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翰墨往事:“北华南吴”各擅胜场
吴昌硕一生活动范围基本上在南方,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但也数次北上,且每次北上都必到天津,“问字”于杨光仪。据记载,吴昌硕40岁至67岁的27年间,曾六莅津门。杨光仪,字香吟,晚号庸叟,举人出身。祖籍浙江义乌,在天津设塾授徒,曾主讲辅仁书院,门下多才俊,出类拔萃者,北为华世奎,南为吴昌硕。一南一北,极负盛名,人称“北......
-
〓 陈寅恪与弟子的学术交往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四大导师”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门下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政治上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也最精者。赵元任因所长在语言研究,不但对外语要求较高,而且要求能够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方法进行方言研究,故那些致力于传统国学研究的学生对他兴趣不大。但他毕竟是哈......
-
〓 王力《谈标点格式》与孙氏兄弟
1939年7月30日,《今日评论》2卷6期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谈标点格式》。 实际上王先生《谈标点格式》一文的标题若编排为“论标点 格式”或更恰当,因该文除谈标点符号的误用以外,还有汉语文章所引英文首字母是否需要大写和汉语文章横排还是竖排等“格式”上的问题。其中标点符号误用部分主要讲了句号应用点不用圈,避免顶格......
-
〓 唁电:深切哀悼老友万光治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万光治教授治丧委员会,并转万光治教授家属:2月5日传来噩耗:老友万光治教授因病医治无效於2月4日晚逝世,我们极为震惊,深感悲痛。万光治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中的佼佼者,1978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郭预衡教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先生曾赞扬他有李白风度。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我们和光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疫......
-
〓 胡泊:指间流淌千年岁月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一卷已修复完成的敦煌遗书静置在工作台上,熟黄色的卷轴里,千年岁月徐徐流淌。 拍照、制定修复方案、拆揭书叶、选配加工补纸、调制浆糊、修补书叶、压平书叶、复原装帧……工作室里,这些工序周而复始地上演。不一样的是,一件件来自不同年代、装帧......
-
〓 走近文艺家·李岱江:唱戏不出汗 累死没人看
87岁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吕剧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他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这位87岁的老人,今天对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
-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据说,有一次,外国文学专家施咸荣对钱锺书先生说,他读不懂乔伊斯《尤利西斯》。钱先生大笑着对杨绛说:“又一个承认读不懂的老实人!”◎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从1914年到1980年,从未间断,200多册本子,400万言。◎上世纪30年代,蔡尚思曾在南京龙蟠里的国立图书馆翻阅了数万卷书。柳诒徵馆长对蔡说:“你把那些书虫都赶走了......
-
〓 学养涵厚襟怀远大的一代学术大家——痛悼傅璇琮先生
首次得晤先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先生已誉满海内。《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河岳英灵集研究》等一本本的开创性的或奠基性的唐诗学论著,使我对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产生更多的仰慕之情。九十年代中,我应邀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
〓 文艺人物志·牛乐:扎根民间文化,追寻理想坐标
他是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他从艺术创作转向艺术人类学研究,广涉艺术学、民族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他游弋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世界,在田野工作中展开问题网络,在社会工作中深化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 “艺术的起源”“人类学视角下非遗保护的理念......
-
〓 古稀老人的花灯情
不久前,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祥霖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定做两盏鲤鱼花灯的雏形。订单的主人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姑娘。这位姑娘从事文创行业,她打听到福州有位花灯大师,可以把花灯制作得非常精巧,惟妙惟肖,于是不远千里,慕名赶来。姑娘简单说了制作意图后,郑祥霖很快搭出一个简单的骨架。姑娘一看,大呼精巧......
-
〓 沈从文与文化自信——纪念沈从文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人也是如此。有自信才有力量去创造,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把诚朴的态度放在创作上,踏踏实实,集腋成裘,打出了一片文学天地,成为著名的作家。在此过程中,他心里鼓荡着的正是对自己文学创作力的自信。几十本小说集的出版,《从文自传》......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
〓 学林新语
◎胡适从来不在人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其他人的坏话。相反,人有一善,胡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徐志摩在给梁实秋的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适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 ◎叶公超在某校任教,邻居为一美国人家。其家顽童时常翻墙过来骚扰,叶不胜其烦,出面制止......
-
〓 老舍语言的魅力
20世纪90年代,我曾组织过一次“文学语言规范化”讨论,引起文学评论家和语言学家非常有趣的争论。一位知名文学评论家说:“文学语言本质上是反规范的”,文学语言追求的目标就是“扭断语法的脖子”。此话一出,立即受到语言学家的激烈反驳:这话并没有“扭断语法的脖子”,要想“扭断语法的脖子”,就得“把这句话说成‘脖子的语法扭断......
-
〓 曾祖荫的“学术根据地”
一 曾祖荫教授是我读硕士时的第一导师,我则是他的开门弟子之一。 1985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作为首届推免研究生,接着攻读文艺学专业古代文论方向硕士学位。当时是三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组,周伟民教授担任组长,另两个成员为王先霈教授和曾老师。学生4人,除了我是应届、脱产,范明华、王济民、李建中皆为往届毕......
-
〓 走近文艺家·郎咸芬:永远的“李二嫂”
85岁的她,曾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戏剧明星,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她主演的《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里程碑式作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她说,只要活着,就要唱下去,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小郎,我看过你的演出,我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的剧种。你们的演出非常好,希望你们......
-
〓 朱永新: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人士很多,但最早将全民阅读问题放在国家进步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宏阔视阈中、同时清晰表述全民阅读重要性的,朱永新可能是第一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评语向朱永新致敬:“他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而阅读推广之难,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的......
-
〓 隐者马浮
马一浮先生原名马浮,浙江绍兴人,1883—1967,生于成都,卒于杭州。梁漱冥誉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先生论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谓“四者备,乃足名诗”最感其第一要胸襟大点的痛快。先生喜陶公,陶公作诗直抒胸意,大含细入,元气磅礴,真堪大胸襟。得陶诗之旨即可明先生之境。十一岁时,......
-
〓 王阳明的三位一体
一以贯三“王”为百家姓之首,孔子说:“一以贯三者为王。”何谓三者?天、地、人也。能够参通天地人者,王也。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中国历史上有“政统”(帝王集权)与“道统”(思想学说)之分,王阳明即属于“道统”,他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也称得上“素王”了。真三不朽王阳明属于真正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