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膑
孙膑(约公元前380-432),中国军事家。战国中期齐国人。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不料,他却因此遭人暗算……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本,又轻易不被察觉。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
-
〓 何博士备论 五代论
唐以陵夷蹙弱,遂亡天下,而真主未兴,五代之君遂相攘取,朝获暮失,合其世祀,不数十年。自古有国,成败得丧,未有如此之亟者。然窃观之,莫不皆有所以必至之理也。梁祖起于宛朐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唐,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然及其衰暮,而河、汾李氏基业已大,固当气吞而志灭之矣。借使不遂及于子祸,则其后嗣有足以为庄......
-
〓 何博士备论 李广论
先王之政,不求徇人之私情,而求当天下之正义。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
-
〓 何博士备论 秦论
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方天下交臂相与而事秦之强也,秦人出甲以攻诸侯,盖将取之也。图攻以取人之国者,所谓兼敌之师也。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之也。图拒以人之兵者,所谓救败之师也。兼敌之师利于转战,救败之师利于固守,兵之常......
-
〓 《孙子兵法》和美伊战争有众多暗合之处
编者按:有着“东方兵学圣典”之称的《孙子兵法》,备受古今中外军事家们的推崇。对当代西方军事理论影响极深的“间接战线战略”,便是源于《孙子兵法》。毛泽东曾盛赞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今天,从《孙子兵法》看美伊战争,可谓意味深长。“不战而屈人之兵”与“零伤亡”《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李文忠公事略—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 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两广总督,鹤章、昭庆皆从 军有功,鸿章其仲也。先于道光三年癸未,西历一千八百二十 三年正月五日。幼受学寻常塾师,治帖括业,年二十五......
-
〓 何博士备论 陆机论
扫境内之众而属人以将,持疏远之身而将人之兵,于君臣授受之际,皆危机也。善任将者,不以其兵轻属于人;善为将者,不以其身轻任其寄。君必有以深得于臣而使之将,臣必有以深得于君而为其将,故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君臣皆获令名于天下。古之人有行之者,孙武之于吴王阖闾,田穰苴之于齐景公,周亚夫之于汉文帝是也。始武以兵法干吴王也,王试之......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李鸿章之 人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 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 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 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 :“不学无术 。”吾 评李鸿章,亦曰“不学......
-
〓 谨养而治气
摘要:顽强自信,不惧死亡,“夺人而不夺于人”,是一个优秀的传统拳手,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军队所必须的;谨养而治气,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原则。关键词:谨养,治气,武术,兵家。Keep to cure the spirit sincerely------Chapter 2 about “Chinese Wushu an......
-
〓 何博士备论 晋论上
神器之重,有以自归而后收之,有以力取而后得之。自归而后收之者,三代之上是也;力取而后得之者,秦、汉而下是也。夫归我而收之,与夫我取而得之,固有间矣。而其所以取之之道,又有甚异者焉!然则享天下者,亦观夫所取之道如何耳。魏之取汉,异于汉之所以取秦;晋之取魏,异于魏之所以取汉。魏示晋以所取汉之迹,晋袭魏以所取魏之权。是晋之取......
-
〓 “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范蠡的兵学观
春秋时期频繁丰富的战争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对军事的探讨和总结,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范蠡作为当时南方兵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春秋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今天对其军事思想的基本面貌与时代特色进行扼要的归纳和分......
-
〓 思往圣之余韵,启学术之新扉
思往圣之余韵,启学术之新扉(一)历周八百年,兵书多有,《孙子》存于内。《汉书》述《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蔚为大观,惜已亡佚。魏武独具慧眼,诠注孙子十三篇,风行于世,垂一千八百年,注者不绝,遂成兵家第一经典。然观后人所研,或陈己见,或考文字,纵有立言事功之志,不免时过境迁之慨,故为此文,体察先贤经世之原意,再拓学术致......
-
〓 何博士备论 杨素论
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良将之所挟,亦曰智、勇而已。徒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昔者杨素之于隋,可谓一代之名将矣。而贺若弼评之,谓其特猛将耳,非所谓谋将也。甚哉!弼之过于自负而轻于议人也。隋自平陈之后,素已为统帅矣。其克敌斩将,攻......
-
〓 何博士备论 魏论上
昔者,东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吕布以勇,而曹公以智,刘备、孙权各挟乎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夫兵以势举者,势倾则溃;战以勇合者,勇竭则擒。唯能应之以智,则常以全强而制其二者之弊。是以袁、吕皆失,而曹公收之,刘备、孙权仅获自全于区区之一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
-
〓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孙武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形》篇)就是说,自己可以使自己具有不可被战胜(“不可胜”)的条件,还不能使敌人有可以被战胜(“可胜”)的条件。从这一方面看,“胜可知而不可为”。就是说胜利可以预先知道,但还不可必定得到。......
-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
-
〓 孙子的“求全”与“取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老而精辟的军事格言,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而它 正出自中国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学家孙子之口。孙子之所以在军事史上享誉中外,名播千秋,被尊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祖”,除了他曾经辅佐阖庐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立下赫赫战功之外,更主......
-
〓 何博士备论 霍去病论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昔者,......
-
〓 李文忠公事略—第一章
绪论 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 雄矣;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 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 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 不为伟人。语曰 :“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 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
-
〓 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两汉兵学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时大规模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两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两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就不能不考察这一时期的兵学。 一、两汉兵学文化发展的四个标志兵书的整理与校定。汉代对兵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汉高祖在位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