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亲的一生——纪念叶君健百年诞辰
叶君健与儿童在一起 叶君健(1914—1999)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一个特例:他用中文、世界语和英语写小说,翻译英语、德语、丹麦语等七门外语的世界文学名著。今年是叶君健百年诞辰,其子叶念先撰文回顾了父亲作为跨文化的作家、翻译家的光辉一生。成长于大时代 父亲1914年12月7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叶家河村。......
-
〓 无尽的神韵——吴调公的晚期学术写作
吴调公自述我父亲是昔时习称的一位“儒医”,除潜心医学撰著以外,对古代文史涉历较广,藏书较丰。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九岁左右起我就如醉如痴地读了些古典小说。此后更逐步扩大范围,旁及古代散文,特别是古典诗歌,培养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深切爱好。即使我家里要我“克绍箕裘”,以医学传家,而我的一位远房堂叔,上海的一位......
-
〓 走近文艺家·田连元:一人撑起一台戏
80岁的他,是一代口吐莲花的评书大家,将评书这门“半身艺术”变成了“全身艺术”,并首次把评书搬上电视,其电视评书作品《杨家将》曾引发收视狂潮。他说,评书要说出味道,重在一个“评”字,拿着人家的书照本宣科讲故事,那是朗读者,不是评书家,真正的评书家要做学问。采访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是件“养眼”的事,他不光说,还带......
-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写春联的“老蔡”:学习中国文化,重要的是热爱
近日,借着为本报“全球共写新春联”录制视频的机会,记者采访了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里希·蔡特尔。蔡特尔的中国朋友都叫他“老蔡”,走进老蔡家的客厅,仿佛走进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墙上挂着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和书法作品,典雅的红木柜子里摆着佛像、陶瓷摆件等各式中国艺术品,其中还有藏传佛教的艺术精华——唐卡,这在维也纳这座西方......
-
〓 汉译译者谭·汲喆:翻译是“真诚的背叛”
自1999年赴法留学,2007年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任教至今,汲喆离开中国已经21年了。虽然人在国外,但他和国内的师友仍保持密切联系。不过,由于他的多数著作是以西文发表,所以国内的学界同行,尤其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是通过他的译著了解他的。2016年12月他曾担任......
-
〓 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心中有使命 笔下有乾坤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这位认真的、专注的书写者孙晓云,今天接过了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力棒。“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孙晓云的这本专著,先后由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版,20年......
-
〓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2022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姜震的诗词际遇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这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心灵的永恒栖息之所。”日前,见到姜震,阳光、帅气、沉稳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1岁的姜震来自山东青岛胶州市,是铁道警察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刚刚落幕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年度总冠军。 “姜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对喜欢的事物能耐心钻研。”......
-
〓 古老的气韵格调 年轻的数字画笔——让国画动起来的年轻人
艺术史终将记录下这样一个事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头攒动的场馆里,多媒体技术让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活了起来”:驼队刚刚出城,舟船缓缓驶入汴河,数百个行人商贩都动了起来。这次展览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创意式传播的鼻祖,就连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也感慨,现代的电脑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动画手段,......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时,芝加哥大学教授Thomas Vernor Smith当选为众议员。胡适因为与他有一饭之缘,就请他来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但这位众议员纱帽初戴,官场欠熟,时间将至才匆忙赴宴。坐在车上,忽然想起,他还不知道主人的名字,于是他问司机,可司机哪里知道?好在跟大使吃饭也不用叫名字,满口阁下、大使就足够应......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高手在民间·滩头木版年画与钟星琳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滩头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做出来的年画无虫蛀,遇水不褪色。“开脸”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即要给上好色的人物点眼睛、涂腮红、描嘴唇、画胡须等,以使其更......
-
〓 蒋寅:钱锺书的道义担当及其他
钱锺书是永远的话题,也是吸引人的话题。浏览近年发表的钱学文章,感觉也开始出现以前陈寅恪研究曾出现的那种倾向,研究对象逐渐沦为话语符号,论者都借着谈论钱锺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这也是很自然的,钱锺书本来就是中国现代文化人的一个典型,无论其政治人格还是学术品格,都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一个类型。深入考察其生平行......
-
〓 文艺人物志·苏士澍: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为推进书法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他走访并调研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的100余所学校,每到一个地方,他便会俯下身来多方面观察孩子们的书写情况。他曾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呼吁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面对书法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在他的努力下,教育部、中国文联共同启动了“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用5年时......
-
〓 他的心在田野——缅怀我的老师刘绪先生
【述往】 学人小传 刘绪(1949—2021),山西广灵人,考古学家。1975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工作。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生前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或参加过山西天......
-
〓 学人小传:刘学锴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另发表......
-
〓 宛小平:向汤一介书信问学
汤一介致信宛小平 资料图片 前些日子的一个清晨,我上网浏览新闻,“国学泰斗汤一介逝世”几字赫然闪现眼前。悲痛之余,不禁又极为惊讶!不是5月份还曾与习主席促膝谈心吗? 我与先生未曾谋面,他和我父辈是一代人,他的父亲汤用彤和我祖父朱光潜是好友。新中国成立前夕,汤用彤去美国访学便推荐了祖父接替他代理北京大学人文学......
-
〓 高手在民间·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之林润立
开栏的话讲好中国人民故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本版从今日起开设《高手在民间》图片专栏,聚焦民间技艺高手和非遗传承人,展示我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展现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是福建省唯一一个......
-
〓 记与张中行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我是1987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古代史组工作的,当时已经40出头了。入人教社前,我因翻阅过《负暄琐话》,所以知道张中行先生大名,但未见过面。入人教社后,听同事们讲,张先生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就很想让同事指给我,哪位是张中行先生。有一天,在办公楼东侧,一位同事告诉我:“马先生你看,往楼门里走的那位......
-
〓 骆芃芃:镌刻印章国礼的“文化大使”
她推动“中国篆刻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成为国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印章千载驭文化,国礼方寸传友情。近日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用寿山石镌刻的中文印章多次成为国礼。印章为什么能成为国礼?记者专访了几方国礼印章的篆刻者、中国艺术研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