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追记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
【追思】 2022年7月2日7时05分,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生命最后定格的时刻。 她的人生走过了88载,其中与潮剧相伴的岁月,长达70多年。“老人家临走前几天还在为潮剧事业发展而奔波,突然离世让我们都十分悲痛。好在走时无病无痛,我们安慰自己这也许是她的福气。”常在姚璇秋身边陪伴的学生......
-
〓 耿昇与他的“绝学”
从万明处听到耿昇先生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一震,立即有一种永远失去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不是一般学人离世时常有的那种感觉,而是一种永远失去的遗憾。人们常以“及身而绝”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而不幸去世的学人所带走的“绝学”。如果浏览一遍耿昇先生的著译目录,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种感觉。我与耿昇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与......
-
〓 冯天瑜先生府上的王国维书法真迹
有一年春节,我前往武昌珞珈山冯天瑜先生府上贺岁,至今仿佛历历在目。那天,室外风雪交加、寒气逼人,但一走进冯府却是一股暖流沁人心脾。冯府客厅面积不大,但陈列典雅,简单明快。先生收藏的名家字画古玩,琳琅满目,更有他亲笔描绘的丹青瓷盘制品,如老子像、孙中山像、王国维像等,传神逼真。 在客厅正面墙壁上,一幅国学大......
-
〓 非遗“老手艺” 遇上“新匠人”—走近让非遗焕发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守护非遗】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于高阁,是传承的要义。 对于非遗,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脱不下“古老、稀缺”的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尤其是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但现在,大家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
-
〓 鲁迅“拿来”的国学智慧——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关于孔子立人说孔子最早提出“立人说”,《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
〓 落花化泥不消息——李叔同出家
1918年春节期间,李叔同是在虎跑寺度过的。他拜了悟和尚为师,成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过了半年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那天,正式出家,时年39岁。 此前李叔同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神经衰弱严重,已经到虎跑寺去尝试过“断食”。1916年12月,好友夏丏尊向他介绍了日本杂志上关于断食疗法的文章,说是有利于调......
-
〓 史海钩沉·王云五:毁誉参半的文化商人
旧时商务印书馆 资料图片王云五像 资料图片 王云五一生做事繁多,后人毁誉参半。所誉者,在出版,在教育,在学问;所毁者,在从政,在政治取向,在社会活动。眼下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由此想到王云五在那场大战中的表现,那时他正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一位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商人,留下了哪些故事呢?早年记忆 故事从......
-
〓 林散之与佛之缘
1972年圆霖法师画散之老人像 林散之老人一生广结墨缘,与各界人士均有交往。除了幼时结交的“松竹梅三友”许朴庵、邵子退二老外,还有对佛学有着较深研究的全椒张汝舟教授,以及佛教界、文艺界人士。佛教界如赵朴初、邓西亭居士和圆霖、圆徹法师。从交往的诗文中,可以反映出佛学思想,在林散老心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
-
〓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
黄宝生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1965年至今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现为学部委员、梵文研究中心主任。著译有《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典诗学》梵语诗学论著汇编》《摩诃婆罗多》《奥义书》《薄伽梵歌》《梵汉佛经对勘丛书》等,涉及中印文学、诗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 2015年1月26日......
-
〓 两代人的古城守护
“我和同事日夜在城墙边巡查排险,有时候刚刚走过,城墙‘轰’的一声就垮在身后。”2021年10月,大雨突袭,山西平遥古城城墙先后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自强降雨开始,邵帅在城墙上坚守了120多个日夜,他说,自己是在传承师父对城墙的坚守与责任。 修城墙,邵帅干了10年,而他的师父王国和......
-
〓 任溶溶:百岁仍是少年
“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可连我都莫名其妙:/我这个人忽然可以很大,/忽然又会变得很小。” 在一首诗里,任溶溶说自己“可大可小”。为什么呢?“我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 头发白白,爱说爱笑,乐天单纯,自在洒脱,生活中的任溶溶童心未泯,像是个孩子。 5月19日,这位被“童化”的老......
-
〓 鲁迅的名片
鲁迅随教育部到北京后,于1912年10月6日下午前往留黎厂购笺纸并订印名片。四天之后的双十节即国庆日,名刺就做成了:“上午同许铭伯、季市、诗荃、诗苓至留黎厂观共和经念会,但有数彩坊,而人多如蚁子,不可久驻,遂出。予取名刺,并以二元《前后汉纪》一部而归。”后来也委托孙伏园代印过名刺:“下午得伏园信并代印名刺百枚”(192......
-
〓 学人小传:王庆成
王庆成(1928—2018),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人,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先后在中宣部、《新建设》杂志社工作;1977年年末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任近代史所副所长、所长,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学术专长为太平天国史、晚清史。著有《......
-
〓 走近文艺家·刘守华:深潜于民间故事,沉醉于泥土芬芳
87岁的他,深耕民间文学60余载,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近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他认为,民间文艺的无限风光在乡村,创造和传播民间文艺的主要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文艺的内涵和特点。 暖春时节,桂子山上,万物竞发。今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8......
-
〓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父亲宁可的头衔很多,但他常常自称是“教书匠”和“历史工作者”,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源自他对教书工作的由衷热爱。一个好的“教书匠”,要有良好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作为“历史工作者”,他尤其注重以研究引领教学。从小板凳到大学讲台 父亲不喜高谈阔论,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往......
-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走近文艺家·张学浩:从武生到名旦
73岁的他是位居“四小名旦”之首的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之子。从小工武生的他,本在武生行当如鱼得水,传承的使命感却让他在40多岁改旦行,一切从头开始。他如地衣一样,紧紧吸附在京剧田园的土地上生长,并在时间之茧中不断磨砺、蜕变,再现了京剧大师张君秋的舞台风采,留下了父子一脉传承的佳话。“这就是血缘啊!这么多唱张派的人,也没......
-
〓 叶嘉莹:愿做古典诗词“摆渡人”
《迦陵著作集》 资料图片2014年5月10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典礼在南开大学举行。 资料图片 “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走不进去,如入宝山空手回,这是年轻人的悲哀。”提起诗词,叶嘉莹话语间是抑不住的深情。 今年,叶嘉莹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盛宴”。 ......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