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编五代史平话》
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
《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梁史》、《汉史》都缺下卷。采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讲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相替的局面。这部书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暴政、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起义的偏见、诬蔑。书中对黄巢、刘知远、郭威、石敬瑭等历史人物发迹的故事,采撷了许多民间的传说佚闻,文笔生动活泼,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另外,书中对历代帝王的兴废,都有独特的议论,如说黄帝是“厮杀头脑”,成汤、周武王是“以臣杀君”,刘邦诛杀功臣韩信、彭越、陈,后来三人托生曹操、孙权、刘备,分了汉代的天下等。这些说法,既有说书人的标新炫奇,也反映了轮回报应的观点。
此书在元明以来藏书家的藏目中都未见著录。1901年曹元忠得于杭州张敦伯家,董康影印出版后才为世人所知。此后,有商务印书馆1925年标点排印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分段标点本。
今有: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2、《梁公九谏》
宋代话本小说。不题撰人,共一卷,约3000字。卷首载《唐相梁公庙碑》,为范仲淹作于贬官晋阳之时,当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之后。
小说叙述唐朝宰相狄仁杰九次劝諌武则天的故事。狄仁杰在唐睿宗时封为梁国公,故称“梁公九谏”。小说内容多取材自史料,文字朴拙,俚俗口语相间。《梁公九谏》属于我国早期的讲史话本,一般认为现存的《梁公九谏》是从张仁亶或郭元振的《九谏书》嫁接增饰而来。因为张、郭二人与狄仁杰虽然同为唐代才兼文武的一代名相,但由于唐宋以来狄仁杰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更为崇高,故民间艺人将张、郭二人的《九谏书》移植到他们所敬慕的狄梁公身上。
《梁公九谏》有士礼居刻本,源出赐书楼藏旧抄本,共一卷。今有:《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全书三卷,17段。小说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宗教传播故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今存宋元刻本两种:一为大字本,题《新雕三藏法师取经记》,分三卷,每一卷缺第一至三则,第二卷全缺。此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罗振玉曾据以影印,收入《吉石庵丛书》初集。一为巾箱本,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凡十七节,中卷第七节结尾及第八节前半部分亦缺,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题款。此本原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大仓喜七郎,1916年罗振玉亦据以影印。
今有:李时人,蔡镜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7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4、《京本通俗小说》
原书不知何人所编,有人认为是宋元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古书。卷数、篇数均不详。现存十卷九篇话本小说,是缪荃孙在1915年刊印的。据缪氏跋语称,该书是他发现的元人写本,其中《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冯玉梅团圆》6篇见于《警世通言》;《错斩崔宁》一篇见于《醒世恒言》。其中《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错斩崔宁》3篇,冯梦龙曾说是宋人小说。另外还有《定山三怪》一回“破碎太甚”,《金主亮荒淫》两卷“过于秽亵”,因此未刻。但不少研究者都表示怀疑,或认为是明人所编,或认为出于伪造。文字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基本相同,似即据以纂辑。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人情。不但对小说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有相当重要的语言、民俗研究价值,可视为一部优秀的小说话本选集。其中《碾玉观音》和《错斩崔宁》单独有著录和刊刻。《碾玉观音》即《警世通言》的《崔待诏生死冤家》。话本中主人公璩秀秀,是裱褙匠的女儿,不甘心做咸安郡王的女奴,趁机与她所爱恋的碾玉工人崔宁逃奔潭州成婚,后被咸安郡王抓回打死。崔宁则被解送临安府判刑。但秀秀阴魂不散,做了鬼仍与崔宁逃奔建康同居。后崔宁奉诏修理玉观音,回到临安,郡王又去抓拿秀秀,归途中发现人已不见,始知秀秀是鬼。这个鬼魂复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市民阶层的压迫,也写出了璩秀秀争取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错斩崔宁》即《醒世恒言》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也是园书目》、《宝文堂书目》亦曾著录。话本说刘贵有一妻一妾,家道消乏,从友人处借钱十五贯归家,与妾陈二姐戏言是典她所得的钱。陈二姐当夜偷偷逃回娘家,途中遇卖丝客崔宁,结伴同行。贼人静山大王闯入刘家偷钱,被刘贵发觉。贼劈死刘贵,携钱潜逃。邻居发觉后告官追捕,见崔宁与陈二姐同行,身边并有钱十五贯,就把二人送官。二人屈打成招,同被处死。后来刘妻王氏又为静山大王劫去,后来从静山大王酒醉后得知真情,才告官平反冤狱。小说情节曲折,细节描写十分真实,批判了官吏草菅人命,率意断狱。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明末朱素臣据以改编传奇《双熊梦》,亦名《十五贯》,在昆曲中演唱,至今不衰。
《京本通俗小说》最早由缪荃孙辑录于1915年刻印,编入其《烟画东堂小品》第10卷至第16卷。
今有:点校本通行的有:《京本通俗小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中华书局1959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清平山堂话本》
明代话本小说集,明代洪楩编印。原名《六十家小说》,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大约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藏日本内阁文库。共计27篇,影印本合为一书,题作《清平山堂话本》。另有《翡翠轩》﹑《梅杏争春》两篇,只存残页。书中收宋元明三代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部分标明“小说”或“新编小说”,当属小说家的话本。但有些只是说话人抄录的资料,作为提纲式的说话底本。如《蓝桥记》即摘录自唐人裴铏的《传奇》。
