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离不开本土化创新
编者按:文明与国家探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学者对文明与国家的认识日益深化,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关注点不同,理解上仍有分歧。本期刊发范毓周、易建平两位学者的文章,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强调理论方法的本土化创新,并不是要中国学者坐井观天,也不是随意杜撰和世界流行理论相对抗的理论方法,而是要在中国历史发展实际中把通......
-
〓 《禹贡》“鸟夷”的考古学探索
鸟夷,最早见于《禹贡》“九州篇”,其“冀州”条下载:“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1〕千百年来,对鸟夷地望的考证有很多种,较有代表性的有:《集解》云:“郑玄曰鸟夷,东方之民”,泛指东方边远地带的居族;清代大学者胡渭则以今日本、朝鲜等地当之〔2〕;郭沫若先生认为鸟夷在今渤海湾西岸一带〔3〕。其中尤以郭老的意见影响最大。......
-
〓 商周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中文摘要】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
-
〓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内容摘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兴建都江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蜀地水利的史迹脉络和独特成就,而且折射出凝聚其间的“道法自然”的深邃文化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 键 词】大禹;李冰;古蜀;水利史;道法自然【作者简介】彭邦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先秦时期,从据传兴于西羌的大禹,中经蚕丛、柏灌......
-
〓 在人不在天
《礼记·檀弓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秦穆公时,有一年天气大旱,他把县子召来请教说:“天久不雨,我想把有残疾的人拉到烈日底下去晒,不知意下如何?”县子说:“这种做法太不人道了,恐怕不可以吧?”穆公又说:“那么暴晒女巫如何?”县子说:“天不下雨,却寄希望于愚蠢的妇人而求雨,难道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穆公又说:“那......
-
〓 城头山并非中国最早的城市
2011年笔者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保留下来的中国馆。走进中国馆大厅不久,即见地面玻璃板下展示一座古城模型,并见其上有红色灯管打出的一行醒目文字:“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看后立即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并深感此说不确。这届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办国,在其展馆中,为充分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与绵长的......
-
〓 孔子“患不均”论新诠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人们通常将孔子的这一“患不均”论理解为不必担心财物少而担心财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们将财物分配平均,就不会有贫富差异,也就消灭了贫困......
-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时期,而邦国间灾害救助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周礼》的“凶礼”和“荒礼”中明确记载了周朝宗主国与“封建”邦国及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礼仪。儒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诸侯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邦国之间订立的盟约多把灾害救助列入其中,更......
-
〓 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略说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丰富、系统的社会控制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因......
-
〓 早期赢秦人生活方式的探索
【内容摘要】早期赢秦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课题,应当在秦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上,人们认为早期秦人以游牧、狩猎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早期赢秦人的经济形态是农牧兼营。考之古籍文献,可知赢秦人在立国之前实际上是一支专门的从事商贸活动的部族。他们专以商贸为主的生活方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祖先......
-
〓 《诗经》中的狩猎文化研究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渔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渔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渔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渔猎故事传说。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
-
〓 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兼论中国古代巫术与宗教有关问题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就诗的起源已提出了种种说法,例如,“心灵表现说”、“游戏冲动说”、“模仿自然说”、“巫术交感说”、“劳动需要说”,等等。过去,我国学界往往采用“劳动需要说”。其实,诗歌起源于劳动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能解释诗产生的直接动因。中国古诗起源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诗因为与宗教、......
-
〓 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
【内容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
-
〓 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长江下游地区最近几年围绕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结合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距今9000-1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遗址;揭示了史前水稻在栽培环境中的驯化历程;发掘了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史前的稻作农耕遗迹,研究了史前稻作农耕生产法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该地区......
-
〓 真实的孔子
演讲人: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1962年出生,山东梁山人。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任山东孔子学会秘书长、山东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
-
〓 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
-
〓 孙武的国防观
孙武的国防观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政治智慧,具有宏观性、积极性、主动性的特点。孙武强调政治与民心对巩固国防的根本意义:阐明经济实力对于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立足于己、常备不懈的积极战略防御思想以及国际环境对国防巩固的重大作用等。从我国历史上看,许多名垂千古的军事家、政治家,灵活运用《孙子......
-
〓 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是指孔子与孔子弟子共同创立的原生态儒家思想。司马迁著《史记》时,撰写《仲尼弟子列传》,充分肯定了孔子弟子对早期儒学的贡献。此后,对于孔子弟子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在孔子弟子中,有卓冠贤科的颜回、传孝道的曾参、教于西河的卜商、显达于诸侯的端木赐等声名显赫者,亦有大量只有姓名而无事迹,甚至连姓 名都没有留下的默默无......
-
〓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后,又在新郑沙窝李、新密、登封、巩义、郑州、中牟、长葛、项城、潢川、灵宝等地发现了此类型的古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分布广,有共同的文化面貌。因首先在新郑裴李岗村发现,被学术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经过考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3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中原地区,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50多处。” ......
-
〓 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
【内容摘要】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谈到法治问题时阐述了他的消费欲望观、消费道德观、消费与需求关系观、奢侈消费观,这些观点有对有错,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深入探讨。【关键词】韩非子;消费思想;以法治国;消费欲望【作者简介】尹世杰(1922—),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