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陈垣重视国文教学。他主持辅仁大学时,当时学校各系大一国文,都由陈先生指定校内教学经验宏富、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像张鸿翔、柴德赓、周祖谟、启功、牟润孙、苏晋仁诸先生,都曾任课。陈先生自己也曾亲自担任一个大系的大一国文。文廷式是戊戌政变前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有名人物,思想开明,学养深厚,他的《闻尘偶记》开篇即说:“闻事不记......
-
〓 周正逵:完整的语文人
厚厚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一书摆在人们眼前,上面印有“周正逵著”。 “周先生编的教科书,是很有个性的,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教材的多样化的出现,周先生是一个领路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说。语文界对周正逵的熟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问世开始的。 人们大都......
-
〓 未名湖畔话两岸,大学堂里说中文——专访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老师
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台湾政府开放交流以来,两岸中文学术界的互动可谓相当频繁。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在对话与研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对学术的进步有绝对正面的助益。然而,相较于师长们的紧密接触,两岸年轻学子却一直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对于两岸学界的交流来说,可谓一大憾事。台湾「筑梦基金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甄选了来自各......
-
〓 怀念爷爷季羡林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我们都很想念他。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爷爷一向硬朗,去世时98岁已是高寿。他从不锻炼,早起早睡,饮食清淡。他喜欢猫,抱着猫坐在椅子上打盹对他就是最好的休息。六七十岁了,他有时仍心血来潮骑车外出,精力充沛。记得有一次,大约70年代末的一天,爷爷和我骑自行车去北京大学食堂买馒头。他的车......
-
〓 大家·邢福义:语言之思
学人小传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汉语学报》主编。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
-
〓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
蔡伟自幼爱上古文字与古书。高考落榜后,他当过临时工、摆过地摊、蹬过三轮车送货……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古文字的热爱,每隔两三天,他就要去图书馆借一堆书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书,他就整本抄下来,用心学习。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09年,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师从学术泰斗裘锡圭教授。......
-
〓 美好的中文
时间:2002.4.18下午地点: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室谈话者:章培恒陈村陈村:(看书橱)《清人别集总目》,总目就那么多。章培恒:这别集,哪些图书馆有,都注出来,所以多了。陈村:看不过来。章培恒:这个书是查的,看肯定是不看的。陈村:章先生,能和有学问的人谈话很开心。某虽不才,却好趁机讨教讨教。章培恒:我根本......
-
〓 解体与重建——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访谈
邹跃进(以下简称“邹”):从您的硕士、博士论文,到《解体与重建》这本书我都读过。这中间我体会最深的是您对辩证法的运用。我知道您是王朝闻先生的学生,王先生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辩证法。在研究中,您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刘骁纯(以下简称“刘”):在关于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上,我确实受益于我的老师王朝闻先生。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秦......
-
〓 大家·同心同行·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杨东莼(1900—1979),湖南醴陵人。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人类的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固有使命。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发展奋......
-
〓 吕澂和他的“唯识美学”
吕澂(1896年—1989年)是近现代哲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美学家,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先导。早年的吕澂从日本译介编纂西方的美学理论,并期望参照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1851年—1914年)的“移情派”美学建立“唯识学的美学”。但后来由于吕澂专事佛学研究,对“唯识美学”的建构仅仅停留于设想,并未......
-
〓 翰墨往事:石鲁“触电”
石鲁画作 在现代书画家队伍中,爱好文学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曾经创作过电影剧本,并且正式出版,投入拍摄并公开上映的恐怕不多。中国画大师石鲁恐怕是其中绝无仅有的一位。 1953年,34岁的石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文代会,精神焕发,创作激情迸发,不但创作了《幸福婚姻》等一大批国画作品,而且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
-
〓 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
在李大钊的存世墨迹中,手抄《黄石公素书》疑似是他最早的一幅。此高仿真件为李大钊研究专家方行收藏,是在上世纪60年代据原件影印的,共十余页,后遗失。上世纪80年代末,终于在尘封的旧书堆中觅得几帧残页,甚为珍贵。此件系用毛笔抄写在绿竖道宣纸上,字迹工整,与现存历代出版的线装《素书》核对,格式大致相同,正文与文中之注均抄录。......
-
〓 樊锦诗:扎根大漠心系敦煌的国宝守护人
初夏的江南进入梅雨季,杭州溽热的天气与大约3000公里外的西北敦煌迥异,但这两座遥隔山水、看似毫不相及的城市却因为一个人被联系在了一起。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在北京,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始了与莫高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
-
〓 谢泳:周恩来谈陈寅恪
1954年2月15日,徐频芳来看邓之诚,当天邓之诚在日记中说:“周恩来在科学院讲演,对陈寅恪说反动言语,颇有恕词,则异闻也。”(《邓之诚文史札记》下第780页,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二天高名凯来邓家,告邓之诚周恩来讲演不在科学院,而在政务院,是两星期前的事。周恩来的这个讲演,已公开的相关周恩来文献中没有出现过。我......
-
〓 文蔚:大笔如椽风雅颂
《空山新雨后》(2014) 北京,国贸三期,繁华落地,一团喧嚣蒸腾。画家文蔚站在“静清文苑”,工作室窗外,日暮薄薄。一屋书画,满室茶香。 “墙外是半城风景,内里是千秋韵味。”文蔚说,她的眼里、手上、心中,没有“墙”的束缚,唯有高山流水,一派自然。 笔墨丹青中的古典山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哲......
-
〓 学人小传:吴玉章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大学校长、华北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历史教程绪论》《文字改革文集》等。...
-
〓 耿昇与他的“绝学”
从万明处听到耿昇先生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一震,立即有一种永远失去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不是一般学人离世时常有的那种感觉,而是一种永远失去的遗憾。人们常以“及身而绝”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而不幸去世的学人所带走的“绝学”。如果浏览一遍耿昇先生的著译目录,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种感觉。我与耿昇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与......
-
〓 一张捐款收条引发的回忆
前些日子整理旧书,从中掉下一张纸,拾起一看,是一张中国作家协会发传真专用的32开办公纸,上写: 今收到巴老为《育才图书室》工程捐款贰万圆整。育才图书室、中华文学基金会 孙仲秀2004年7月5日 一张收条,上面没有公章,也没有私章,书写也不规范,不是正式的票据,可能没有什么法律效力,只是收讫证明而已。其中的巴老,......
-
〓 林散之与佛之缘
1972年圆霖法师画散之老人像 林散之老人一生广结墨缘,与各界人士均有交往。除了幼时结交的“松竹梅三友”许朴庵、邵子退二老外,还有对佛学有着较深研究的全椒张汝舟教授,以及佛教界、文艺界人士。佛教界如赵朴初、邓西亭居士和圆霖、圆徹法师。从交往的诗文中,可以反映出佛学思想,在林散老心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
-
〓 一曲微茫度此生——摘自《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张充和、张宗和姐弟早年留影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三百余封书信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张家十个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