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独骑瘦马取长途——车锡伦和他的宝卷研究
《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 资料图片 77岁的车锡伦自称“杂家”。的确,作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俗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古代小说、戏曲、民俗、民间故事,他都有所涉猎。但在同行学者看来,车锡伦是不折不扣的“专家”:钻研“宝卷”——一种有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说唱文本——30多年不辍。车锡伦总结:宝卷也好,......
-
〓 周氏兄弟与《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印行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先,以“雁北闲人”自称,满洲镶红旗人。他的祖父是清代大学士靳保,其“门第之盛,无与伦比”。文康自己也做过官,曾任徽州知府,经丁忧而改任驻藏大臣,以病不果行。后来,由于子孙不肖,败尽家产,其晚境窘迫,除笔墨外竟无长物。于是,他著书自遣,写......
-
〓 2021永远的怀念(九)
许渊冲(1921-2021) 2021年6月17日,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自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
-
〓 陈忠实的宽厚
4月29日清晨,刚刚在微信圈转发了陈忠实先生仙逝的消息,就接到陕西师大文学院朱鸿教授的来电,他说,他正驱车去医院见忠实最后一面,说着说着,我就止不住语塞泪流。忠实先生让我感佩的不仅仅因为他的如丰碑矗立在当代文坛的扛鼎之作《白鹿原》,更因为他的慈厚善良、胸襟宏阔的人格和品格。还是在二十多年前,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
-
〓 黄德宽:古文字学受到社会关注,是中华文化的幸事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其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成果。饶宗颐先生曾提出“汉字长期稳定之谜”的命题,黄德宽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汉字的延续性。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永续延绵发展,汉字的传承就不会出现中断。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钩沉:一个中国劳工与美国哥大东亚系
丁龙哥伦比亚大学智慧女神像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1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
-
〓 日本京都汉学末代宗师清水茂——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五
公元1867年2月13日,大正王朝睦仁天皇即位,第二年1月3日,宣布“王政复古”,令德川幕府长德川庆喜辞官纳地,随后又进行征讨。5月3日,江户投降,10月23日,改元“明治”。历时250多年的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开始。关于“明治维新”史学上讲述很多,这里只想强调的是:这场深刻的政治制度变革不仅使日本向西方靠拢,而且也......
-
〓 张国风: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中华大藏经》,任继愈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这些回忆非常琐碎,七宝楼台,拆卸不成片段,但写下来,对于大家了解一位大哲学家的风貌,或许有一点点的帮助。1968年,我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毕......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民国先生,远去的精神——访《先生回来》策划人邓康延
邓康延,曾经的香港《凤凰周刊》主编,现在的深圳越众影视公司董事长、纪录片制片人,也是一位“非专业”的策展人。邓康延具有浓厚民国情节,由他策展的《先生回来》通过全媒体讲述了民国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十位人物。先生回来2012年12月28日,邓康延和他的《先生回来》全媒体致敬展一起来到了南京,邓康延上一次重要的南京之行是来拍摄......
-
〓 走近文艺家·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97岁的他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20岁时与丁毅合作执笔写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并通过《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
-
〓 徐冰:不着笔墨画山水
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不用笔墨,如何展现? 干枯的树枝、废弃的麻绳、陈旧的报纸……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破烂”,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磨砂玻璃光箱内,远看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图》:墨色秀润淡雅,山水起伏有致。日前,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当代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装置作品,创造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山......
-
〓 顾彬的中国学情结——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一
时下,人们对顾彬这位德国汉学家并不陌生。由于他在2006年10月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谈了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见。一个月后,被《重庆晨报》加上个煽情标题:《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成为爆炸性新闻。各家媒体铆足了劲,又是网上讨论,又是记者采访,一连串辩驳、争论、澄清,搞得沸沸扬扬。风波消歇之后,浊者自浊,......
-
〓 “广陵散”遗响“不绝”——缅怀祁龙威先生辞世二周年
2013年11月24日,对扬州学界来说,是一个黯淡的日子,这天,敬爱的师长祁龙威先生永远地离去了。祁龙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专家,1922年出生于人文荟萃的江南文化名区常熟,一生经历过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国家纷乱的时局和苏南浓郁的人文环境,启迪了......
-
〓 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
汤一介 孙德利摄 儒雅平和,内敛沉静,无论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还是几十人的座谈中,只要汤一介先生在,他身上流淌出的这种气息,总是让人宁静下来,奇异地陷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美之中,并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骄傲。 这位在当代丰富着中国人精神的指引者,却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10日清晨,得知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北......
-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
〓 唐朝诗人的稿酬与操守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唐朝的诗人们靠什么赚取稿酬呢?为他人撰写碑文、墓志铭是稿费的主要来源。《容斋续笔·文字润笔》记载,替人写文章而获得润笔费,始于晋朝和南朝的刘宋时期,盛行于唐代。从对待稿酬的态度上,可看出唐朝诗人的人品和操守。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经常为一些豪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