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帝本纪》的文化功能
《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我国政治史、民族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通过实地考察,对传闻“五帝”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反映了卓著的史学眼光与时代意识。《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
-
〓 月光下的天人哲思——中秋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中秋是月节,是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的节日。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秋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熔铸着中华儿女的魂。从祭月到赏月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
-
〓 “道”:一直在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及的“八事”中,第一便是“须言之有物”,关于“物”,他又解释说:“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此文发表后旋即得到了钱玄同的呼应,钱玄同在《通信》一文中不惜运用“谬......
-
〓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由许多的民族(或称为种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历史来看,不能不承认,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汉族文化曾经对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也汲取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成就。汉族和......
-
〓 国学博士论坛:“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男,中山大学哲学系2014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逍遥之境与吊诡之言——基于悖论或矛盾的庄子哲学研究》。 博士导师:中山大学教授 陈少明 通讯评委:南京大学教授 颜世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 奚 庄子(约前370-286)与孟子(约前372-289)皆战国中期人,......
-
〓 特别关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次令......
-
〓 视觉性的古典镜像——新世纪诗歌的传统文化意蕴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为中国当代诗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遗留下众多经典化的意象原型和“托物言志”的抒情经验,这些直接启发了当代诗人回眸传统、重铸诗魂的艺术灵感。新世纪以降,诗人自觉回归民族文化的诗学殿堂,从古典文化体系中“借火”,频繁地遣用、调配古意盎然的物象入诗,勾连起现......
-
〓 经史才之薮泽也——黄宗羲的经学思想
内容提要:黄宗羲宗承王阳明,曾师从刘蕺山,但在很多方面他超出了师承的范围,其经学思想就是一例。黄宗羲在主持甬上讲经会、讲授蕺山之学的过程中,阐发了自己的经学思想。其中,有很多见解属创见性的观点,诸如把经书客体化、对象化,作为整体来研读,否决理学对经义的独占,批评义理阐释的功利主义,强调经学的事功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在......
-
〓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小说类型。《阅微草堂笔记》代表着笔记小说这种体式最古的小说类型,《聊斋志异》可视为唐代产生的传奇小说的流变,而《红楼梦》则是宋元以降兴起的白话小说的代表。清代读者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同置于书案,反映出中国传统小说体系的独特性。笔记......
-
〓 国学漫谈: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问题提出了两个概念,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第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第二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就民族当下的存身根据而言;所谓“命脉”,是就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命续延的意义而言......
-
〓 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
【摘要】《尚书》这部最为古老的经典,其文本的流传、文字的训释均存在极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审慎从事。本文认为对于《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由于可以据为信史的资料十分缺乏,在整理和研究中必须信守“阙疑”的原则。从文献资料和《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中,本文作者认为《古文尚书》不伪于两汉之际的刘歆,也不伪于东晋......
-
〓 读史札记:18世纪中国被忽视的忧患意识
《乾隆南巡图卷》(局部) 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特别是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出现的“全盛”局面,无论是在疆域版图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统治能力、文化繁荣程度上,都远远超越前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奇迹,正如时人所谓“轹古凌今,遘史册罕逢之盛世”(于敏中:《素余堂集》卷25,《贺平定西域表》)。而......
-
〓 二十世纪历史地理研究索引简编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1、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年第11期。2、谭其骧《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载《文汇报》1991年1月6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辑。3、谭其骧《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历史地理》第10辑(1992年)。4、侯仁之《中国沿革......
-
〓 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
一近年来,探讨东方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世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近几百年来,西方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西方文化因而也就在世界上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东方国家大多处于落后、贫弱的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
-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
-
〓 中国封建制度略考
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准绳,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是作如此分段的:夏、商、周为奴隶制社会;自秦始皇始到清朝止为封建制社会。这种分法,以我看来,是无视中国的史实,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装进中国的历史框架去。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制度作一简略考察,期以能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何......
-
〓 夜市经济: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
图为明代绘画《海内奇观·杭州北关夜市图》。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万历时期杭州武林门外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的夜市景象。 日入为夜,买卖之所为市。夜市与“日市”相对,是指从黄昏到黎明时间段的商品劳务交易活动。秦汉以来的古代中国社会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就城市商业和市场而言,市场是封闭性的,日......
-
〓 国学博士论坛:隋代巡狩五岳礼钩沉
牛敬飞,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2012年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五岳祭祀演变考论》。 博士导师:清华大学教授 秦 晖 通讯评委: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 中华书局编审 陈 虎 开皇九年(589年),隋平南朝,朝野请封禅,文帝弗许。六年后,以晋王杨广为代表,朝廷再起封......
-
〓 日本学者眼中的屈原及楚辞
楚辞文献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七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大日本古文书》卷一《写书杂用帖》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从卷数上看,此处所谓《离骚》,当即《楚辞》。“天平二年”为公元730年,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
-
〓 阮元的经世实学思想刍议
宋明学术空疏,清人崇尚实学。一般以为,顾炎武首开清代实学之端,他振臂一呼,“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与人书三》),对后来学人影响甚大。阮元则以为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揅经室集·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因而推毛奇龄为清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