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稿》的修订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为我国的语言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5月3日王先生离世,到今年5月3日,已经三十年。写这篇短文就是要表达我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我有幸听过先生的两门课——一门是古代汉语,一门是中国语言学史——亲身领略了大专家的风采。参加......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杨绛的创作、翻译与文献整理
《我们仨》书影 资料图片“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这位“业余作者”从未停止记录她的时代、思索人生的价值、守护文化的真谛。在读者的心中,杨绛不仅是书斋里的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而且也是《我们仨》中贤惠......
-
〓 一笔负千年重任——追忆恩师、《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资料照片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开设油画工作室培育大批艺术英才。代表作为油画《开国大典》。袁运生 江苏南通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现任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为首都机场......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艾青:我爱这土地
第一次见到艾青是在1978年夏天。那年大陆刚开放,国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团长是香港出版家蓝真先生),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站是首都北京,其中由官方安排的活动之一,是让“文革”后新复出的文艺家与我们会面,画家有李可染、黄永玉、华君武等等;作家、诗人有姚雪垠、贺敬之、臧克家等等。我与同行的香港诗人......
-
〓 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访谈
近日,“艺术巨匠徐悲鸿及弟子师生联展”在广州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60幅,世界闻名的《奔马》《巴人汲水图》赫然在列。同时,画展还汇集了徐悲鸿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的精彩作品,引起美术界的热烈反响。徐悲鸿先生以马为题材的画作特别多,为什么他对画马情有独钟?徐悲鸿的艺术价值,该如何......
-
〓 我眼中的名人·吴为山:塑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日前,吴为山韩文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作品集《魂兮,归来》在韩国出版。这是蜚声海外的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最新的作品。据他回忆,自己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那是“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2007年重阳节,夜已经深了,吴为山的妻......
-
〓 2022永远的怀念(二)
陈志华(1929-2022) 2022年1月20日,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1929年9月生于浙江鄞县。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入建筑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他开展的融合建......
-
〓 朱永新: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人士很多,但最早将全民阅读问题放在国家进步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宏阔视阈中、同时清晰表述全民阅读重要性的,朱永新可能是第一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评语向朱永新致敬:“他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而阅读推广之难,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的......
-
〓 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的高分女孩
8月2日,因为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同时寄来的信件中,樊锦诗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今年82岁的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
-
〓 伯乐先生 斗南一人——我心目中的李伯谦老师
【述往】 我本名何努,北京生人,自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依次改为考古系、考古文博院、考古文博学院),便与李伯谦先生结下了亦师亦友、形如父子的情缘。我是李伯谦先生的硕士和博士,在李老师的弟子们当中与李老师(我及我的家人都习惯尊称李伯谦先生为李老师)交往的历史最久,李老师对我倾注的心血也最多。我......
-
〓 走近文艺家·彭青莲: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内外兼修
她是楚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楚剧代表人物。微信朋友圈里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却浓缩着她日复一日的坚守。从艺50年,她一直“为人民而唱”。如今,她把大部分精力转移至台下,精心培育着楚剧的未来。她希望青年演员不要只做戏匠,要做文艺工作者,内外兼修,德艺双馨。点开楚剧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彭青莲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所有动态都与戏曲......
-
〓 “读书人的淡定和自持”——格非眼中的钱谷融先生
钱谷融与铁凝(左)在第九次作代会上。杨扬摄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师从钱谷融先生,是其关门弟子之一,著有《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褐色鸟群》等作品。2015年,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格非第一次上课,是在钱先生家里。先生给每个人泡了茶,端上来曲奇饼干,弟子们......
-
〓 翰墨往事:袁克文“鬻书疗饥”
▲袁克文的日记,页眉有“寒云”署款 在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中,袁克文极富艺术才华,也颇具见识,堪称一代清才。与他哥哥袁克定一心鼓动父亲称帝且以太子自居的做派截然相反,他并不赞成父亲称帝,曾于1915年秋借昆明湖泛舟作诗“劝谏”:“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赢得士林一片赞誉。 作为享有盛誉的“民国四公子”......
-
〓 任溶溶:百岁仍是少年
“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可连我都莫名其妙:/我这个人忽然可以很大,/忽然又会变得很小。” 在一首诗里,任溶溶说自己“可大可小”。为什么呢?“我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 头发白白,爱说爱笑,乐天单纯,自在洒脱,生活中的任溶溶童心未泯,像是个孩子。 5月19日,这位被“童化”的老......
-
〓 斯人已去 弦歌未绝·陆谷孙:我为何要编《中华汉英大词典》
“我想让这本《中华汉英大词典》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比如‘万福’跟‘叩头’有什么不同,‘清明’为什么又叫‘百六’(冬至后106天)。除了读音和字义,还要让他们了解一点汉字的形训,比如宝贝的‘宝’,屋顶下面有玉,这是简体字,而过去的繁体字‘寶’就更复杂了——屋里有缸,缸里藏着玉和钱。”2016年7月28......
-
〓 花萼与三叶——叶圣陶如何教育孩子
在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兄姐弟三人十几岁时,父亲叶圣陶将他们的文章审阅一遍,剔除若干篇,整合后题名《花萼集》。书名中蕴含着叶圣陶的良苦用心。花萼,也作华萼。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来比喻兄弟有爱。几年后,儿女们的文章又集结成《三叶集》出版。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还有着极......
-
〓 “我只是一名老师”
罗国杰 资料图片顾明远 CFP黄达 CFP 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三位朴实的教授——罗国杰、顾明远、黄达。 大学学习哲学专业的同学恐怕不会忘记,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是入门必读书籍。 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也荣获了本届终身成就奖。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是......
-
〓 顾景舟的壶格与人格
石瓢壶 顾景舟 制仿古壶 顾景舟 制洋桶壶 顾景舟 制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
-
〓 我眼中的名人·“川剧皇后”沈铁梅:执念于心 砥砺前行
沈铁梅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川剧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戏曲表演研究生学位的艺术家,三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有《金子》《思凡》《李亚仙》等,被誉为“川剧皇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总是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为川剧的传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