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握笔杆的文化战士——张岱年
2004年4月24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与世长辞。中国从此失去一位既睿智又有渊博学识,既有犀利见解又有革命胆略的文化大家。张岱年先生的一生是立求真之志、走学术报国的一生,是好学不倦、著述不辍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直道而行的一生。在95年的人生里,他痴迷于对中国哲学史的沉思,他致力于对哲学理论问题的探......
-
〓 2021永远的怀念(八)
袁隆平(1930-202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
-
〓 学人小传:黄药眠
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州人。诗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广东大学,后加盟“创造社”,1929年在苏联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任翻译,1933年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国际新闻社总编辑、“文协”桂林分会秘书长、“文协”香港分会主席、《光明报》主编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文......
-
〓 杜甫在洛河流域的岁月与诗歌
距离唐代伟大诗人杜甫逝世已经整整1250年了。1250年来,杜甫犹如天幕上一颗璀璨的大星,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今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中国纪录片走红海外,主角正是中国“诗圣”杜甫。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流落洛河流域的岁月虽只有短短几年,却具有特殊意义。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杜甫因为......
-
〓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袁行霈,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
-
〓 苏轼的养生经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 苏轼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
-
〓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杨海明和他的“杨氏词学厅堂”
学人自述人生本是很不容易的,而唐宋词人在他们艰难的人生中竟然集体创造了那么灿烂的词文学,并给后人留下了取汲不尽的精神遗产,这就越发值得我们珍惜和加以利用。一方面,唐宋词人无不感叹于人生的虚空和多艰(如苏轼叹曰“须信人生如寄”,李之仪叹曰“人生弹指事成空”,赵令峙叹曰“人生更在艰难中”),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万分痴恋和执着......
-
〓 王元化学术述要
王元化,一九二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
-
〓 国人当醒 善育儿郎——记老艺术家侯一民一次“走题”的发言
侯一民 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日前,集纳了古元、侯一民、詹建俊等多位艺术家的70幅反映中国人民抗战内容的作品“民族先锋中流砥柱美术作品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展览开幕式上,侯一民代表艺术家发言。他只介绍了几句与邓澍共同创作的油画作品《抗战斗士——宋庆龄》的意义,继而话题一转,从艺术转向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呼吁关注孩子的......
-
〓 政治家的教育梦——孙中山关于教育的六次演说
据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严复因事赴伦敦,孙中山慕名来访。谈及改革之难在于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则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严复集》第五册15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思想家与实行家的救......
-
〓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948年,杨敬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张伯苓聘任杨敬年任教的聘书。2016年9月4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杨敬年先生仙逝,享年108岁。虽是松龄鹤寿,杨先生的逝世还是让人感到意外。当讣告在南开大学官方微信甫一发布,就有网友回帖叹惜:“早晨刚看到先生当选牛津大学荣誉院士,孰料晚间就听到这一不幸的消......
-
〓 人物·翘楚: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远去的足音》《落花人独立》(局部) 没有引以为傲的高等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名师传承,更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王西京,这个完全靠苦学与天赋而登上画坛尖端的艺术家,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初创画院 初秋的午后,古都西安沧桑肃穆。含光路南段14号——西安中国画院的所在地,经过了20多......
-
〓 新闻人物·贾平凹:原来如此等《老生》
贾平凹 CFP “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 带着这样的初衷,贾平凹完成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老生》。 谈及这部小说的书名,贾平......
-
〓 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
汤一介 孙德利摄 儒雅平和,内敛沉静,无论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还是几十人的座谈中,只要汤一介先生在,他身上流淌出的这种气息,总是让人宁静下来,奇异地陷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美之中,并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骄傲。 这位在当代丰富着中国人精神的指引者,却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10日清晨,得知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北......
-
〓 唐德刚走了,历史仍在“三峡”中
一2009年10月26日,一代史家唐德刚先生走了。对于1920年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生逢乱世,历史在他不只是安身立命的职业,而且包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不仅身历军阀争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大历史,而且与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胡适等许多历史的创造者有近距离的接触,他笔下的历史是活的,里面有他自......
-
〓 走近文艺家·瞿弦和:他的声音里燃烧着一团火
有人认为他是话剧演员,有人印象里他是主持人,还有人总能在广播剧、朗诵会中准确听出他的声音。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文艺界众多奖项的获得者,却格外偏爱“荣誉矿工”这个称号。作为煤矿文工团团长,他要求团里的演员决不能在下井表演这件事上说“不”。入伏的第二天,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瞿弦和的思绪随着雨声开始蔓延。讲起自己的艺术生......
-
〓 朱学士遗风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一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
-
〓 开拓意识、忧患意识与自强意识——章开沅先生的风格与人格
章开沅(1926—2021)先生于5月28日溘然长逝。他是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创办了饮誉中外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作为辛亥革命史泰斗,他还是口碑极佳的教育家。就像他所经历与研究的时代一样,章先生身上也浓缩了多种角色与阅历,这里面选取任何一个侧面,都很可能是有趣的故事。他出身世家,幼年家......
-
〓 远征军里的“学二代”:摘自《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诗人穆旦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西南联大“学二代” 在两次入......
-
〓 孙自诚先生与《德安县志》
孙自诚先生因主编八修《德安县志》而结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熊十力、马一浮、胡风、梁漱溟、石凌鹤、苏步青、丁玲、公刘、邹荻凡、何满子等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因编写德安县革命烈士传和革命史而成为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晚年因旧体诗发表的数量多且获奖的精品也不少,2011年又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在德安聂桥中学执教时开始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