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与张中行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我是1987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古代史组工作的,当时已经40出头了。入人教社前,我因翻阅过《负暄琐话》,所以知道张中行先生大名,但未见过面。入人教社后,听同事们讲,张先生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就很想让同事指给我,哪位是张中行先生。有一天,在办公楼东侧,一位同事告诉我:“马先生你看,往楼门里走的那位......
-
〓 走近文艺家·张学浩:从武生到名旦
73岁的他是位居“四小名旦”之首的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之子。从小工武生的他,本在武生行当如鱼得水,传承的使命感却让他在40多岁改旦行,一切从头开始。他如地衣一样,紧紧吸附在京剧田园的土地上生长,并在时间之茧中不断磨砺、蜕变,再现了京剧大师张君秋的舞台风采,留下了父子一脉传承的佳话。“这就是血缘啊!这么多唱张派的人,也没......
-
〓 生也有涯 学无止境——写在任继愈诞辰100周年之际
任继愈 资料图片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文津讲坛”从此失......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拓展和深化——庄福龄的学术贡献研究
庄福龄(1929—2016年),江苏镇江人。1947年进入国立上海商学院学习,1951年起担任上海财经学院教师。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参与筹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先后任该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和主任。庄福龄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
-
〓 王玉英:一生只为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是流行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它创始于明初,成型于清初,由南词演变而成,“或是从湖州传来者”,文辞雅瞻,曲调柔美,颇受文人阶层追捧。1916年12月,鲁迅为母亲操办六旬寿诞,在日记中留下了“夜唱平湖调”的记载。“曾记梨花细雨天,与郎分手百花潭,依依惜别牵衣袂,泪洒河......
-
〓 雷克昌:学林拾叶
抗战期间,梁实秋主持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请一位模范小学老师撰写小学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文字不长:“来,来,来上学。”印出来后,招致众多批评,认为对于启蒙儿童来说这些字太深奥。后来,梁实秋为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时,特邀请一位当时批评得最激烈的作家亲自撰写,并预支了稿费。一个月后,作家把稿费退了回来,说实在......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杨绛的创作、翻译与文献整理
《我们仨》书影 资料图片“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这位“业余作者”从未停止记录她的时代、思索人生的价值、守护文化的真谛。在读者的心中,杨绛不仅是书斋里的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而且也是《我们仨》中贤惠......
-
〓 沈鹏:澄怀观道 翰墨仁心
猴年贺岁:千钧棒启百花春,草芥陈年八股文。立地抛开紧箍咒,蟠桃盛宴乐尝新。二○一六年一月2015年11月,北京初冬,小雪翩翩。“三馀笺韵——沈鹏自书诗词展暨新书首发式”上,镁光灯频频闪烁,年逾八旬的沈鹏先生款款走上舞台,白发红唇,一袭黑底布面外套,暖红色围巾。光影变幻的书画艺苑,所谓“名家”,多如短促的流星,划过夜空仅......
-
〓 史料·史观·史学——漆侠先生与他的历史研究
学人小传漆侠(1923—2001),原名漆仕荣,字剑萍,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
〓 傅抱石的屈原情结
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诗讲求意境,于是诗画天然联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意画,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尤其唐宋以后,诗画创作更盛,名家联翩而出,名作屡见不鲜。近代以降,傅抱石就是中国诗意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提到傅抱石,人们会自然想起他水墨淋漓、苍郁浑厚、气势如虹的山水画。其实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立。近代艺术史家常任侠......
-
〓 学人小传:苏培成
苏培成,1935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59年分入该专业的语言专门化,196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古代汉语。1965年北京师范专科学校解散,被分配到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做语文教师。1978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1988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退休。1998......
-
〓 “双面人”潘凯雄
放眼文坛,堪称评论家兼出版家者,肯定少不了潘凯雄。我以为潘凯雄是不扣不扣的出版家。认识的时候是1999年,他刚由《经济日报》社副刊部调任经济日报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从那以后,他的“说畅销”“说传媒”等系列文章,解剖畅销书背后的秘密,分析市场营销的规律,客观冷静,又有对出版业的思考和忧虑:什么是责任与使命?什么是真正......
-
〓 陈垣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大师
我最近因为在做“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课题,看得比较多是我们老校长陈垣的书:《陈垣全集》。陈垣是20世纪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考据大师,史学思想不多,因此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材料。 其实陈垣的史学思想很丰富,比较突出的是他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
〓 手握笔杆的文化战士——张岱年
2004年4月24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与世长辞。中国从此失去一位既睿智又有渊博学识,既有犀利见解又有革命胆略的文化大家。张岱年先生的一生是立求真之志、走学术报国的一生,是好学不倦、著述不辍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直道而行的一生。在95年的人生里,他痴迷于对中国哲学史的沉思,他致力于对哲学理论问题的探......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人物·翘楚: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远去的足音》《落花人独立》(局部) 没有引以为傲的高等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名师传承,更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王西京,这个完全靠苦学与天赋而登上画坛尖端的艺术家,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初创画院 初秋的午后,古都西安沧桑肃穆。含光路南段14号——西安中国画院的所在地,经过了20多......
-
〓 布罗茨基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美国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
-
〓 走近文艺家·全山石:我要继续做美育教育的“铺路石”
年过九旬的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著名艺术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油画的引路人、“油画发源于西方,复兴于东方”的筑梦人、无数杰出艺术家成长的“铺路石”。他一直致力于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结合,力求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他倾力打造艺术中心,搭建公众艺术教育平台,用优秀作品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好画。 2021年......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