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钩沉:胡适念的第一部书
胡适《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自传之一,一直是后人了解胡适其人其事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胡适幼年时期在家乡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还浸透着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点点滴滴。这里边不但有私塾印象、学堂感受,还有很多描写家庭教育的片断,慈母严父的种种教育细节等等。而所有这些时代记忆,对于时隔若干年之后的现代读者而言,不但......
-
〓 商务印书馆第二个百年基业的开局者
——杨德炎先生执掌商务印书馆12年的主要贡献德炎先生执掌商务印书馆12年间,正值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前夜,出版业处于规模迅猛扩大,业态剧烈变化的大转型时期;也是商务印书馆创立一百周年之后,如何继往开来、再创百年辉煌的崭新历史起点。新旧交替,涌现大量新生事物,也诱发了诸多消极现象。商务持续遭遇盗版、盗印、仿冒、诋毁......
-
〓 刘美华:波兰汉学家卜弥格
《中国植物志》拉丁文版书影 卜弥格,原名米歇尔·博伊姆(Michel Boym,1612—1659),波兰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卜弥格是欧洲真正意义上对《马可·波罗游记》作出诠释的先驱,是系统地向欧洲介绍和研究中医、中草药的第一人。 卜弥格的一生极具戏剧性:14岁时,他得过一场大病,在生死未......
-
〓 走近大家:诗人光未然 黄河的歌者
1998年光未然85岁生日时的全家合影矗立在华中师范大学杜鹃广场的诗人光未然雕像1998年光未然在家中光未然骨灰的播撒地——青海省循化县(本文照片均由光未然家人提供)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在他89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激昂奋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记日记,他开蒙甚早,并......
-
〓 书香萦绕在乡土中国——听“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诉说读书愿望
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全民阅读,薄弱环节在乡村。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尚有逾4.9亿乡村常住人口。如何让这数亿民众也尽力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让阅读为乡村振兴服务? 记者采访了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公布的......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访德国汉学家吴漠汀
“与中国文学打交道是一辈子的事。”德国知名汉学家吴漠汀(德文名马丁·韦斯勒)说,“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我想尽可能地多去阅读,把有趣的作品译介给德国读者。” 吴漠汀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他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首部完整德文译本的主要译者之一,还曾翻译鲁迅、巴金、钱钟书、王蒙、韩少功、贾平......
-
〓 追思·庄奴: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庄奴 资料图片《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冬天里的一把火》……很难相信,这些风靡中国数十年、影响几代人的歌曲,竟然都出自一位词作家的笔下。然而就在11日6时,庄奴,这位曾与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且火遍两岸三地的词坛泰斗,于95岁高龄在重庆辞世。“庄奴不仅是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界的一面旗帜,也是整个华语流行音乐......
-
〓 林散之与佛之缘
1972年圆霖法师画散之老人像 林散之老人一生广结墨缘,与各界人士均有交往。除了幼时结交的“松竹梅三友”许朴庵、邵子退二老外,还有对佛学有着较深研究的全椒张汝舟教授,以及佛教界、文艺界人士。佛教界如赵朴初、邓西亭居士和圆霖、圆徹法师。从交往的诗文中,可以反映出佛学思想,在林散老心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汤炳正曾听章太炎先生晚年说过这样的话:“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太炎先生又向汤解释道:“大国手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学术怎会发展;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故往往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所以一代大师顾炎武的门下,高者也不过潘次耕之辈,而江永的门下,竟能出现一代大师......
-
〓 从江湖到庙堂 盅惑当权者的“大师”
提要: 当王林大师的江湖骗术被揭穿后,”大师”这个久违了的名词,再次热起来。大师们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先把魔术用谎言包装成令人称奇的法术,取得几位官员、商人、戏子们追捧,再用名人的力量搭建起一个沟通各色人等的场域。往好了说,这里就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润滑剂;往坏了说,这里就是官商勾结,权色......
-
〓 走近大家:国匠吴良镛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亦恰逢吴良镛99周岁华诞。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七十余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育和研究岗位,胸怀祖国,心系人......
-
〓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向世界播撒中文种子
今年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举办中文日庆祝活动。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机构及中文学习者、爱好者们,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推动中文日走出联合国,成为“国际中文日”。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持续升温,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文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国际......
-
〓 我眼中的名人·章红艳:一弦一曲总关情
谌强/摄 父亲在家中的屋顶上垂下一段绳子拴起他的琵琶那一年,章红艳才七岁。那是一个阴沉的年代,共和国已经在深重的灾难中蹒跚着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迷乱时光,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章红艳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手中的这把琵琶上。 章红艳的故乡浙江嵊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长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越剧的故乡。她......
-
〓 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1929年,民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全部展品分为七大项:“书画”“金石”“西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美术摄影”,总共万余件。为此次展览还印有《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和《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蔡元培为特刊作序并撰文《美术批评的相对性》。另有讨论文章编入《美展》(亦名《第一次全国美术......
-
〓 汉译译者谭·汲喆:翻译是“真诚的背叛”
自1999年赴法留学,2007年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任教至今,汲喆离开中国已经21年了。虽然人在国外,但他和国内的师友仍保持密切联系。不过,由于他的多数著作是以西文发表,所以国内的学界同行,尤其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是通过他的译著了解他的。2016年12月他曾担任......
-
〓 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有些事情,其性质严重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人生观,被迫反思几十年来的事业,怀疑久已选定的道路。这时我们骑虎难下。有的人缺乏勇气,不敢面对,不愿挑战自我。有的人敢于面对,自觉挑战自我,终于开出了新天地,绽放出新光彩。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
-
〓 书生伉俪——忆何兹全先生、郭良玉先生
【述往】 说起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风水宝地”,大家公认是家属区的红楼区。六座看似平实但透着典雅的红色小楼,均匀分布在幼儿园的北侧,花木舒朗,林影婆娑,小径蜿蜒曲折,草坪起伏不一。若干元老级、大师级人物栖身其间,更使小红楼成为一片充满故事、具有丰富历史感又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区域。何兹全先生一家改革开放后搬至红二楼2......
-
〓 硕士绣娘
不久前,由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确定的100名候选人中,有一位来自贵州毕节的“硕士绣娘”,她就是苗族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彭艺。 彭艺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酷爱苗族手工艺,2015年9月考取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彭艺上高中时曾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才顺利考上大学......
-
〓 宛小平:向汤一介书信问学
汤一介致信宛小平 资料图片 前些日子的一个清晨,我上网浏览新闻,“国学泰斗汤一介逝世”几字赫然闪现眼前。悲痛之余,不禁又极为惊讶!不是5月份还曾与习主席促膝谈心吗? 我与先生未曾谋面,他和我父辈是一代人,他的父亲汤用彤和我祖父朱光潜是好友。新中国成立前夕,汤用彤去美国访学便推荐了祖父接替他代理北京大学人文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