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冯友兰在清华教大三的中国哲学史。冯上课,学生如不发言,他则大都默坐不语,不主动开讲。回答学生问题,冯往往能用日常事物比喻乍看之下艰深的哲理,或把原文的意蕴层次分析得停当入微,而且时有妙语如珠。 ◎何炳棣撰就长篇论文《中国人口研究,1368—1850:一篇制度及经济史的论文》。杨联陞教授致信何炳棣,称道论......
-
〓 让哲学引导社会进步——韩树英哲学思想与贡献研究
韩树英(1922—2022),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43回国参加革命。1954年中央马列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注重哲学引导社会进步的功能,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方向,取得卓著成就和广泛......
-
〓 看《少帅》,说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剧照今年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80周年。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了解,人们多得之于电影《西安事变》及相关题材的几部电视剧,但这些影视对许多史实的陈述并不很具体,有的也不够真实。最近上映的电视剧《少帅》在史实的披露上有很大突破,但仍有不够具体甚至不够真实的情况。这并不足怪,因为文艺作品毕竟不是历史文献,也不是当事......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艾青:我爱这土地
第一次见到艾青是在1978年夏天。那年大陆刚开放,国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团长是香港出版家蓝真先生),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站是首都北京,其中由官方安排的活动之一,是让“文革”后新复出的文艺家与我们会面,画家有李可染、黄永玉、华君武等等;作家、诗人有姚雪垠、贺敬之、臧克家等等。我与同行的香港诗人......
-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元亨之际忆哲人,斯文斯道不远复
冯友兰先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唐河县祁仪镇祖父家中。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九十有五。2015年是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哲人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但今天我们并未忘记先生。25年过去,哲人所扎根思考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哲人所眷恋的中华文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这一切让我们不得......
-
〓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 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
-
〓 2021永远的怀念(七)
胡文彬(1939-2021) 2021年5月1日,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胡文彬,1939年10月26日出生于辽宁盖平县,祖籍山东黄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历任《新华文摘》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一)
潘懋元(1920-2022) 2022年12月6日,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出生,广东揭阳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1951-195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召集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
〓 架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追忆沙博理
沙博理 资料图片 10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社会各界群众500余人齐聚,只为送别沙博理——一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美裔中国籍老人。 与沙博理有着十年交情的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回忆起老朋友,面露伤感。“我最感欣慰的是,在沙博理生命的最后十年,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他愿意吐露心声的对象。” ......
-
〓 让中国文学在埃及落地生根——专访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森·法尔加尼
穆赫森·法尔加尼以及他的译作和奖章。一次亲切的会面1月20日晚,穆赫森·法尔加尼穿着宽大的正装西服,略显局促地站在酒店大堂。工作人员引导穆赫森走进酒店会议大厅,他见到了其他9名来自摩洛哥、苏丹、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来宾,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此刻,穆赫森感到心脏已经快要跳到嗓子眼了。终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
-
〓 法国“汉学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陷入二战前后的泥淖之中,汉学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贝当政府卖国忧愤而死;历史学家马伯乐死于纳粹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则在看到胜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文艺人物志·杨兆群:一刀一纸一世界
杨兆群没想到自己会收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的来信。 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江苏常州金坛刻纸艺人杨兆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忽然,邮差送来一封国际信函,署名“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在信中祝贺杨兆群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杨兆群很激动,想为奥运做点什么。他历时4......
-
〓 一帘凉月夜横琴——斫琴师丁志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多自爱,今人多不弹。1000多年前,唐人刘长卿即在诗作《弹琴》中道明:盛唐时琴乐就已为“古调”而“多不弹”,面临曲高和寡的落寞与悲凉。千载以后,因为重拾传统回溯根源,古琴文化开始复苏,但一时难改其“小众”文化的属性。弹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则更极为罕见。在我市,却有一位痴于斫琴者丁志标......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
王文采(1926-2022)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1926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山东掖县人。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9......
-
〓 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访谈
近日,“艺术巨匠徐悲鸿及弟子师生联展”在广州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60幅,世界闻名的《奔马》《巴人汲水图》赫然在列。同时,画展还汇集了徐悲鸿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的精彩作品,引起美术界的热烈反响。徐悲鸿先生以马为题材的画作特别多,为什么他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的艺术价值,该如何......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蒋子龙:刚了一辈子
七八年前我在天津读书时,参加地方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培训和作品研讨会,蒋子龙先生都是亲临讲话。我拿个记录本请他给我签名,他写下“祝你快乐”四字,署了大名、年月,还留了电话、邮箱。后来听说他给人签名,一般都写“祝你快乐”。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是为了应付,但更相信这句常用的祝福语出于他的本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并不希望别人快......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