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曾远离的北平——父亲侯仁之的留英生活片断(上)
投师要投名师1940年5月,父亲侯仁之在他的硕士论文《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是:“民国二十三年秋,余以选择大学本科论文题目,就教于洪煨莲师。质以兴趣之所在,冒然以地理对。”这是在1934年秋,他还是一名燕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当洪业师(洪业号煨莲,取Wil-liam的谐音)问及学......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
-
〓 献身学术 垂范千秋——怀念恩师蔡美彪先生
蔡美彪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天津。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4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师从邵循正先生。1950年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担任助教。1952年转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
〓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1943年至1945年,马继兴完成了《微针探源》一书的部分原稿。资料照片1945年7月,马继兴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时的留影。资料照片1982年6月,出席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合影留念,马继兴(后排右五)参加。资料照片 马继兴,回族,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5年毕业于华北......
-
〓 荣新江:学缘与学术的养成
202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该书名曰“杂记”,其实并不杂,主题很明确,主要收录作者二十余年以来以学术为中心、以师友为对象撰写的回忆与追念性文字,共三十篇。笔者想从个人理解的角度,谈点阅读的心得体会。出版此书的目的,荣先生在该书跋语中说得很清楚,可以归纳为这样三句话:感......
-
〓 周正逵:完整的语文人
厚厚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一书摆在人们眼前,上面印有“周正逵著”。 “周先生编的教科书,是很有个性的,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教材的多样化的出现,周先生是一个领路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说。语文界对周正逵的熟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问世开始的。 人们大都......
-
〓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
-
〓 王仲闻——一位不应被忘却的学者
予生也晚,王仲闻先生在我现在服务的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上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开蒙的孩童。到了上大学,读中文系,同学少年,于古代作品最钟情于词,“豪放”不论,单说“婉约”,无过于南唐后主李煜和易安居士李清照了。但那个时候读书只知寻章摘句,手捧《南唐二主词》与《李清照集》,哪里懂得它校订的精审、注解的翔实,更不理会两书的整理......
-
〓 怀念爷爷季羡林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我们都很想念他。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爷爷一向硬朗,去世时98岁已是高寿。他从不锻炼,早起早睡,饮食清淡。他喜欢猫,抱着猫坐在椅子上打盹对他就是最好的休息。六七十岁了,他有时仍心血来潮骑车外出,精力充沛。记得有一次,大约70年代末的一天,爷爷和我骑自行车去北京大学食堂买馒头。他的车......
-
〓 视身如传舍 阅世似东流——遥忆魏宏运先生
2021年7月21日上午10时40分,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魏宏运先生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7岁。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开拓者、南开史学中兴的领航人和代表性人物之一,历经20-21世纪百年的风雨际会,安然走入历史,留给家人、弟子、朋友无限的哀思。先生床边的书桌上,摊放着翻开的报刊和书籍,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再次阅读……那......
-
〓 谢冕:特别的古远清
在中国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做着一种引人注意的学问。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据我所知,在大陆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了这些地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各种文类和各地区、各类作家的单独的、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是一个特......
-
〓 尚长荣:做平常的人,演不平常的戏
又见尚长荣。83岁的他,双目炯炯,一亮嗓,声如洪钟、字字铿锵,一抬脚,大步流星、英气勃发,让人不由想起东坡先生的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股扑面的少年气,任谁也要被感染。 “这十年,看过您的戏,也听过您给学生说戏,在戏曲舞台见过您,也在电影片场、京剧连环画、大银幕和网络直播......
-
〓 美好的中文
时间:2002.4.18下午地点: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室谈话者:章培恒陈村陈村:(看书橱)《清人别集总目》,总目就那么多。章培恒:这别集,哪些图书馆有,都注出来,所以多了。陈村:看不过来。章培恒:这个书是查的,看肯定是不看的。陈村:章先生,能和有学问的人谈话很开心。某虽不才,却好趁机讨教讨教。章培恒:我根本......
-
〓 逝年如水 百年有光——追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晚年留影。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 光明图片1927年,上海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纪念册中的周有光(周耀)专页。光明图片周有光部分著作 光明图片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先生14日去世。就在1月13日,他刚刚度过自己的111周岁生日。“来时......
-
〓 “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追忆百岁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追思】 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深受几代读者喜爱;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
-
〓 罗哲文:文物古建守望者
罗哲文和柬埔寨小演员在一起。罗哲文在吴哥窟寺庙前拍摄石阶雕刻。(照片由刘烁提供)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看那精气神儿,你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你更不敢相信,八十多岁的他,全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为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事务奔忙。他就是世界闻名的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朋友和同事都......
-
〓 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
赵元任(后排左二)与罗素(前排右一)、布莱克(前排中)等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三大学界名人杜威、罗素、泰戈尔到中国巡回演讲,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至今常被人提及。担任三位哲人主翻译的人同样声震宇内,分别为胡适、赵元任、徐志摩。他们在此间的翻译经历也很值得今人梳理,或许可以作为辅线寻访三位世界文化伟人在华的足迹......
-
〓 学人小传: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早年求学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年初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和东京物理学校;191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当年夏回国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
-
〓 徐世昌与章梫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清季翰林,北洋政府第四任总统。才高学博,诗文俱精,兼工书画,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徐世昌与章梫有师生之谊,徐世昌称章梫为“门人”,章梫亦自称为“门下士”。章梫(1861—1949)字立光,号一山。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浙江台州三门县人。光绪三......
-
〓 带着生命情感做学问——略谈聂石樵先生的学术
晚年的聂先生,常常谈起师大的一些往事。记得他曾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教育部领导对师大学风的评价,有“师大博而厚,在厚积中创新”的说法。其实,聂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或者说他正体现了这样的学风。代代学人,薪火不尽 先生讳石樵,1927年生,2018年逝世,山东蓬莱人,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2年全国院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