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信托局与国民政府筹组国营再保险机构述论
【内容提要】1935年,以中央信托局保险部为代表的国营保险机构先后成立。在国民政府的扶持下,中信局保险部得以垄断公有产物保险业务。抗战初期,中信局所属保险机构迅速壮大,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成为后方首屈一指的华资保险力量。随着沪、港沦陷,后方资金状况与再保险业务供需格局骤变,国民政府遂着手以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筹组国营再保险机......
-
〓 近代安徽族田经营研究
【内容摘要】在近代安徽,就族田的田产经营而言,出租给外姓中、贫农耕种是主要经营方式;地租形态主要是实物地租,且租率较一般私田低;大部分欠租是在催缴过程申通过协商解决。就族田的地租经营而言,宗族通过放贷、购田和投资工商业实现地租的增值;宗族放贷地租的利率大大低于一般私人放贷;族田地租向近代工商业转化已渐露端倪。【关键词】......
-
〓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日本开拓团始末
“开拓团”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真正占领中国,日本向中国派来的组织,不光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
-
〓 近代长三角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量化分析
【内容摘要】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农民生产能力的量化指标。在长三角地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近百年间,常年下农民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而且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农民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从经济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负担过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常年下一家人生产的食物不能支......
-
〓 蒋介石自始至终不重视1942年灾荒
夏明方:蒋介石自始至终不重视1942年灾荒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夏明方 时间:2012年11月30日 16:52 427次浏览 0条评论 11次顶 核心提示:面对1942年的大饥荒,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向全体中国人民各自交出的答卷,在某种程度上喻示了后来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图为1942年河南大饥荒灾民爬火车的场景。......
-
〓 官商关系与清末民初湖北纱布丝麻四局承租权的流转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以官办企业的衰败为动因,以政府振兴工商实业的政策革新为契机,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个官局实行了招商承租。四局承租权随后在多个民营企业依仗当政官僚的庇护争相角逐下辗转易手,四局承租权的流转历程,既是几个民营企业凭借官商私谊及其背后的官权保护依次争得“官业”承租权,进而快速孵化、诞生、成长的过程......
-
〓 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上海茶业
【作者简介】刘芳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一、民国时期上海的茶叶市场体系上海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茶埠,肩负华东茶叶出口和华中茶叶转运复出口的重任(陶德臣:《上海开埠与近代上海茶市》,《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依托华茶出口发展起来的上海茶叶市场,以服务出口贸易为核心,形成了包括......
-
〓 “价值”优先下的“事实”重建:清季民初新史家寻找中国历史“进化”的努力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
-
〓 试论近代中国的商品价格结构变动及其市场发展之近代化命题
——以华北市场“粮棉”价格为例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30070内容提要:过往学界常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市场的商品价格结构变动深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就此而讨论近代中国商品市场之所谓近代化发展问题。但对近代华北市场商品价格结构变动与市场自身的商品结构形态之关系的实证分析说明,其商品价格结构变动更易受自身以“粮......
-
〓 论民国时期甘肃省的毒品经济与社会变迁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甘肃省的常川大宗财政收入主要是田赋和烟亩罚款。田赋受征收底册不一、粮差贪剥和地籍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常年征收不足实数。斯时甘肃省军队林立,军费开支浩繁,养兵之资缺乏,于是烟亩罚款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因着毒品的厚利,政府在禁毒上首鼠两端,无彻底措施,甚而强迫民众种烟,借机征收烟亩罚款。民众在政府的高压......
-
〓 近代中国货币、物价与GDP估算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二
1980年代以来,吴承明先生曾多次强调经济史研究中计量方法的重要性,他希望在有关经济史的研究中“凡是能够计量的,尽可能作些定量分析”。[1]计量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史研究中更好地展开横向的国际比较和区际比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纵向的异时段比较,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史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史研究中计量......
-
〓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
-
〓 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
[摘要]晚清是一个国家主义狂飙的年代,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引之下,中国人相信优胜劣汰,相信强权就是公理,相信国家实力就是一切,致力于模仿19世纪西方文明中的国家主义与物质主义。日益弥漫的物质实利主义摧毁了中国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造成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乱局与精神危机.不久后在欧洲爆发的世界大战,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
-
〓 甲午战前20年南洋海防经费收数考
【内容提要】南北洋海防经费供应的不平衡,是南洋海防建设落后于北洋的重要原因。关于甲午战前20年的南洋海防经费总数,现有研究以估测为主,没有实据支撑。本文根据江南筹防案、江南机器局局造轮船经费清单等档案资料,梳理南洋海防经费的筹措过程,统计其20年的总数约为1973万余两。【关键词】南洋;海防经费;收数甲午战前20年,南......
-
〓 试论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的非生态导向
【内容提要】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在激发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热情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导致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本文分别从强势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的发展、还原论理论对世界认识的琐碎化和对自然价值的否认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所蕴涵的非生态导向,并指出改变人们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念是走出全球环境危机的前......
-
〓 近代上海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田收购与利益分配
【内容提要】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随着洋人租界的建立及随后的不断扩张,相应的农田转化成了租界道契土地。由于外国房地产商掌握租界扩张和城市建设的核心信息,他们在土地交易中是得益最大的群体;中国中间商或为洋商充当购地中介,或参与炒地,先买后卖,也是获利丰厚的利益群体;相比之下,卖地的中国原住居民由于信......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粮食库券返还实况分析
【内容提要】按照粮食库券条例规定,粮食库券以田赋征实所得实物为担保,到期后可以粮食库券面额抵缴当年粮户应缴田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粮食库券却大多没有按照规定偿还。造成此种状况的主因既有印刷、运输的迟缓,亦有大面额粮食库券太多难以分发的困难,更是后期国民政府粮食短缺而不愿按规定偿还的苦衷。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
-
〓 外国资本的扩张(二)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二
四、工矿业包括表4—7的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1914年,外国在华工矿企业的投资估计共有196.3百万美元,占全部企业投资的20.4%。可见,甲午战争后,尽管列强已正式取得设厂权和攫取了大批的矿权,但实际投资并不多;只相当于商业投资354百万美元(进出口和杂项)的一半多一点,运输业投资531.3百万美元(船运、铁路和......
-
〓 外国资本的扩张(一)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一
第二节外国资本的扩张在第二章第二节,我们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外国资本的银行、保险、贸易、航运、工业和公用事业等企业的建立过程,外资在华企业已初具规模。甲午战争以后至1914年,是外资企业大发展的时期,但除铁路、矿业、纺织工业等新辟部门外,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张。因而本节中,除重要者外,不再逐一介绍其发展过程,而着重从各......
-
〓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二)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三章第二节之二
二轮船招商局1.设立经过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从军工业转向民用的第一个企业,也是从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首先,它是在外商航运业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产生的。外国轮船取得我国沿海和内河航运权后,垄断运价,利润惊人。60年代前,上海到汉口货运每吨运费达25两,往返一次可收回轮船成本。[1]其后因旗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