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后,又在新郑沙窝李、新密、登封、巩义、郑州、中牟、长葛、项城、潢川、灵宝等地发现了此类型的古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分布广,有共同的文化面貌。因首先在新郑裴李岗村发现,被学术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经过考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3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中原地区,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50多处。” ......
-
〓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序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
〓 《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新发现》目录、导言
目录导言……………………………………………………………………………………………2今本《竹书纪年》辨伪(代序)……………………………………………………………3前言……………………………………………………………………………………………10关于夏商周年表………………………………………………………………………………13附一……......
-
〓 浅析战国时期农业家庭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农业家庭发展到战国时期,具有了小农经济的意义。战争、变法、宗法观念等因素都促成了农业家庭向较高阶段的转化。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家庭内部的一些表现:男女分工的相对固化、家庭意识的强烈、手工业者和士等析出家庭等既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农业家庭的转化,又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表现。一、农业家庭向小农经济模式转化的主导因素(一)频繁......
-
〓 试论先秦时期的水灾与赈济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为减少水灾的发生及危害,当时已意识到要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森林,从而达到防灾救灾的目的。在灾后采取祈天禳灾、散粟赈民、以工代赈、调粟平籴等赈济措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关键词】先秦;水灾;赈济【作者简介】程天宝,男,......
-
〓 解读《山海经》再现尧统一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描述尧时十个太阳突然发疯般地一起出来,“焦禾稼、杀草木,而无所食。”尧命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为民除害立功之后,尧被人民拥戴为天子。当时中原大地存在着很多部落国家,即所谓的夏王朝之前的“万国林立”的酋邦时代。其实,当时各酋邦除对动物、植物崇拜外,还有对山川等非生命物的崇拜,尤其是太阳的崇拜,有......
-
〓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粮食作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家把农业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君主常行“籍田”之礼,村社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以耕垦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因此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
〓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摘 要】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
-
〓 黑龙江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关庆凡,女,历史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中国经济发展史;崔建伟,男,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政治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史。*项目基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ZSY008)。黑龙江地区在中......
-
〓 《夏商周年表》前言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推出了一个年表,而最后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据说有12项标志性成果,其中独无作为汇总的《夏商周年表》。[1](P29)本文证明该年表是错的。一、本文提出的论据:1、根据利簋铭文:“惟甲子朝岁鼎”当“岁鼎”理解为岁星在头顶时......
-
〓 微子封建考
摘要: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
-
〓 重考商鞅变法
商鞅于公元前四世纪在秦国主持的变法,结局似乎是人亡政举,他本人惨死,而他的事业直到秦始皇还延续,甚至被说成“百代都行秦政法”。这与十三世纪以后已成“孔门传心之法”的《中庸》“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哲理相悖。因而从战国晚期到清末民初,每逢历史面临变革,关于商鞅其人其政,总会旧话重提,所谓“评价”的对立也越发突显。如此轮回,......
-
〓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
以伊洛河下游平原为中心的二里头文明(约公元前1900—1500年),常常被视为夏王朝的代表,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晚期首都,但学界几乎无人否认二里头文明是一个初步发达的国家社会。五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仅夯土遗址密集分布的所谓宫殿区,即逾10万平方米,......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科技部决定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探源工程预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
-
〓 陶寺邦国文明与中国古史体系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作为早期国家代表性的都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是非常典型的。陶寺遗址自1978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30多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在陶寺城邑的周边,由规模大小不等的遗址构成了陶寺聚落群。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最新的联合调查,以陶寺都......
-
〓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内容摘要】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谨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
-
〓 崧泽文化大型墓葬的启示
《历史研究》编者按: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方法和视角。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
-
〓 回到本来的孔子
杨义,广东电白县人。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内外出有学术著作40余种,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曲阜的孔府、孔......
-
〓 文明探源需多学科协作
早期文明的兴衰不是单凭两重证据法就能解决的,必须依赖多学科方法的协作。这种研究不但要了解文明起源的历史,而且要对起源的原因和动力机制作出解释。当今国际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而在我国,这一课题仍然主要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承担,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传统国学倾向和较弱......
-
〓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
【内容摘要】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不显得密切,因此,不被重视。然而,在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不仅催化了文明的起源。还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此外,原始宗教还造就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影响了史诗、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繁荣,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需要全面展开的一个新课题。【关 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