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王元化:文化先知 启蒙睿哲
1今年是王元化先生诞辰百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早就念着写一点纪怀先生的文字,却迟迟未能下笔。先生的慈颜善目,总在眼前流盼,一俟用思,却又犯了踌躇。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先生的学问广袤渊深,文章宏博犀利,从《文心雕龙》的文论讲疏,到黑格尔的哲学研究;从“五四”精神的历史梳理,到对于进化论思潮下种种......
-
〓 蒋子龙:刚了一辈子
七八年前我在天津读书时,参加地方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培训和作品研讨会,蒋子龙先生都是亲临讲话。我拿个记录本请他给我签名,他写下“祝你快乐”四字,署了大名、年月,还留了电话、邮箱。后来听说他给人签名,一般都写“祝你快乐”。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是为了应付,但更相信这句常用的祝福语出于他的本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并不希望别人快......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
9月10日传来消息,张世英先生在上午去世了。我大为震惊。张先生身体这么好,怎么会突然去世?张先生今年正好百岁,照过去的观念,当然是长寿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先生现在去世,还是太早了,令我们无限悲痛!前年(2018年)12月18日,《张世英书法集》出版,我们在燕南园56号院举行新书沙龙。张先生在会上讲话,讲得那么好,......
-
〓 品智生活:清正廉明好家风
读史受益,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家风故事,犹如一缕缕清风正气,令人心旷神怡。 刘少奇的教诲语。刘维孔——刘少奇的侄孙女,全国刚一解放,她就从湖南乡下转学到北京,一直在叔祖父身边读书。1957年秋,刘维孔高考落榜。当时,一心想上大学的刘维孔,打起了找叔祖父“想办法”的主意。可她转念又想:“爷爷一向遵规守矩,......
-
〓 松风传韵:陈衡恪与李叔同的交往
陈衡恪自画像“道人姓陈名衡恪,字师曾,义宁陈伯严先生长子也。风雅多能,工诗词,善书画篆刻。中年以后,技益进,名满都下。执政教育部十年,不为俗习所溺。人以是多。之子封可,亦善画,能篆刻。”这是李叔同出家之后,为陈衡恪撰写的一篇简洁的传记,名为《朽道人传》。弘一法师为朽道人撰写小传,饶有趣味。陈衡恪在日本留学时期,除了鲁迅......
-
〓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一、老子生于公元......
-
〓 乡村里,那些灯光从未熄灭—部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回访
编者按“用真挚的情感真实记录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2011年6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启动,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特定对象,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有代表性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当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石兰松、张桂梅、......
-
〓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92页)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就是由这篇论文产生的。......
-
〓 戏剧家熊佛西谈书法
唐振常在《熊佛西先生及其〈山水人物印象记〉》中坦言:“如总而论之,佛老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戏剧教育家应是首列,戏剧家及戏剧实践家居他业绩之二,文学之事居其三,但不能漏了他。也许最后还有一个书画,佛老能书善画,与白石、大千二大师皆有深交,且有文写二大师,尤以论白石为多。”熊佛西以戏剧家名世,但他能书善画的一面,却很......
-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人民学者钟敬文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与长久的领军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民俗学密不可分。钟先生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他毕生为人民文化事业奉献心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钟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者,走过20世纪百年风雨历程,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人追求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是“历史之舟的搭客......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
〓 走近文艺家·张殿英:民乐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体记忆
81岁的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引导者,创作了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协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佳作,并为《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新貌》《坦赞铁路》等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受疫情影响,我采访张殿英的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我提议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可张殿英却建议采用微信:......
-
〓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民间文化确是中华文化的“命根子”
文艺界别小组会散场后,行色匆匆的委员们陆续离开了会议室。被各家媒体包围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成了会场上的主角。见到记者的时候,他像见到老朋友似的露出和悦的笑容。短发,平头,黑框眼镜,一身中式棉服,潘鲁生委员看起来像一个地道的“手艺人”——圈里人都知道,这是他在微信中的“自况”。“今年我的提......
-
〓 光明访名家·对话“90后”·周仲瑛:医道无穷 常悟常进
不算大的书房里堆满了书,书桌上除了正在写的书稿和学术文章,还有一堆已经读过许多遍的中医经典。93岁高龄的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经典仍被周仲瑛放在手边不时翻阅,“医道无穷,常读常新、常悟常进”。出身中医世家的周仲瑛秉承家学、深耕杏林,为奠基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模......
-
〓 不曾远离的北平——父亲侯仁之的留英生活片断(上)
投师要投名师1940年5月,父亲侯仁之在他的硕士论文《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是:“民国二十三年秋,余以选择大学本科论文题目,就教于洪煨莲师。质以兴趣之所在,冒然以地理对。”这是在1934年秋,他还是一名燕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当洪业师(洪业号煨莲,取Wil-liam的谐音)问及学......
-
〓 汤一介: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汤一介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著名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代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客座教授。汤一介先生不仅以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
-
〓 抗战时期的艾青和戴望舒
1939年艾青和戴望舒共同创办的《顶点》诗刊封面及目录。戴望舒艾 青 人们常言,大堰河是艾青的大堰河,雨巷是戴望舒的雨巷……这是艾青和戴望舒各自的作品,留给读者不随时间流逝祛除的深刻烙印。大堰河和雨巷给人的意象,前者是波澜壮阔的河流——虽然大堰河是艾青保姆的名字,但读者更愿意确信有这么一条河;后者是江南如吴侬细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