《清平山堂话本》中有不少值得注意的作品,如《快嘴李翠莲记》说一个富有反抗性的女子,嫁给张狼为妻,因为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不肯逆来顺受,竟敢训斥丈夫,顶撞公婆,终於被休回娘家。回家后又为父母兄嫂所不容,只能出家当尼姑。这篇小说题材新颖,体裁特别,话本中采用李翠莲对话的方式,插入许多段快板式的唱词,酣畅活泼,为前所未见。内容又富有反封建精神,所以很为后人所重视,赵树理的现代名著《李有才板话》即受其启发。《简帖和尚》说一个和尚见皇甫松的妻子杨氏貌美,命人送一封匿名简帖给她,引起皇甫松的怀疑,经官把妻子休了。杨氏走投无路,濒临绝境,终於被迫落入了和尚精心安排的圈套。最後真相大白,和尚受到惩处,杨氏和皇甫松再成夫妻。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巧妙,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是公案话本的代表作。《西湖三塔记》说奚宣赞在西湖边救了一个迷路的女子白卯奴,後来送她还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馀。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幸得卯奴救他脱险。最後宣赞的叔父奚真人作法命神将捉住三个怪物,白衣娘子是白蛇,卯奴是乌鸡,老婆婆是獭。真人把三个怪物压在湖中,造了三个塔镇住。从情节发展看,《西湖三塔记》似是白蛇传故事的早期形态。
《清平山堂话本》是刻印较早的小说话本集,基本保存了话本的原貌,从中可以看到宋元至明初小说家话本的各种不同体制和风格。书中有不少篇後来收入冯梦龙编辑的“三言”,文字有所修订,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刎颈鸳鸯会》﹑《错认尸》﹑《戒指儿记》﹑《李元吴江救朱蛇》等,都可以用作比较研究,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重要资料。
今有:点校本《清平山堂话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影印本;《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华书局2001年版。
6、《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亦称《宣和遗事》,讲史话本。此书成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象是宋人口吻。据说源出宋本,但可能经过元人增订。《大宋宣和遗事》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反映了汉族民众的抗金思想。其中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和梁山英雄聚义,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具体来说分为十个部分:第1部分讲中国历代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第2部分讲王安石变法;第3部分讲宋徽宗任用蔡京;第4部分讲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最后被张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浒传》的雏形;第5部分讲宋徽宗与李师师;第6部分讲宋徽宗和道士林灵素的故事;第7部分讲东京汴梁元宵节灯会盛况;第8部分讲金兵攻陷汴梁;第9部分讲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上;第10部分讲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
《大宋宣和遗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士礼居丛书》本,分为两集,书前有300多条分节目录;另一种版本分四集,内容相同。
今有:《大宋宣和遗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大宋宣和遗事》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7、《三国志平话》
元代讲史话本。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另外四种是:《武王伐纣书》、《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续集》,今皆国内失传,仅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三国志平话》与元代至治年间新刊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与《三分事略》当是一书的不同版本。不知撰人。《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有图70幅。书中开头叙述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也见於《五代史平话》中的《梁史平话》卷上,可见《三国志平话》是有所师承的。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与朱士凯的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于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该书承袭北宋民间说书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通过“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的叙说,极力歌倾刘备蜀汉集团。除了开端交代三国分合因由的司马仲相断阴间公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此书故事情节与后来《三国演义》有很多不相一致的地方,但无疑此书的产生,对《三国演义》深远了深远影响。
《三国志平话》的基本情节安排大体上还合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也些事件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是毕竟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其中不少故事或者任意虚构想像,或者直接取于民间传说。此外文字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此书当系当时民间讲史家们所演述三国故事的一个底本或提要性质的节本
《三国志平话》的版本最早为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刻,共分上中下三卷。各卷卷端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上图下文。现藏日本内阁文库。1926年,东京帝国大学据原刻本首次影印《三国志平话》;三十年代,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据原刻本首次影印了另外四种平话。1929年,上海涵芬楼翻印东京帝国大学影印本《三国志平话》。
