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一浮的刻书与鬻书——兼记“儒林图书馆”和“智林图书馆”
马一浮 一 2013年6月,杭州收藏最多民国国学大师马一浮手稿和藏书的浙江图书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六艺春秋——马一浮书林足迹展”,它以马一浮一生读书、刻书、藏书的成就为主线,展示了马一浮在传承中华文明的整个过程中的成就。在展出的实物中,有当年马一浮读书的抄本,以及他所开办的“复性书院”和“智林图书馆”的一些......
-
〓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
-
〓 让世界喝彩的中国博物馆人——记国际博协荣誉会员张文彬
图为张文彬近照图为国际博协荣誉会员证书图为贵州朗德上寨生态博物馆远景 在2013年8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3届巴西大会的闭幕式上,举行了一个异常庄重的颁奖仪式:国际博协将其最高荣誉“荣誉会员”授予了两位为国际博物馆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博物馆人,其中一位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今中国博物馆协会——作者......
-
〓 建立慈氏学的人:访韩镜清教授
当前,我国的佛学研究十分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但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一位老专家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已经是87岁的高龄,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口述著作不缀,有许多年青人至今仍然跟随他学习佛教,这位老人就是韩镜清先生。在北京五月繁华似锦的日子里,我们在老人的住所对他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精神攫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往......
-
〓 谢冕:特别的古远清
在中国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做着一种引人注意的学问。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据我所知,在大陆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了这些地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各种文类和各地区、各类作家的单独的、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是一个特......
-
〓 古诗里读中国——墨西哥诗人帕斯的东方畅想
“渔夫的歌飘荡在静止的岸边,王维酬张少府,在其湖心的茅庵中,然而我却不愿在圣安赫尔或科约阿坎有个智者隐士的居所。”结束多年外交官和国外旅居生活后,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年—1998年)借用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作品意象,写下了长诗《回归》。 帕斯曾将许多中国诗歌译成西班牙文,他在《双重火焰》一书中写道,古......
-
〓 梁文蔷、罗久芳、浦丽琳、汪珏 名家后裔在美国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为父亲作品画插画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
-
〓 翰墨往事:袁克文“鬻书疗饥”
▲袁克文的日记,页眉有“寒云”署款 在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中,袁克文极富艺术才华,也颇具见识,堪称一代清才。与他哥哥袁克定一心鼓动父亲称帝且以太子自居的做派截然相反,他并不赞成父亲称帝,曾于1915年秋借昆明湖泛舟作诗“劝谏”:“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赢得士林一片赞誉。 作为享有盛誉的“民国四公子”......
-
〓 历史钩沉:胡适念的第一部书
胡适《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自传之一,一直是后人了解胡适其人其事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胡适幼年时期在家乡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还浸透着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点点滴滴。这里边不但有私塾印象、学堂感受,还有很多描写家庭教育的片断,慈母严父的种种教育细节等等。而所有这些时代记忆,对于时隔若干年之后的现代读者而言,不但......
-
〓 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
赵元任(后排左二)与罗素(前排右一)、布莱克(前排中)等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三大学界名人杜威、罗素、泰戈尔到中国巡回演讲,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至今常被人提及。担任三位哲人主翻译的人同样声震宇内,分别为胡适、赵元任、徐志摩。他们在此间的翻译经历也很值得今人梳理,或许可以作为辅线寻访三位世界文化伟人在华的足迹......
-
〓 樊锦诗:扎根大漠心系敦煌的国宝守护人
初夏的江南进入梅雨季,杭州溽热的天气与大约3000公里外的西北敦煌迥异,但这两座遥隔山水、看似毫不相及的城市却因为一个人被联系在了一起。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在北京,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始了与莫高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
-
〓 追忆·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中国通史》(第二版)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哺育和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史家不断献身于通史编纂的名山事业。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赓续薪火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特质。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众多中国史家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巨制——《中国通史》将这一事业......
-
〓 文物医院里的神医妙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
文物医院,是人们对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昵称。这家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为文物祛病延年、拯救生命。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的精心治疗,大量国宝重获新生。没有这些神医妙手,我们怎能在展厅里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春秋时期的蟠螭纹青铜鉴等国宝的真容?近日,记者走进故宫......
-
〓 “厚积厚发”的余凤高先生
上网查了一下,还是吃了一惊,知道他写的书很多,但还是没想到这么多: 《呻吟声中的思索——人类疾病的背景文化》《解剖刀下的风景——人体探索的背景文化》《病魔退却的历程——寻求治疗的背景文化》《瓢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流行病——猖獗到颓败》《智慧的痛苦——精神病文化史》《瘟疫的文化史》《疾病阅读史》《他是谁·外......
-
〓 书香萦绕在乡土中国——听“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诉说读书愿望
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全民阅读,薄弱环节在乡村。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尚有逾4.9亿乡村常住人口。如何让这数亿民众也尽力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让阅读为乡村振兴服务? 记者采访了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公布的......
-
〓 青春之花在大漠绽放——记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群体
近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荣获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甘肃优秀青年集体的最高荣誉。专业、严谨、博学,对莫高窟充满深厚感情——这是游客对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普遍印象,也是对奖章的另一种注解。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现有职工286人,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210人,占73.4%。自......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江苏常熟虞山脚下原有王四酒家,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光绪帝师翁同龢,常熟人,戊戌政变被贬还乡,曾在王四酒家品尝过店里酿制的桂花酒,并挥毫题句“带经锄绿草,留露酿黄花”。 ◎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去昆明,汽车途经镇南关,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后来对冯的女儿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
-
〓 耿昇与他的“绝学”
从万明处听到耿昇先生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一震,立即有一种永远失去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不是一般学人离世时常有的那种感觉,而是一种永远失去的遗憾。人们常以“及身而绝”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而不幸去世的学人所带走的“绝学”。如果浏览一遍耿昇先生的著译目录,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种感觉。我与耿昇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与......
-
〓 苏轼如何为书家翻案
隋代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号“永禅师”,相传曾作真、草《千字文》,是王氏家法的正宗传人。但唐代书评家对他的书法评价普遍不高。初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称:“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将其列入中品之中等;张怀瓘《书断》评价:“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离最高等级“神品”还有段距离,并综合评价他“气调下于欧(阳询)、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