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关系考辨
内容提要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义和团之起 李鸿章之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 约 李鸿章薨逝身后恤典 李鸿章最初之授江苏巡抚也,仅有虚名,不能到任。其最 后之授直隶总督也,亦仅有虚名,不能到任。造化小儿,若故 为作弄于其间者然。虽然,今昔之感,使人气短矣。鸿章莅粤 未一年,而有义和团之事。义和团何自起?戊戌维新之反动力 也。初,......
-
〓 何博士备论 刘伯升论
古之豪杰,遭天下之变乱,慨然而起,皆有拯民拨乱之志。其兵力威势,亦足以就功成业业者。已而,一旦肝脑屠溃于庸夫、孺子之手,曾不少悟,为天下笑者,何也?怙气而易人,矜众而忽祸,卒然而发于心意之所不及故也。昔者,王莽之盗汉也,而刘氏宗属诛夷废锢,救死不暇,幸而存者,皆孱驽不肖、习为佞媚苟生而已。独伯升愤然有兴复绝绪之志,收结......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议和 日本停战 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 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 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故于此事特留意焉。 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首。时值发捻初平,内忧甫 弭......
-
〓 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兵书、史传和出土简牍等材料,简略介绍了兵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着重分析了兵家学派法律思想的演变、基本内容与特点、认识基础及与儒法二家的关系等共同性问题。文章认为兵家具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法律思想,对以法治军中的主要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对法家思想有深刻影响,从而对先秦法治理论和军事法基本原理的形成作出......
-
〓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
-
〓 何博士备论 汉武帝论
兵有所必用,虽虞舜、太王之不欲,固常举之;有所不必用,虽蚩尤、秦皇之不厌,固当戢之。古之人君,有忘战而恶兵,其敝天下皆得以陵之,故其势蹙于弱而不能振;有乐战而穷兵,其敝天下皆得以乘之,故其势蹙于强而不知屈。然则,兵于人之国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矣。西汉之兴,历五君而至于孝武。自高帝之起匹夫,诛强秦、蹙暴楚,已而......
-
〓 何博士备论 邓艾论
事物之理,可以情通,而不可以迹系。通之以情,则有以适变,而应乎圣人所与之权;系之以迹,则无以制宜,而入乎圣人所疾之固。是以天下事功之成,常出于权;而其不济,常主于固。夫以人为是而求践之,不知所以践者,于今为非;以人为非而求矫之,不知所以矫者,于今为是。是皆不求通之以今日之情,而系之以既往之迹,故其所以践与矫者,适足以为......
-
〓 何博士备论 司马仲达论
昔之君臣,相择相遇天下扰攘之日,君未尝不欲其臣之才,臣未尝不欲其君之明。臣既才矣,而其君常至于甚忌;君既明矣,而其臣常至于甚惮者,何也?君非有恶于臣而忌之也,忌其权略之足以贰于我也;臣非有外于君而惮之也,惮其刚忍之足以不容于我也。此忌、惮之所由生也。虽然君固有所不忌,以其得无所当忌之臣;臣固有所不惮,以其得无所当惮之君......
-
〓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
战国时期,如鬼谷子所云'天下 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贪利诈伪者作',遂形成诸侯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较势的局面,纵横家应运而生。 当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王与商鞅的改革,国势日强,形成对峙局面,其余各国较弱,夹在齐、秦之间,只图存自保。齐、秦对之要么分化,要么拉拢,连横合纵的国策开始形......
-
〓 何博士备论 苻坚论上
兵以义举,而以智克;战以顺合,而以奇胜。坚之为是役也,质于义顺则犯,考于奇智则诎。悖于其所兴者三,玩于其所用者二,此其所以败亡而不救也。所谓悖于其所兴者三者:不惩魏人再举之退败,而求济其欲于天命未改之晋,一也;逞其桀驽之雄心,求袭正统而干授天命,二也;溺于鲜卑中我以祸,而忘其为社稷之仇,三也。三者悖矣,而又玩于所以用者......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 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 劲敌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江浙军之关系 金陵 之克复 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项羽定霸后,韩信始 出现。汉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诸葛 亮始出现。自古大伟人,其进......
-
〓 毛泽东与兵家智慧
毛泽东拔起寒乡,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无疑也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毛泽东文化心理结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崇尚理想和伦理意志,而另一方面则注重现实,实事求是,这后一方面尤其表现在他的军事活动与军事思想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与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若论其......
-
〓 齐鲁兵家的基本特征
齐鲁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涌现出了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等众多著名的兵家。宋代官修《武经七书》,作为兵家的必读经典,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四部兵书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
-
〓 古代武术理论对兵家理论的摄取
我国武术与军事武艺同源异流,并且始终交叉地发展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军事乃大武术,武术乃小军事。这种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使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此,还没有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不揣浅薄,略加论述。 从先秦到清朝,我国的战争相当频繁。无数次的战争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兵家,结出了兵家理论的累累硕果。好些武术家......
-
〓 何博士备论 吴论
古之豪杰,有功业之大志,其才力虽足有以取济,而无谋夫策士合奇集智以更转其不迨,使无失乎事机之会,则往往功败业去而为徒发者皆是也。昔东汉董卓之变,豪杰相视而起于中州者,若袁、曹、刘、吕,皆负其奸豪之资,求因时乘变以济所欲。特孙坚激于忠勇,投袂特起于区区之下郡,奋以诛卓,虽卓亦独惮而避之。惜乎!三失大机而功业不就,卒以轻敌......
-
〓 何博士备论 六国论
秦得所以并天下之形,而天下遂至于必可并,六国有可以拒秦之势,而秦遂至于不可拒者,岂秦为工于毙六国耶?其祸在乎六国之君,自战其所可亲,而记其所可仇故也。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计秦之地,居六国五之一;校秦之兵,当六国十之一。以五一之地、十一之兵,而常擅其雄强以制天下之命者,由其据形便之居,俯扼天下之吭,而蹈其膺......
-
〓 何博士备论 晋论下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无形之可窥,虽甚智勇亦忽于防闲。而发于迟者,其毒常深。昔者五胡之祸晋室,其起非一朝之故也。探其基而积之,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国更三世,而历君者数十。平居常日,不见其有可窥之形,是以一发而莫之能支。夫非无......
-
〓 百世兵经 文化元典
就黄河三角洲文化而言,兵学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然而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组成部分,《孙子兵法》的横空出世,便远远超出了地域文化的范围。兵圣孙武的故里,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腹地——今山东惠民县境内。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孕育《孙子兵法》的摇篮;而《孙子兵法》这一兵学圣典则无疑是黄河三角洲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夺 目的明珠。《孙子兵法》......
-
〓 孙膑
孙膑(约公元前380-432),中国军事家。战国中期齐国人。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不料,他却因此遭人暗算……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本,又轻易不被察觉。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