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城文学家”赵荫棠和他的《影》
赵荫棠《影》 赵荫棠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在华北沦陷时期,赵荫棠却是唯一一位被称为“古城文学家”的小说家。 赵荫棠,1893年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钱玄同学习声韵学,1926年毕业。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原音韵研究》,颇得钱玄同的好评。“卢......
-
〓 关于陈寅恪的新史料
陈寅恪2013、2014这两年,坊间出版发行研究陈寅恪的著作多达十五种(估计还有笔者不曾知晓的遗珍)。其中三种是旧版书增补修订重印,即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下称《二十年》),吴定宇的《学人魂·陈寅恪传》(下称《学人魂》),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这三本书对引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寅恪热”功不可没。二十年过......
-
〓 叶嘉莹:愿做古典诗词“摆渡人”
《迦陵著作集》 资料图片2014年5月10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典礼在南开大学举行。 资料图片 “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走不进去,如入宝山空手回,这是年轻人的悲哀。”提起诗词,叶嘉莹话语间是抑不住的深情。 今年,叶嘉莹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盛宴”。 ......
-
〓 大家·单士元: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民族文化
他,作为学者,承北京大学名师学问之衣钵,得营造学社巨匠精神之真谛,博览群籍,潜心明清文献与建筑历史研究,是我国提倡文献档案目录学的第一人,一生著录颇丰。他,作为领导者,于1956年扛起故宫古建筑保护的大旗,建立设计队伍和匠师体系,形成了故宫研究、设计、修缮一体化的科学模式,是当之无愧的故宫古建筑保护奠基人。他,作为保护......
-
〓 看《少帅》,说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剧照今年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80周年。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了解,人们多得之于电影《西安事变》及相关题材的几部电视剧,但这些影视对许多史实的陈述并不很具体,有的也不够真实。最近上映的电视剧《少帅》在史实的披露上有很大突破,但仍有不够具体甚至不够真实的情况。这并不足怪,因为文艺作品毕竟不是历史文献,也不是当事......
-
〓 智海观澜:苏东坡的酷评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自序》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确实,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果把议时论事、臧否人物算上,他还是一位幽默的评论家,常常妙语连珠,酷评迭出,显现出一代文豪的聪明智慧。 ......
-
〓 2022永远的怀念(九)
解思深(1942-2022) 2022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解思深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83年10月于中国......
-
〓 阎崇年:学术研究没有终结
《清朝开国史》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十年前,央视的一档《百家讲坛》节目,让原本潜心书斋研习清史的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十年来,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并未改变他的学者本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和写作,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 阎崇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四合书屋”。他说,一个人做成事情,需要“四合”——天合、地合......
-
〓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92页)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就是由这篇论文产生的。......
-
〓 博通文史 考论并擅——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先生学术贡献述论
在二十世纪后期众多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傅璇琮先生无疑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位。这首先是因为他文史兼善,考论并擅,成果卓著,堪称学界典型;其次是他热心学术事务,善于整合资源,尤喜提携后进,被众多年轻学者目为宗师;而且傅先生学术生命力极其旺盛,五十年来笔耕不辍,老当益壮,近年著述弥丰,境界大开。一傅璇琮先生的学术研究始于二十世......
-
〓 十指绕春风——浅谈南通刺绣及女红技艺传习
【学人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绣”一词寓意美好,更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织物的温暖连接着十指的灵巧,绣纳出章服、衣被、荷包、鞋帽等。一缕丝线,贯穿古今,十指绕春风,也温柔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锦绣”二字中的“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则表示用彩色的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像或文字。《考工记》中......
-
〓 君子爱人以德——朱自清与叶石荪的交谊
叶石荪(1893-1977),原名叶麐,字石荪,以字行,四川古宋人,是文学史上一位久已湮没的学者、心理学家。其事迹不彰,鲜有文章名世,以致人们只能从他人口中零星地获得些材料。然而,笔者近来发现,朱自清的日记中有五十余处关于叶石荪的叙述,故特将二人交往的相关史实钩沉如下。 人生初相见,历久成故交。朱自清与叶石荪相识......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者
——夏甄陶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识论研究热潮,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夏甄陶(1931.4—2014.12)作为这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不仅在认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实践唯物主义、人学以及中国哲学多个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
-
〓 草婴,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的小草
1957年,翻译《一个人的遭遇》时的草婴 2015年10月24日,92岁的草婴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两个月前,在上海华东医院拜访先生的情景恍若昨日。 “他是一棵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棵小草来到世上就是给黄土地增添一丝绿意”,走出病房时,草婴夫人盛天民说。草婴几次从死亡线挣扎回来,医生对他的顽强毅力都......
-
〓 牟宗三的风骨
内容摘要: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准”的哲学家。他在苦苦地追求“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学思历程中,也表现出鲜明的人格特征。与很多哲学家相同的是,牟宗三对于做学问和做人都有明确的意识。他认为做人与做学问一样均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需要认真的态度。牟宗三的一生规行矩步,儒雅谦逊,儒者风范。但与此同时,他又常常......
-
〓 士不可不弘毅——专访何兹全
一对幸福老伉俪 “一对幸福老伉俪”——与夫人郭良玉在红楼前(郭红松摄)“老头,电话,光明日报的。”电话那头传来何兹全先生夫人郭良玉的声音,铿锵有力,爽朗圆润,从中分明能感觉到,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生活得那么健康、滋润,那么祥和、幸福。初夏的一天,我如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那片低矮的红楼区。走进书房,正在伏案看稿的何先生轻轻松......
-
〓 讴歌战火中的人性之光——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怀中
【光明访名家·对话“90后”】 90岁的徐怀中又有新作发表了。刚刚出版的《人民文学》第7期,刊出了他的短篇小说《万里长城万里长》。一首有关长城的曲调,唤醒了沉睡近20年的“小号兵”。看似匪夷所思的巧合,却道出了老首长早已刻进生命和灵魂的浓郁乡情。小说依旧豁达、轻快、昂扬,底蕴深厚。此前,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
-
〓 汤一介: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汤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著名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代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客座教授。汤一介先生不仅以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
-
〓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黄枬森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②】 黄枬森,1921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他从六七岁到十四五岁,除了两年上小学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秀才出身的父亲指导下学习中国古代经史典籍。直到他18岁上高中时,才补上全部现代教育课程。高中毕业时,他的各科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所以,上大学时,他最初学的不是哲学,而是物理学。那么,是什......
-
〓 于漪: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
93岁的于漪老师,是个传奇。自称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登上讲台,便秉持一贯的风格,演讲全程脱稿,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而且全程腰背笔挺,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9月8日下午,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家于漪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为现场和线上的51000多名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