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嫂孙艳:修复古籍十年路
2014年10月10日,在由光明日报社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我与中华古籍故事”有奖征文颁奖典礼现场,一位来自第二炮兵某部的军嫂孙艳从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手中接过二等奖证书。让人们格外关注的是,在冷僻复杂的古籍修复领域,孙艳用10年时间自学成为古籍修复师。在孙艳身上人们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一个梦想在心中萌......
-
〓 走近大家:国匠吴良镛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亦恰逢吴良镛99周岁华诞。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七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胸怀祖国,心系人......
-
〓 兰成久抱离群恨,独立苍茫看落晖—国学大师刘文典与他笔下的日本(下)
提要: 刘文典主张等日本败后,中国政府一不向日本索要赔款,二不要求日本割地,“但是有一点却不可不据理力争,就是琉球这个小小的岛屿必然要归还中国,这件事千万不可放松,我希望政府和国民都要一致的坚决主张,务必要连最初丧失的琉球也都收回来”,“切不可视为一个无足重轻的小岛,稍有疏忽,贻国家后日无穷之害”。只可惜......
-
〓 王阳明的儒教风采
王阳明是中国第一个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的独特教育思想基于鲜明的人文心学。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就把“心”界定为“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心学中的“灵明”,实际是指“良知”,即人的道德理性,也就是说,救世的法宝不是物质,而是人的良知和理性,教育的根本在于转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乐之境“至乐”即“孔颜之乐”,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
-
〓 人生之乐,莫如自适其适——从张廷玉看传统儒者的幸福观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清代名臣、著名史学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钦选翰林院庶吉士。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清史稿》称:“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
-
〓 胡适与辜鸿铭和而不同
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个古怪的人物——辜鸿铭。他身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喜欢摆谱,身边跟随一老一少两个仆人,伺候他喝茶、漱口、吸烟,看上去像个清朝遗老。其实此人出生于南洋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自幼就接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种语言,头顶13个博士学位,知识渊博,学贯东西,著有《中国的......
-
〓 “百岁少年”许渊冲:始终站在美这一边
2021年4月18日,许渊冲满100周岁。夜以继日,老人依旧坚守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翻译事业。迎接百岁的这一周,翻译家许渊冲异常忙碌:周一,中译出版社的编辑们带着《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登门拜访。闲谈中许渊冲说,自己每天都会到已故爱人照君的房间里坐一坐;周三,参加自己新书的发布会,20本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精装译著摆在面前,老先生......
-
〓 夏志清早年留美生活
夏志清1961年凭借《中国现代小说史》(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57)的问世,夏志清一举成名。他此后的学术和生活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此前他的经历,则不是那么清楚。2015年出版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一、二卷(王洞主编,季进编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后三卷将陆续......
-
〓 “功勋外教”的七十余载中国情——追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
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噩耗传来,全校同哀。河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官方消息后,一时间评论刷屏——“生于美国,把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一世河大情”“老师......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父亲黄云鹄,清光绪二甲进士。黄侃天资高,乡里人呼黄侃为圣童。黄云鹄即作书诫之曰:“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鲁迅的孩子海婴已经会说话时,有一次郁达夫到鲁迅的书斋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郁达夫,就......
-
〓 大师的花木情缘
梅花蝴蝶 齐白石作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栽满梅花,他将画室取名为“百梅书屋”。齐白石很喜欢画梅花,但他很少像一般文人画家那样,以梅花寓意冷艳高洁、孤清傲寒。其画梅诗曰:“齿摇不识孤山月,每对梅花汗满颜。”意思说,他到老也和隐于孤山号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不同。齐白石年轻时曾典租过一个祠堂,房屋周围种满了梅树,他称......
-
〓 学人小传:吴调公
吴调公,1914年出生,2000年去世,江苏镇江人,文学理论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文系,曾在江苏省立镇江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有《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古代文论今探》《神韵论》等。...
-
〓 我眼中的名人·章红艳:一弦一曲总关情
谌强/摄 父亲在家中的屋顶上垂下一段绳子拴起他的琵琶那一年,章红艳才七岁。那是一个阴沉的年代,共和国已经在深重的灾难中蹒跚着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迷乱时光,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章红艳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手中的这把琵琶上。 章红艳的故乡浙江嵊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长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越剧的故乡。她......
-
〓 学人小传:柴德赓
柴德赓,1908年出生,1970年去世,浙江诸暨人。历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曾任辅仁大学史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著有《资治通鉴介绍》《史学丛考》《史籍举要》《清代学术史讲义》等。...
-
〓 新闻人物·翟墨:“擂鼓”上阵《夫人城》
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夫人城》经过修改加工后,4月8日、9日在长安大戏院再次上演。去年7月,《夫人城》作为北京京剧院“百剧百人庆百年”的重点剧目在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翟墨成功塑造出“韩太夫人”这位爱国女性形象,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和业内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许。日前,主演翟墨经过日夜揣摩人物,完善表演,力争更完美地......
-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人物·大家·李祥霆:古琴今声
李祥霆(右一)与查阜西先生(右二)在一起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前会长)、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中艺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长、伏羲琴院院长、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澳门......
-
〓 我眼中的名人·白先勇:让昆曲与青春同行
前些日子,白先勇参加了苏州昆剧院新院落成典礼,并再次为观众奉上动人的青春版《牡丹亭》。站在当代昆曲最完备的体验空间中,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感慨很多,不知不觉中,他和他的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过了10年。10年里,白先勇一次次亲自上门去请最专业的昆曲老师手把手教授青年演员。10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
〓 史海钩沉:卢作孚与北碚试验
20世纪40年代北碚全景 卢作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而且是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由卢作孚倾注大量心血开创的北碚试验,从乡村建设开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经验。 北碚地处嘉陵江江畔。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