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黄宝生
黄宝生,1942年生,上海人。梵文巴利文专家、印度学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梵文巴利文专业,1965年到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等。曾获印度总统奖(2......
-
〓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是当代的大儒,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儒学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新世纪以还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儒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晚年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生命力量的《儒藏》工程,可以说是当代儒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一汤先生之发愿编修《儒藏》,是有一个大的立意......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燕卜逊曾受聘日本和中国的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他著有诗学名著《晦涩的七种类型》,他也是一位诗人。据说他曾被推荐去哈佛大学教书,推荐者再三叮嘱他千万注意仪表,可是他和学院的主任交谈时竟烂醉如泥不欢而散。燕卜逊终于还是那种不修边幅的诗人名士派。◎近世诗人樊增祥,入民国后曾寓居沪上,为人平易近人,对后生尤恭敬,尝言:“仲尼有言......
-
〓 梅花与才子不老——陆文夫先生印象
周末临时起意,想去苏州住一晚,散散心。因为咳嗽刚刚好些,精神不济,几位老朋友只见了陶文瑜一个。和文瑜喝茶聊天,听他说陆文夫老师竟然走了十年了,不由得像杜甫所说,“惊呼热中肠”了。 住在南园,楼下有白梅花,暗色、虬劲的枝干上疏疏绽放出俊俏而轻灵的花朵,清雅自在,气定神闲,那种意态和气质,仿佛能让人瞬间离开尘......
-
〓 新中国故宫事业的开拓者吴仲超——半生戎马半文博
吴仲超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第三任院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院长。在故宫工作的30年里,吴仲超继往开来、锐意探索,领导故宫博物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奠定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故宫博物院贡献了全部心力;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将毕生所藏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光......
-
〓 张维佳 田飞洋:今天,我们应在全球大视野下研究东亚语言
截至2021年年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出版约850种。长期以来,在这个浩渺无垠的思想王国里,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占据大端,语言学占比非常小,算上最新推出的第19辑中的《世界语音》和《文字起源》,语言学到目前为止仅有16本。采访张维佳那天,他最先到的汇合地点,等到我和他的弟子、《世界语音》......
-
〓 学人小传:钟敬文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30年与友人合创中国民俗学会。1934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从事神话学、民俗学研究。1949年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著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话说......
-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⑥】王明(1911—1992),字则诚,别号久思,是海内外知名的道家道教研究学者,也是我国近现代以来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所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
-
〓 温八叉与柳七郎:两位“异代同调”的词人
清人论词,每以“温柳”并称,如“阔步苏辛,细寻温柳”(洪昇《荪溪集诗余题辞》)、“笔花偶灿,温柳逊其鲜华”(徐翙凤《荫绿轩续集词跋》)等皆是。“温”即温庭筠,因八叉手即成八韵,故得绰号“温八叉”;“柳”即柳永,原名三变,排行老七,人称“柳七郎”。温八叉,柳七郎,一个是唐末花间派鼻祖,一个是北宋词坛的启山林手,虽相隔一百......
-
〓 他将《红楼梦》带进西语世界
——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赵振江 【新闻人物】 1995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时节。 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短袖圆领衫、年过半百的老师,骑着平板三轮车,来回穿梭在暑气尚未消退的美丽校园,帮着西语系新生拉行李。一些新生看见了还招呼他:“哎,老师傅,帮我们也拉一车!” 当......
-
〓 庞朴:儒学文化的守望者
资料图片 “游思天人际,幸留高文垂千古;管领绝续间,又伤学苑弱一人。”1月9日20时49分,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儒学泰斗、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 谦和君子,大家风度,这是先生留给人们的印象;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这是每个与先生有过学术交流的人对他的评价。庞朴先生的身上有着一股浓烈醇......
-
〓 何人绘得萧红影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即前往鲁迅幕拜谒。左起:许广平、萧红、萧军,前为海婴 近日,电影《萧红》上映,这位命运多舛的民国女作家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萧红是一位典型的文青,多情、善良、忧郁、敏感、脆弱,渴望爱情的滋润却屡遭打击和背叛。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了她短暂的一生(去世时年仅31岁),而她留......
-
〓 “古人”王泗原
语文是王泗原的终身职业——他大学考取的是国文系,当教员教的是国文,做编辑编的是语文教材和期刊,写的也是语文论著,一辈子干的都是文字的活。古语文特别是楚辞研究,是王泗原主要的学术方向,也始终是他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他一生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仅三部——《离骚语文疏解》《古语文例释》《楚辞校释》,都与语文、楚辞有关,且皆为......
-
〓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2022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姜震的诗词际遇
“诗词给人以力量和慰藉,这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心灵的永恒栖息之所。”日前,见到姜震,阳光、帅气、沉稳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21岁的姜震来自山东青岛胶州市,是铁道警察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刚刚落幕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年度总冠军。 “姜震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对喜欢的事物能耐心钻研。”......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他的心在田野——缅怀我的老师刘绪先生
【述往】 学人小传 刘绪(1949—2021),山西广灵人,考古学家。1975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工作。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生前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或参加过山西天......
-
〓 生也有涯 学无止境——写在任继愈诞辰100周年之际
任继愈 资料图片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文津讲坛”从此失......
-
〓 文化传承人·徐艳丰:植根沃土的扎刻大师
题图为徐艳丰作品“圆明园”。许涿 摄徐艳丰(中)在指导儿女研习秸秆扎刻技艺。张玉宇摄河北省永清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低洼,盛产高粱。高粱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柴火、饲料或肥料,然而却有一位有心人,却用它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徐艳丰出身于木......
-
〓 高手在民间·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盛产能工巧匠的“五匠之乡”宁波宁海。他18岁拜师求技,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但后来行业式微,他一度放下手艺,做起了小生意。多年前,回到村里的他偶然发现古村保护开发中的古建筑修复需求增多,便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里的手艺师傅们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很快,他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