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人小传:戴庆厦
戴庆厦,1935年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全国语言文字标准技术委员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汉藏语系语言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独著或合作发表了350多篇论文,出版了《景汉辞......
-
〓 文物医院里的神医妙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
文物医院,是人们对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昵称。这家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为文物祛病延年、拯救生命。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的精心治疗,大量国宝重获新生。没有这些神医妙手,我们怎能在展厅里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春秋时期的蟠螭纹青铜鉴等国宝的真容?近日,记者走进故宫......
-
〓 陈仲甫:来自独秀山的一块“硬料”
回眸百年,中共党史上有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放眼今朝,更有壮志凌云的时代新骄。风流并不总被雨打风吹去,总有一种情怀让人魂牵,总有一种胸怀让人梦绕。这里我们讲述的是陈独秀多彩故事,呈现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如若从其生平中凝出一联,正可谓:“岱宗巅峰苍松劲,独秀山上顽石坚。”如若再从其历史存在中拟出横批,那就是:“百年独秀”。—......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
今年是石声淮先生(1913-1997)百年诞辰,其亲属正准备为其出版文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前中文系),石先生有很高威望,只是在一般学术界其声名还并不为人所熟知。近年来随着钱基博研究的深入,杨绛《我们仨》等作品的畅销,我们才逐渐地发现石声淮。1942年,时任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国文系主任的钱基博,决定把......
-
〓 汪子嵩与老师冯友兰
2013年1月的几天,阳光不错,客厅里很是明亮,我就坐在汪子嵩先生的对面,不时地问一些问题,汪先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在回忆往事时常常能感到他似乎突然年轻起来,时光好像流转回去,让我了解到汪先生的很多往事。 抗战时期,汪子嵩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学生,受教于汤用彤、贺麟、金岳霖、冯友兰、陈康等名师。然而,汪子......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汤炳正曾听章太炎先生晚年说过这样的话:“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而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太炎先生又向汤解释道:“大国手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学术怎会发展;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故往往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所以一代大师顾炎武的门下,高者也不过潘次耕之辈,而江永的门下,竟能出现一代大师......
-
〓 学人小传: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词学家、诗人、词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曾在多所小学、中学及西北大学任教。1930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天风阁诗集》《天风阁词集》等;有《夏承焘......
-
〓 我眼中的名人·白先勇:让昆曲与青春同行
前些日子,白先勇参加了苏州昆剧院新院落成典礼,并再次为观众奉上动人的青春版《牡丹亭》。站在当代昆曲最完备的体验空间中,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感慨很多,不知不觉中,他和他的青春版《牡丹亭》一晃走过了10年。10年里,白先勇一次次亲自上门去请最专业的昆曲老师手把手教授青年演员。10年已过,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唱响,......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
〓 史海钩沉:卢作孚与北碚试验
20世纪40年代北碚全景 卢作孚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而且是一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由卢作孚倾注大量心血开创的北碚试验,从乡村建设开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经验。 北碚地处嘉陵江江畔。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里......
-
〓 走近文艺家·张幼麟:从“怕你会”到“生怕你不会”
年近70岁的他是京剧“张派”武生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他较为全面地继承了其父张世麟的代表剧目《金翅大鹏》《马超》《武松》《雁荡山》等,并在传承中不断将“张派”艺术发扬光大。他的徒弟、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剧团和院校。他在传承路上保持初心,坚定前行。 日前,“这里有戏——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武......
-
〓 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寞勤苦”
近年得以兴起的城市史研究,有学界先行者聚焦“长安”。《长安碎影》是著名学者王子今教授在“长安学”的学术旗帜下一份积极的参与,全书收录34篇文章,试图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期望进一步有益于今人对秦汉历史文化打开总体认知,在其中“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导读”一章,阐明《汉代婚丧礼俗考》的许多论说,是以长安......
-
〓 硬骨头蒋子龙
CFP由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编而成的同名连环画,右一为主人公乔光朴。资料图片 刘备称赵子龙为“四弟”,但凡对《三国演义》略有所闻者大体了解。 天津作家蒋子龙被称为“四弟”,却少有人知。这是黄宗江对蒋子龙的“昵称”。每次见面,他都要和“四弟”紧紧地拥抱一下。 我等当然只能称蒋子龙为“四哥”。 在......
-
〓 走近文艺家·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意大利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中国人则称他为“鼓神”“鼓王”。88岁的他,将陕北硬汉的豪情担当和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全敲在了鼓上,用鼓声讲述民间故事,传递人间喜怒哀乐,将原本单调的鼓乐演奏得有声色、有灵性、有情味。一个年近九旬的长者与你并排而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不经意流露出他对打击乐的一片深情,你......
-
〓 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有些事情,其性质严重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人生观,被迫反思几十年来的事业,怀疑久已选定的道路。这时我们骑虎难下。有的人缺乏勇气,不敢面对,不愿挑战自我。有的人敢于面对,自觉挑战自我,终于开出了新天地,绽放出新光彩。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
-
〓 王玉英:一生只为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是流行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它创始于明初,成型于清初,由南词演变而成,“或是从湖州传来者”,文辞雅瞻,曲调柔美,颇受文人阶层追捧。1916年12月,鲁迅为母亲操办六旬寿诞,在日记中留下了“夜唱平湖调”的记载。“曾记梨花细雨天,与郎分手百花潭,依依惜别牵衣袂,泪洒河......
-
〓 学人小传:单士元
单士元,1907年出生,1998年去世。北京人。著名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1924年到故宫博物馆工作,1962年至1984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此后至去世任故宫博物院顾问。主持成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古建部、修缮队等研究保护机构,发表《整理清代实录记》《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档案名称渊源》等论文,撰有《故宫史......
-
〓 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草台班主”的扬剧情怀
38年前,当父亲得知年仅10岁的女儿俞金花萌生了成为扬剧演员的想法时,勃然大怒。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女儿日后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还当了大半辈子的“草台班主”。扬剧在皖、苏边界一带农村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尤其在传统节日里,看大戏依然是一件令当地百姓兴奋的事。2008年,俞金花成立了安徽天长俞金花扬剧团并担纲......
-
〓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蔡美彪先生的治学特点与学术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