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例如下列三点就......
-
〓 文艺新视界:强调中国戏曲美学的必要性
戏曲与西方舞台艺术在演绎故事、创造人物、传达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共同点,但在审美风范和表现方式上又有很大差异,如果对戏曲的审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戏曲美在哪里,好在何处中华文化是戏曲审美风范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失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戏曲艺术边缘化的根本原因重新发现、重新阐释、系统......
-
〓 “弘诗教以新吾民”——略论梁启超的《诗》学研究
一梁启超虽无治《诗》的专书,但他的著作和与友人论学的书信中有相当多的地方对《诗经》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论述和研究,其中有些观点比较独到,今天看来,仍旧颇能启迪后人。梁启超认为《诗经》有文学的、应用的、作为古代史料的三种读法。读法(视角)不同,所得也不同。他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上述三种“《诗经》读法”作了系统阐述。......
-
〓 谭家健:印度尼西亚骈文举隅
编者按谭家健先生是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的老作者。1957年9月7日和15日,《文学遗产》连续刊载谭先生的文章:《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共计15000余字。算起来,这已是59年前的事情了。新年伊始,我们欣喜地收到已经80岁的谭先生写就的这篇新作。这是多么好的新年礼物。就让我们将它作为2016年《文学遗产》的开篇之作吧......
-
〓 畲族民歌与畲族文化
畲族对歌会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人自称“山哈”,“山子”“山地人”,意思是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口较少,散居在闽东、浙南、皖东南、赣东、黔东南、粤东、湘东南等地的山腰和坡地,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胡适说:“过去种种,上......
-
〓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内容摘要: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关键词:宋诗;理学;禅学;说理宋儒多严毅,甚至流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