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
导论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运用诗歌来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
-
〓 略说《论语》的基本特征——以“宰予昼寝”章为例
本文的主旨,在于以《公冶长篇》的“宰予昼寝”章为例,对《论语》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儒家的基本特征,作一简要的阐明。这对学好儒家,学好《论语》,无疑是有重要帮助的。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 面向世界的儒学:第二次启蒙
近代西方第一次启蒙运动摆脱了神学,解放了自我,抬高了理性,因而促进了科学与民主,推动了世界现代化事业。同时,信仰和道德被贬抑,资本释放了贪欲,自我成为新的上帝,理性成为双刃剑,人沦落为金钱、权力、野心的奴隶。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而利益集团仍然迷恋弱肉强食和斗争哲学,世界很不太平,面临诸多危险。因此有识......
-
〓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路
内容摘要: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
-
〓 历史透视:国外近代地图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一国地图绘制的精细和地图学的发达,是国家进步和民族自信的表现。国民不知边界四维则不知开拓进取,政府不明“版籍”“图册”则不明守土保民之责任所在。一国“版籍”“图册”的丰富和完备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其粗疏和散失则标志着国之衰亡。而追求天文地理的精细图示,可以促进一国实学的发展,培养国民科学、严谨、务实的学风。一......
-
〓 “焚书坑儒”再议
编者按 近日有文章指出,“焚书坑儒”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焚书”实为秦始皇“课改”,只是国家进行了一场教学课本改革,收焚了“天下”所藏之“《诗》《书》、百家语”这些过时的不适用的教学课本。在由此引发的探讨和热议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比较清醒的立足科学求实精神的观点和建议。恰如专家所言,历史研究最重要的......
-
〓 孔门学规——《论语》首章新解
我先下一个判定:《论语》首章,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乃孔门学规,因为它所包蕴之理是全部孔门儒学思考的根基与前提,旨趣与目的。 正如“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内”之于柏拉图学园的意义。此章当为孔子晚年所说,或许还是其晚年反复道及之语,列为......
-
〓 姜白石与合肥情诗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
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享年六十七岁。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在姜......
-
〓 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传统的文学吟诵,呈现三大特征:按照不同文体自身的要求吟诵,文有文的规则,诗有诗的规律,读法本来就是依据不同文体特点和实用要求来确定的;调由心生,表达心声流露真情的“言”是“文学”吟诵的依凭,它要求依字行腔,按义体情,声情一体,抵制过度的“乐音”化和单纯迎合美听的倾向;重视文学吟诵原本的“教化”与审美的功用,尤其......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五)
2015·9——2015·1、东洋史研究第74卷第2号时间:2015年9月出版单位:京都:东洋史研究会内容简介:【论说】北周侍卫考——游牧官制との关系をめぐって(会田大辅)河西と代北——九世纪前半の唐北边藩鎭と游牧兵(村井恭子)直睿思殿と承受官——北宋末の宦官官职(藤本猛)首都の地位を夺われた南京——『洪武京城图志』研......
-
〓 唐代经济研究三题
内容摘要:本文由“越人娶织妇”辨、唐后期苏州城市人口考和唐代南粮北调考三部分组成。作者对原始材料和传统观点作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关键词:越人娶织妇;苏州城市人口;南粮北调一、“越人娶织妇”辨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越人娶织妇》条载:初,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
-
〓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从历史教材到大多数戊戌维新的研究成果、工具书,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近代史读物和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
-
〓 卢明玉:晚清救国语境下的妇女解放言论
《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 书影女学报 内忧外患频仍的晚清,救国强国成为时代主题,官僚政客、仁人志士乃至来华西人,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种种见仁见智的方法和观点。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逐渐走向高涨的阶段。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似乎总喜欢将中西方女子地位、女俗、女学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女子问题的关......
-
〓 学者论坛:论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
-
〓 镜·灯·路——论美的神圣性
美的神圣性是对人而言的。在西方,最初提到美的神圣性的是将人比作“小宇宙”的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说:“凡是期望灵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寻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又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美的神圣性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如果人没有一颗“善”的心灵,就不存在美的神圣性问题,也就没有......
-
〓 莫砺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存
在中华先民的生活中,对诗意的追求是最显著的民族特征之一。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虽说它不一定真是产生尧舜时代,但它在先秦时代早已深入人心,且绝非仅为儒家一派所独自信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之言曰“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
-
〓 《画皮》的传播与意义转换
内容摘要:《画皮》从清代妻妾对比意味,到二十世纪善恶斗争主题,再到08年陈嘉上浪漫传奇式演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传播流程,其主题意义也相应发生着转换。那么对电影改编中所发生的主旨转移,应从文学传播角度做动态理解,以避免从本质主义思路对现代电影强加某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使命。关键词:《画皮》;本质主义;意义转换作者简介:段......
-
〓 一代鸿儒
忘忧草(一)千里的古蜀道,应该是中国最难走的道路。刘炫怎么也想不到他会从这峭壁上开出来的古蜀道上走过——一介书生,披枷戴锁,千里跋涉。然而这个书生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是有隋一朝最大的知识分子,天下闻名的经学大师。屈辱已经受尽!委屈已经尝尽!尊严已经丧尽!现在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孔子说:“士志于道。”孟子说:......
-
〓 林黛玉不喜“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其根本原因在于陆游部分诗作中表露出平滑浅易,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议论矛盾等弊端,这与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达自己的诗词创作观,即力主典雅蕴藉之美,“不以词害意”,推崇盛唐诗歌的思想倾向,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曹雪芹诗词创作观的......
-
〓 “鸡”:字里面有学问
《说文解字》:“鸡, 知时畜也。”《玉篇》也说:“鸡, 知时鸟。” 古代农耕社会, 寻常百姓家没有计时器, 也许正是鸡能啼晨给农家带来方便的缘故, 鸡才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鸡,鸟纲,锥科家禽。远在游猎时代,鸡就和人生活在一起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鸡”字就有十种以上的写法。图1、图2似鸡侧视状,图3为鸡正立而头朝左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