今有:《全相平话五种》,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将涵芬楼本《三国志平话》和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四种平话重印,合称为《全相平话五种》;《全相平话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8、《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有“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之语,由此可知罗贯中活动于元末明初之际。贾仲明又说他“与人寡合”,“遭时多故”,明王圻《稗史汇编》称其为“有志图王者”。据此推测罗贯中为人倜傥不群,在元末社会动荡时的怀有创建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相传他曾为割据江苏一带的吴王张士诚的幕僚。后来罗贯中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实现,便专心致力于小说、戏曲的创作。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粉妆楼》、《三遂平妖传》。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与《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但流存下来的仅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此外,明代刊印的《水浒传》题署作者时也常有罗贯中之名,又有罗贯中为施耐庵“门人”之说,有可能他也曾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
《三国演义》描述的时间从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其中隐含着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中的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缺憾,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版本,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以后出现众多版本,仅明代刻本就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更多达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众多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国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和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三个系统。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
9、《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产生时间约在元末明初,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除目前广泛认可的作者为施耐庵外,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水浒传》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除了李逵、林冲、武松、鲁智深、阮小五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语)。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传》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传》版本,主要有三种: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其中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所刻行的一百回本为最早定本,也是最早刻本。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础上“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二十回,从而凑齐了宋江集团招安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征四寇”的四大武功。此是袁无涯根据杨定见所提供的本子刻行的。七十回本则是金圣叹拦腰的结果。他认为《水浒》精华俱在前七十回,故而腰斩。另加了自编的第七十一回“卢俊义惊噩梦”以求完整。书中,他假托所谓“古本”,对原著多处做了窜改。这些窜改往往对原文有点铁成金之效。
今有:《水浒》(七十一回本)题为施耐庵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此本系以金圣叹删改后的七十回本为底,整理印行的。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在保存金圣叹评语原貌同时,汇集了国内今存其他评本的批语。
《水浒传》(一百回本),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本采用的底本,是北京图书馆印藏明万历末年(公元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出版。此本是以明万历年末杨定见序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底,校定后排印的。
10、《水浒后传》
《水浒后传》清代长篇历史小说,陈忱著。陈忱(1613—?)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明末清初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约生于明万历后期,卒于清康熙初年。陈忱为人博洽善文,孤高耿傲。明亡后不愿做官,隐居乡间,从事著述。顺治间曾与顾炎武、归庄等人组织惊隐诗社,一时影响颇大。陈忱晚年“重老其穷,颠连痼疾,孤茕绝后”只得以卖卜拆字为生,小说《水浒后传》即创作于此时。他在作品自序中还表达了“肝肠如雪,意气如云,秉志忠贞,不甘阿附”的民族气节。除《水浒后传》,陈忱还著有《续廿一史弹词》、戏曲《痴世界》以及《雁宕诗集》、《雁宕杂著》等作。
《水浒后传》是百回本《水浒传》的众多续书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对此有过专门评价。它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和部分英雄后代的命运。由于奸臣迫害,他们揭竿再起,或重举义旗,杀官造反;或远赴海外,创立基业。而当金军南侵,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又舍身忘死,奋勇抗金,表现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但宋廷割地求和,他们报国无门,只得开赴海外暹罗国,传播中华文明。
《水浒后传》作为一部续书,它的故事结构还是相当完整。语言虽比不上《水浒传》那样生气勃勃,却也流畅生动。而作者作为“亡国孤臣”的悲愤心情,也常常流露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使读者受到感动。总的来说,《水浒后传》是一部独立性很强的小说,和一般“续书”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后来的戏曲创作很有影响,如京戏《打渔杀家》(庆顶珠)就是来源于《水浒后传》,写萧恩(阮小七)和女儿对抗渔霸和官府,重新反抗的道路,与《水浒后传》主题也一致;戏曲《艳阳楼》则演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故事。
《水浒后传》在某些方面继承了《水浒传》的主题,但中心则偏向于表现作者的民族意识。在这种主观意向的作用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忠臣义士”的一面被强化了,对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性未免有所忽视,这妨碍了小说的成就。
原书八卷四十回,后蔡元放析为十卷,每卷四回,略作修订,遂为流行之本。
今有:《水浒后传》,中华书局1957年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